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味絲瓜、小黃瓜 (Bitter Luffa & Cucumber) 黃慶三
(8/31/2015)
https://cshuang2.blogspot.com/2015/08/bitter-luffa-cucumber.html
https://cshuang2.blogspot.com/2015/08/bitter-luffa-cucumber.html
【前言:有兩、三位朋友提起自家種植的絲瓜、小黃瓜偶而會有苦味。有人懷疑是否和苦瓜種在一起有關。不,應該不是的。可是為何有些會有苦味呢?】
絲爪
(Luffa,學名Luffa spp.)、苦瓜 (Bitter Melon,學名 Momordica
charantia)、小黃瓜 (Cucumber,學名Cucumis sativus)、扁蒲、匏仔、瓠瓜 (Bottle Gourd、White-Flowered Gourd,學名 Lagenaria siceraria) 、及西葫蘆 (Zucchini squash,學名Cucurbita pepo) 等 均屬葫蘆科 (Cucurbit
或Gourd Family,Cucurbitaceae),但不同屬。葫蘆科的植物會生產一群「葫蘆苦素」(Cucurbitacins) 的化合物,而使植物本身 (根、藤、葉、果實) 產生苦味,以避免或減少食草動物的嚼食及蟲害。
葫蘆苦素屬於類固醇 (Steroid),一種生物鹼,它對某些動物是種細胞毒 (Cytotoxin),而對人類則是產生苦味。葫蘆苦素有18個變異體 (Variants,從Cucurbitacin A 至Cucurbitacin T)。例如小黃瓜的苦味主要由於 Cucurbitacin B 及Cucurbitacin C 而來。1 當人類開始人工栽培 (Domestication) 時,就選擇較少苦味的品種,逐漸栽培出不苦,而適於人類食用的變種或栽培種 (Variety)。野生品種通常有較高的葫蘆苦素,人們如果食用葫蘆苦素太高的瓜類,可能引起肚痛、下痢等 (嚴重者上吐下瀉)。 苦瓜苦味源自所含的生物鹼 (Alkaloids),包括苦瓜總皂苷 (Momordicosides) 及苦瓜素 (Momordicines),而不是 「葫蘆苦素」(Cucurbitacins)。請見拙作:《苦瓜 (Bitter Melon) 》, 黃慶三 (12/15/2014 Rev) ,https://cshuang2.blogspot.com/2014/12/bitter-melon.html 。
依據俄勒岡州立大學 (Oregon State University)2、普渡大學 (Purdue University)3、及北卡大學 (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4 文獻,當栽培的環境造成一些「壓力」(Environmental stress) 時,例如氣溫太高、氣溫變化太太、水份不足、或澆水多少不定 (例如太濕而後太乾)、土壤貧瘠 (施肥不足)、土壤酸鹼度 (pH) 太低或太高,植株種植間距不足等等,都可能引致苦味。而栽培種偶而的基因突變,也會造成苦味。有時過熟才採收,或儲存不當,也可能造成有點苦味。4
商業種植時,不祇選用無苦味的品種外,也儘量避免這些可能的環境壓力,同時也經品質管制檢驗後,才裝箱運送出售。因此在超市所買的小黃瓜、西葫蘆,通常較沒苦味。但美國這兒自家菜園所種,尤其絲瓜常是自己留種 (子),或朋友贈送,,其品種常是無法控制 (即可能已經變種),加上菜園 (土質) 的準備,植株的照顧,常是不盡理想,更何況近年來氣候的不穩定 (太冷、太熱、太乾、太濕等等),也會造成問題。因此種植時,儘量避免上述可能引致苦味的原因,而種植地點加上護根 (Mulch),也多少會有幫助。
商業種植時,不祇選用無苦味的品種外,也儘量避免這些可能的環境壓力,同時也經品質管制檢驗後,才裝箱運送出售。因此在超市所買的小黃瓜、西葫蘆,通常較沒苦味。但美國這兒自家菜園所種,尤其絲瓜常是自己留種 (子),或朋友贈送,,其品種常是無法控制 (即可能已經變種),加上菜園 (土質) 的準備,植株的照顧,常是不盡理想,更何況近年來氣候的不穩定 (太冷、太熱、太乾、太濕等等),也會造成問題。因此種植時,儘量避免上述可能引致苦味的原因,而種植地點加上護根 (Mulch),也多少會有幫助。
葫蘆苦素除了存在於莖、葉外,也可能少量存在於果皮,以及莖端 (Stem end) 的果肉。因此稍有苦味的絲瓜、小黃瓜、西葫蘆,可把綠色瓜皮完全削去 (即削至完全白色),並把莖端部份切除多點,如此可以減少苦味。
上述葫蘆科的植物會生產一群「葫蘆苦素」的化合物,而使植物本身 (根、藤、葉、果實) 產生苦味,以避免或減少食草動物的嚼食及蟲害。但 October 2021 National
Geographic 有則 “A Fly That’s a Gene Thief” 小報導,粉蝨 (Whitefly,學名 Bemisia tabaci) 在約 35,000,000 (35 Million) 年前,從植物「偷 」(Stealing—事上是基因水平轉移—Horizontal transfer)了一個基因 (BtPMaT1),而使粉蝨能以這基因來「中和」(Neutralizes,或可說是解毒劑 Antidote) 植物所產生、對動物有毒性的酚苷 (Toxic phenolic
glycosides)。因此粉蝨就不怕植物所產生的、作為自然殺蟲劑 (Natural pesticide) 的毒素。5 這則報導也指出這個「偷竊」例子,是目前所知惟一「功能基因」(Functional gene) 在植物及動物之間的水平轉移 (Gene transfer)。不過這個機能只出現於一小撮的粉蝨品種。6
NOTE: 有位部落格的讀者 (Sadako C., California) 留一個建議: 有苦味的瓜有毒不能吃! 買瓜時,蒂頭用手壓一下,舔一下,有苦味的馬上苦的不得了! 要發幼苗時也是舔一下種子,會苦的瓜連種子也是苦的,特別是那種長長的 (澎湖絲瓜) 。那種 (子) 就丟了,白費工夫。
敬請指正。
回覆刪除最近在洛杉磯的澎湖絲瓜都有苦味,原來如此!
回覆刪除A friend of mine in Pittsburgh has the same problem. However, mine 澎湖絲瓜 have no problems, though, and produces a lot--maybe we take care of it well. :).
回覆刪除請問大大迷你絲瓜種子是否能割愛
回覆刪除赞一个,有探究精神。
回覆刪除今年白苦瓜盛產超過兩百條。就種在絲瓜旁邊。收成超過百條,沒有半條絲瓜會苦。證明兩者種相鄰並不造成絲瓜會苦。以前誤以為蜜蜂傳粉時弄亂了。倒是聽說我沒充分澆水。或天氣變冷都會激生胡蘆瓜素而產生苦味。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