2019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蘭花二、三事 (Orchid Trivia)


蘭花二、三事 (Orchid Trivia)                                黃慶三 (09/20/2005, rev. 12/25/2019)


 
寒舍曾供養的「台灣阿嬤」原生蘭
「台灣阿嬤」花朵構造圖

                                                                                                                            小黃花石斛卵形結節

                                                                                                                                (1839 Sarah Drake)


                                                                  裸男蘭 (Wikipedia)

                                                                                                                            嘉德麗 (Cattleya)

台灣金線蓮幼株 (福星花園)
 台灣金線蓮之花序 (福星花園) 

台灣金線蓮之葉及花序 (福星花園)

【筆者註:版友、讀者多的是養蘭專家,所以不敢在養蘭方面班門弄斧,只是談談一些有關的歷史、小故事、和小常識,和大家分享。】

蘭花 (Orchid),蘭花科 (Orchid FamilyOrchidaceae),有 700 (Genera) ,約15,000 (Species),有的則說有 25,000 種,所以以種類的數目來講,蘭花可說是世界上最大或第二大科  的植物。做香料的香草或梵尼蘭 (Vanilla,學名 Vanilla planifolia Andrews) 是蘭花科的一種,也是惟一會生產食用品 (香料) 的一種蘭花。除了南極外,每一個國家都有野生的蘭花。澳洲甚至有三種長在地下的品種,只有在開花的時候,一小部份植株 (花莖) 才會長出地面。

和柏拉圖 (Plato) 及亞理斯多德 (Aristotle) 同時代的希臘哲學家,狄奧彿拉斯塔 (Theophrastus,可能生於公元前 371 287 ) 是第一個把蘭花稱作orchis,也就是 “Orchid” 這字的由來。希臘文orchis的原意為睪丸,因為有許多種蘭花的葉柄,有腫脹凸起的卵形結節 (Tuber Pseudobulb)

古希臘神話裡,歐企斯 (Orchids) 是由半人半羊的神人 (Demigod) 薩提爾 (Satyr) 和森林女神 (Nymph) 所生的兒子。薩提爾這種神人擁有人類的身体,同時亦有部份山羊的特徵,例如山羊的尾巴、耳朵、和頗雄偉的陽性器官,是一群追隨酒神戴歐尼修斯 (Dionysus) 的隨從,而以懶惰、貪婪、淫蕩、狂歡飲酒而聞名。歐企斯生得異常英俊、貌美,又是半神半人,因此他「征服」了無以數計的美麗女娘,使他自以為可以隨心所欲,無所忌憚。有一天,他侵犯了酒神戴歐尼修斯的一位女祭師,而逃不過命運三女神摩伊賴 (Moriae, The Fates) 所註定的報復,整個軀體被一群野獸撕成碎片。

在他被撕成碎片的軀體中,長出一株奇特美麗的植物,蘭花。這花朵有歐企斯無比的美麗,其形狀也影射出他所思、所慾;而葉柄下端腫脹凸起的卵形結節,似也述說引致他最後命運結局的肇因。另個傳說則是酒神戴歐尼修斯把他被撕成碎片的軀體,分送至全世界各地,因此野生蘭花到處都有;歐企斯的一個器官則掉入海中,(激起的水波) 變成阿芙蘿黛蒂 (Aphrodite,相對於羅馬神話的維納思 Venus),為希臘神話中,專司愛情、美麗、與性愛的女神。

蘭花有三個萼瓣 (Sepal),由花萼所形成。這三個萼瓣 () 頗為多彩多姿,成為蘭花花朵 () 的一部份;三片大小幾乎相同,但頂上的一片稱為頂瓣 (Dorsal sepal),左右兩下側的兩片則稱為側瓣或腹瓣 (Lateral Ventral)。蘭花有三個真正的花瓣 (Petal),中間的一瓣,不管是大小、形狀、或色彩都和其他兩瓣 (即翼瓣) 不同,而特別稱為唇瓣 (Lip Labellum)。蘭花的雄蕊 (Stamen) 和雌蕊 (Pistil) 合併成一個單一的構造,稱做蕊柱 (Column)

自古蘭花就頗受喜愛,而為愛、豪華、及美麗的象徵。希臘人把它代表年富力強及多產,有趣的是世界其他地方有些原住民,也和希臘人有類似的看法,可能是由於許多種蘭花的葉柄,有腫脹凸起卵形結節的緣故吧。從古希臘到十八世紀,蘭花是歐洲重要的藥草,且認為它的根有催情的作用,還能隨夫婦的希望,用來幫助生男或育女。做夢時如果夢見蘭花,就表示很期待和喜愛的對象,有個溫存、微妙的羅曼蒂克關係。過去以色列人食用蘭花葉柄的結節,來治療陽萎;土耳其人用其地下莖作催情劑;意大利人食用裸男蘭 (Naked-man orchid,學名O. italica) 的花,以期達到壯大的目的。

十八世紀初期,歐洲只見到極少數、由遠洋帶回來的蘭花,而為植物學家、或富有人家的一種好奇、蒐集、觀察品。直到 1818 年,一位英國人 William Cattley 種的 Cattleya 蘭花開花後,使人們對蘭花的喜愛,完全改觀;蘭花的「命運」,也因而有極大的改變。這件事的奇巧之處,是因William Cattley 有一次注意到他所托運來 (並非蘭花) 植物的包裝材料裡,有種不同、不曾見過的植物。他好奇的把這「包裝」材料種在盆裡。十一月時,有棵植物開了花。它新穎、奇特的美麗,後來以他名字命名為 Cattleya 的蘭花,震撼了整個歐洲 。於是蘭花的狂熱,促使熱帶森林裡,數以百萬計的蘭花植株被採集、挖走。1827 年,一位英國植物學家這麼記載著:「森林裡蘭花的蒐集者,不以蒐集到三、五百株為滿足,而必須把整個區域的蘭花,全部挖得乾乾淨淨,一株不剩。這已不是蒐集,而是無理性的盜劫。」

蘭花蒐集者常把帶不走或不願帶走的蘭花摧毀掉,或破壞蘭花生殖地,為的是不願其他人也找到同樣的品種,甚或發現新品種。而蒐集到的植株,曾有一次因運送的船隻沈沒,連帶 21,000 株的蘭花也陪葬;或因長途、長時間的運送,且不知如何照顧,常使成船的蘭花全部枯死、病死。縱使一部份存活,也因不知道如何種植、照顧,或不適應歐洲的氣候、環境,而使世界上許多地方的蘭花,成為「瀕危種」,甚或完全消失。類似的命運,也曾發生在台灣蘭嶼的白蝴蝶蘭。

蜚聲國際的「台灣阿嬤」(Phalaenopsis amabilis var. fromosana) 蘭花 (「阿嬤」是 amabilis 前半段的音譯),是在 1897 年,由日人首次在蘭嶼採到的白色蝴蝶蘭。1947 年,在一項國際性花卉展覽中,這白色蝴蝶蘭一枝獨秀,勝過群芳,榮獲冠軍。而台灣省行政院於當年,把原名為「紅頭嶼」的蘭花原產地改稱為「蘭嶼」。1952 1953 連續兩年,在美國加州所舉辨的國際花卉展覽中,來自台灣、被形容為「在一塊大蛇木板上,飛舞著三百多隻白色蝴蝶」的白蝴蝶蘭,又獲得了冠軍。1956 年,法國楠特城的第三屆國際花卉展 (Floralies Internationales de Nantes),再得了金質獎。從此「台灣阿嬤」馳名國際,而蘭嶼特有的蘭花,也因而遭到窮搜淨採的惡運。1953年,台東縣政府雖曾下令禁採,但短短二、三年後,蘭嶼島上已不復見野生蝴蝶蘭,可說「蘭嶼」之名早已名不符其實。

十九世紀中葉,蘭花極為名貴,有些熱帶蘭花,每株曾賣到幾千美元,所以只有富有人家才有能力購買。但因培養技術的研究、發展,使得目前蘭花的價錢普遍化,每個人都有能力購買、種植。蘭花的種子極細小,像塵土。每個種果 (Seed Pod) 或蒴果、莢果 (Capsule),所含的種子,依種類的不同,有數百顆至超過三百萬顆者。植物通常可用種子繁殖,可是從前在各種試過的混合土壤 (及肥料) 灑下的蘭花種子,都無法萌芽。所以當時人們以為蘭花的種子根本不會發芽。後來有人注意到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如果種子掉在已經長有蘭花的花盆裡,那麼這粒種子就會發芽、成長。大家一直不了解它的原因,直到 1875 年有位名為法蘭克斯 (A.B. Franks) 的德國植物學家的觀察、研究,才找到答案。

原來蘭花的種子本身並沒儲存養分,以供給發芽之用。所以必需依靠一種(Mycorrhiza維管植物的根與真菌組成的共生關係) 黴菌的「共生作用」(Symbiosis) 才行。蘭科菌根屬於內生菌根 (Endomycorrhizas),內生菌根的菌絲會穿透植物細胞的細胞壁,並陷入其細胞膜這種黴菌進入蘭花種子後,就供給種子發芽所須的養分。當種子發芽、生根之後,這黴菌就「住」在蘭花的根裡。有趣的是蘭花會製造一種殺黴劑 (Fungicide),以限制黴菌「入侵」的深度。豆科植物及固氮的根瘤菌,以及住在非洲一種相思樹枝裡的螞蟻,會驅除植物的害虫以保護「屋主」的兩種例子,是植物裡最常見的共生作用。

另一個突破是在 1865 年,一位英國的蘭花培殖者多明尼 (John Dominy),在外科醫師哈利斯 (John Harris) 的協助下, Calanthe masuca Calanthe furcata 交配出第一顆混種蘭花。而後於 1922 年,美國的納得遜博士 (Dr. L. Knudson) 發展出一種以糖水做出的培養基 (Agar),而使蘭花種子能在實驗室裡發芽、成長。混種的技術加上培養基的發明,使得上百成千的蘭花混種,得以培育出來。
1963 年,一位法國教授默雷爾 (G. Morel),切取一小段植物生長點 (Growing tip) ,置於迴轉而裝有培養基試管裡發芽、成長。當這一小段生長點增長發芽後,把它取出,切成兩段、四段而持續培養、增長。如此成千的相同蘭花苗,就能培殖出來。這個方法稱為 「分裂組織培養法」或「生長點組織培養法」(Meristem culture),培養出來的蘭花則稱為分裂組織營養繁殖 (Mericlones)。因它需以刀子將相連的芽体一個一個切開來種植,所以也有人將其稱為「切片苗」。

依據攝取養分、水分、及光照的環境,蘭花可分成三個綱目 (Class)

(1). 腐物寄生群 (Saprophytic plants),因它沒葉綠素 (Chlorophyll),不能自製養分,所以得靠黴菌,由腐敗植物中攝取養分。腐生蘭平常隱身於土壤中,只有在花季時花莖才會穿出地表。例如台灣有山林無葉蘭 (紫紋無葉蘭,Aphyllorchis montana var. montana)及圓瓣無葉蘭 (Aphyllorchis montana var. rotundatipetada)。前者植物體高約 30 60公分,總狀花序頂生,花10 20朵,黃白色,夾雜紫斑;1 後者植物體高約 25 40公分,總狀花序頂生,通常花10 20朵,唇瓣幾乎與花瓣同行,不裂,疏生,花亦黃白色,夾雜紫斑,2013 年才發現。2 美國 印帝安納州 (Indiana)有四種。3  這類的蘭花不多,同時花也不太引人,因此並不普遍。

(2). 生長在土裡或沼澤地的一群地生蘭 (Terrestrial orchidsGround orchids),有些像球莖植物,即冬天時,株葉完全消失,春天再從地下的根部發芽、生長,例如拖鞋蘭 (Slipper orchidsPaphiodeliums )。當然這群也有常青者。台灣有台灣金線蓮 (Anoectochilus formosanus Hayata)及恆春金線蓮兩種。4 金線蓮葉脈黃白色,脈脈相連,故名金線蓮 ()金線蓮穗狀花序頂生,花35朵,萼片紅褐色,上萼兜帽狀;唇瓣白色,Y形,先端2裂,兩側具鬚狀物,造形相當可愛。金線蓮分佈於台灣海拔 500 1600公尺之森林或竹林中。 台灣又有拖鞋蘭及白及等地生蘭。另有半地生蘭,即生存在倒地、枯腐的樹幹上,例如台灣的滿綠隱柱蘭 (Cryptostylis arachnites),因柱頭藏於唇瓣基部,故稱隱柱蘭。5

(3). 最多、最普遍的是附生群 (Epiphytic group) 蘭花,通常長在樹上或岩石上。它們不是寄生植物,只是依附在岩石或樹枝上。這種附生蘭花有極特殊的氣生根 (Aerial roots),用來支撐、攀緣、及從空氣中攝取養分及水分。這些氣根包有一層銀灰色、死掉的木質表皮 (Velamen) ,用以吸收水分、養分。根部端點有至一吋半長的、翡翠綠色部份,它含有比葉子更多的葉綠素,而能夠以光合作用製造養分。當蘭花在休息 (Resting) 狀態時,這根部端點就用木質表皮來保護強光、或高溫的傷害。有些蘭花的氣根可達三呎長。所以根部的健康情況,也表示蘭花生長的好壞。因此它的根部必須小心照顧。為了儲存水分及養分,依品種的不同,附生群蘭花會用卵形的結節、棒形 (Club-shape)、或長而有節 (Cane) 的莖,及肥厚的葉子來達到目的。

2019年12月10日 星期二

台灣百合 (Formosan Lily)



台灣百合 (Formosan Lily)                      黃慶三 (02/11/06Rev. 10/28/2020)


 
台灣百合 (Formosan Lily,學名L. formosanum) (攝於花蓮)
 (1st--花苞初現) 
  (2nd--花苞完全成型)
 (3rd--花朵開放)
 (4th--結實)
                                           
台灣百合從開花到結實,花莖的角度變化十分特殊,稱為「垂直開花」四步曲
(攝於南投)

 野小百合、細葉卷舟 (深紅花色)*
 野小百合、細葉卷舟 (橘紅花色)*
野小百合變種 (花黃色)*

   

                                                    
                                                    豔紅鹿子百合Flora Japan1870
                                                                     (Public Domain)

                                           
                                                                  糙莖麝香百合**
                        **《鐵砲百合》http://kplant.biodiv.tw/鐵炮百合/鐵炮百合.htm

                                    台東金針山單株開出 88 朵台灣百合 (請見左邊花苞 板狀扁平的地上莖)*
[*羅聖賢, 台灣原生百合種苗繁殖。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台東區農業改良場,2004 年彰化花卉博覽會花卉新科技海報展專刊。]


台灣百合 (Formosan Lily) 為百合科 (Lily FamilyLiliaceae),百合屬 (Genus Lilium)。百合科 共有230 (Genus),近4,000 (Species) 的植物,廣佈世界各地,以溫帶及亞熱帶地區分佈較多。其中百合屬 (Lilium spp.) 植物則約有96種,主要分佈於台灣、日本、中國、韓國、歐洲及北美洲等北半球地區,而以溫帶最多,台灣是其分布的南界。百合屬的 96種分怖情況為亞洲 59種,北美25種,歐洲12種。百合屬的特徵是地下部份具有鱗片狀的肉質鱗莖;而地上莖直立,大部分沒有分枝;葉子,不帶葉柄,一片或許多片長在同一節上。

百合花 (Lily) 與鬱金香 (Tulip)、風信子 (Hyacinth)、及水仙 (Daffodil) 同是頗有商業價值的球根花卉;而百合花則是全世界產值最高的一種,主要作為切花,少數則作為盆花或庭園之美化。百合的球根,其實是葉片變形而成的地下鱗莖,和蒜頭一樣,具有儲存養分功能;而像洋蔥般的鱗片,一層層相疊,如百片合成,一般認為這是「百合」名稱的由來。

分佈在台灣本島的百合科、百合屬原生 (野生) 植物有4 (其中一種為特有種)、及一個變種。這4種及變種包括野小百合 (細葉卷舟)、糙莖麝香百合 (鐵砲百合)、豔紅鹿子百合 (鹿子百合)、台灣百合 (高砂百合)、及小葉台灣百合 (台灣百合的變種)。它們又可依花的型態分成兩型:一為喇叭型,只有花被片的前端開口張開,基部組合成一長的圓筒,內面沒有斑點;二為反捲型,整朵花的花被片幾乎都張開、反捲,張開來的花被片內面常有顏色鮮豔的斑點。台灣野生百合的反捲型有艷紅鹿子百合、及野小百合;而喇叭型有台灣百合、及糙莖麝香百合。玆略述如下:                         
 
(1).  野小百合、細葉卷舟 (Slimstem Lily,學名 Lilium callosum Sieb. & Zucc.):它原生於亞洲東部,包括台灣、日本、中國、及韓國。通常長於河畔草原,或海拔 100 公尺至 900 公尺、石灰質斜坡草原上。八月開花,由蜜蜂傳粉。喜愛砂質壤土,微酸性、中性、至微鹼性、排水良好、多有機質、全日照或半遮蔭地帶。鱗莖煮過後可食用。可用種子繁殖,或用鱗莖小子球繁殖。台灣野小百合原產在苗栗卓蘭附近,因為環境被污染、破壞,而被懷疑已於台灣野外絕種 (日、韓仍有)

這種分佈面積狹窄的野小百合開深紅、及橘色、反捲型球形花,具少許斑點。台灣是全世界分佈的最南限,具有生態地理上的重要意義,卻也可能是台灣最早絕跡的原生百合。它最後一次的標本採集記錄,已是日據時代舊事。但2011/08/25一住名為巡山員,以《讓百合屬植物到齊吧!!! 野小百合》張貼的深紅野小百合照片,似乎野小百合在台灣又現蹤跡。25 其他也見到一、兩個類似報導。惟讀者們追問它們是否真正「野生」的植株時, 這幾位報導者都沒作答。依據 USA Pacific Bulb Society,它的花色有深紅、及橘色;而它的變種,L. callosum Siebold & Zucc. var. flaviflorum Makino,原產於琉球,則開黃花。24

(2). 麝香百合、鐵砲百合 (Easter lily,學名L. longiflorum  var. longiflorum) 從日本九洲、琉球群島、分布到台灣外島的彭佳嶼、龜山島與蘭嶼為止。而糙莖麝香百合 (Longflower Lily學名L. longiflorum Thunb. var. scabrum Masamune) 為復活節百合 (Easter LilyTrumpet Lily,學名 L. longiflorum的變種,也是台灣原生種。它們的不同為粗莖麝香百合莖被短毛,復活節百合的莖則光滑無毛糙莖麝香百合天然分布於東亞島弧,從日本、琉球群島、台灣本島、到菲律賓。糙莖麝香百合,花純白,又香又大。日本人把它稱做「鐵砲百合」,台灣原產在北部和東北部,由海岸到海拔 600公尺以下的地區。例如台北縣石門鄉麟山鼻 (台灣最北端的岬角之一的海濱,原本是北台灣鐵炮百合分布最多的地點,但在遊客濫採下,花況已大不如昔。

它喜高溫濕潤,為陽性植物,植株高3090公分,葉互生,常直立生長。花純白色、具有香氣,4 5月間開花,花被中肋無紅褐色條紋,鱗莖可供食用和藥用,可治咳嗽。野生的現在已經很少,倒是各地庭園裏常見其園藝品種。糙莖麝香百合的地上莖上面,長有粗糙的茸毛,所以才稱為「糙莖」麝香百合;這也是它和生長在日本及琉球的「麝香百合」原種 (L. longiflorum var. longiflorum) 主要的區別點。麝香百合原種從日本九洲、琉球群島、分布到台灣外島的 (基隆市) 彭佳嶼、(宜蘭縣) 龜山島、與 (臺東縣) 蘭嶼為止。

(3). 豔紅鹿子百合 (Fairy Lily學名L. speciosum Thunb. var. glorosoides Baker):為鹿子百合、長葉萱草 (Lance-Leaf Tiger Lily,學名L. speciosum) 的變種,為台灣原生種。台灣的百合中,豔紅鹿子百合的花朵長得最艷麗。它的花朵整個往下垂,六枚花瓣反捲且尾端朝上,露出花瓣中央的淺紅色、梅花鹿般的斑點。因花色秀麗,令人驚豔,因此被命名為「艷紅鹿子百合」。花瓣中段則模糊成酡紅一片,再加上六根纖長、頂著紅色花藥的雄蕊,頗為醒目。 

豔紅鹿子百合也稱為鹿子百合、豔紅百合、鬼百合、藥百合。種名中的specios- 是艷麗的意思,而變種名 gloz- 意為燦爛。雖然它也稱為鹿子百合,其實艷紅鹿子百合是鹿子百合 (L. speciosum) 的變種在臺灣數量不多、分布地點少,僅在臺灣北部北勢溪流域的台北縣石碇鄉皇帝殿、深坑一帶、及台北縣萬里附近。它的生長環境很特別,在只有些許土壤、長著一簇一簇禾草、海拔 150 600公尺的向陽石灰岩壁上。植株高60 120公分,它的地下鱗莖呈扁圓形,白色至黃褐色,鱗片頂端與它的花瓣一樣,具有紅色斑點。每年四月開花,七、八月最盛。

由於它具有藥用及觀賞的價值,早期被大量濫採,如今殘存的野生數量不多,急需保護。近年已有少量復育。依據英國一個花商網站,這種 gloriosides變種頗難種植照顧,建議只有對百合花種植有專長者,才購買、種植它。25

(4). 台灣百合 (Formosan Lily,學名L. formosanum Wallace):台灣百合,別名野百合、山蒜頭、山百合、師公鈃 (鈃音形,長頸的酒器),日本人稱它為「高砂百合」(日語「高砂」即指台灣),為台灣特有植物。產於全島,北自基隆,南至屏東、台東,從海岸到海拔 3,000 公尺高山都有,是最香且分佈最廣的種類。花長漏斗形,花瓣外側有六條紫紅或赤褐色條紋。在春暖花香的四月裏,便由海濱和低地山坡開始逐漸開放,一直到七、八月間,在中、高海拔山區仍可見到它盛開。花的大小和著花多少,和鱗莖的大小有關,通常是鱗莖愈大,花朵也愈大、愈多。小葉台灣百合 (學名L. formosanum Wa1lace var. microphyllum) 為台灣百合的變種,分佈範園狹隘,僅特產於台灣北部沿海地區,族群稀少。
 台灣百合性喜砂質、富含有機質、排水良好、微酸至中性 (pH 5.5  7.0) 的壤土。屬陽性植物,喜溫暖
濕潤,耐陰、耐旱,也耐貧瘠。由於分佈地點的土壤、氣候、高度等環境的不同,而有差異性
的族群形態,以適應其生長的環境。例如在終年迎著海風的台北縣石門鄉麟山鼻,台灣百合
只長至 2030 公分高;而在雜草、灌木叢生的 (台中縣) 梨山,台灣百合為求得所需的日照,
可以抽到兩公尺高以上。能屈能伸的台灣百合,花莖、葉片、甚至埋藏土裡的鱗莖都因地制宜,
出現大小、粗細不一的地方色彩。

台灣百合從開花到結實,花莖的角度變化十分特殊,稱為「垂直開花」。花苞初現時和花莖所成的角度是零度 (即花苞垂直向上);花苞完全成型時,花莖迥轉 180 (即花苞變成垂直向下);花朵開放時,會倒仰 90 度;結實時,則又回復為零度。這種「垂直開花」的特性,有其重要的原因。如果花朵一直垂直向上,它的漏斗形花朵,勢必積水;但若只朝下生長,又不利於昆蟲授粉。這可能就是台灣百合開花、結實時,花莖會轉圈圈的緣故吧。

我們看到的百合花,通常都有六片花被。其實,其中只有三片是真正的花瓣,另外三瓣是由花萼變態、長大而成。台灣百合開花後,靠著昆蟲異花傳粉。花期過後,經過約 30 天的成長,果莢成熟,稜縫開裂,長著薄翅的、四百到一千多粒扁平狀種仔,飛灑而出,隨風遠颺。台灣百合種仔比一般百合種仔都輕,擴散距離更遠,因此成為台灣四種原生百合分佈最廣的一種。種子壽命蠻長,把它貯藏一段時間再播種,仍然能夠萌芽生長。它還具有「種子播種當年開花」的特性,這是其他百合所不及的。因此,日本和歐美各國都廣為栽植,做為培育新種時的重要母本。除了輕飄飄的種仔可隨風飄遠,繁殖新株外,它也可用地下鱗莖鱗片及小子球來繁殖,更是台灣百合繁殖、拓展,強韌生命力的來源。

當台灣百合種子成熟、釋放過後,地面上的百合植株隨之枯黃殘敗,僅剩藏在地底的白色鱗莖。靠著鱗莖,明年再度發芽、長成新株。鱗莖可以連續繁殖數年,而且一個鱗莖母球,更可以繁殖出數十個小子球。靠著地底的鱗莖及小子球,台灣百合可像竹叢般連綿蔓延;加上隨風飄散的種仔,有時可以成千、上萬的植株長在一處。還有「種子播種當年開花」的特性,六月盛花期時,台中大肚山南面台地邊緣、約四公頃面積的平台上,就長著、開著上萬株的台灣百合,而為喜愛自然、植物、特別是台灣百合者,最喜愛的去處。

台灣百合不僅美麗,花及鱗莖可煮食,鱗莖更可以入藥,作為解毒與鎮咳的藥引。在野外緊急求生時,花及鱗莖可用來充飢。台灣百合的鱗莖部份性平、味微苦,具有潤肺止咳、寧心安神等效用。鱗莖通常可煮食,花可油炸、蒸食燉湯、炒食及做甜湯。

台灣百合在建國黨於 1997 年初所舉辦的台灣國花選拔活動,包括玉山杜鵑 (Rhododendron pseudochrysanthum) 、玉山薄雪草(Leontopodium microphyllum)、高山山蘿蔔 (或叫玉山山蘿蔔,Scabiosa lacerifolia)、玉山籟蕭 (Anaphalis nepalensis)台灣繡線菊 (俗稱台灣珍珠梅,Spiraea formosana)、玉山金絲桃 (Hypericum nagasawai)、玉山石竹 (Dianthus pygmaeus)、台灣一葉蘭 (Pleione formosana)、和台灣欒樹 (Koelreuteria elegans subsp. formosana) 等,共10個台灣特有品種花卉中,被選為台灣國花   

每一株百合花朵的數目,依百合種類及地下鱗莖大小而有不同;而台灣百合常有十幾、二十朵簇擁在單株花莖頂端上。過去南投就有農家栽種的台灣百合,一株開出五十朵的紀錄;台東金針山更有一株開出 88朵的紀錄;而蘭嶼也曾有一株開 52 朵花的糙莖麝香百合。一株開出許多朵花的原因,因為無性生殖分出的每個鱗莖都發芽生長,而每個發芽鱗莖的地上莖彼此太過緊密靠近,因而使這些地上莖聚合、聯體,而形成一支寬廣、板狀的特大號地上莖,而開出幾十朵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