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小檗 (Japanese
Barberry) 黃慶三(11/20/2025)Ref
紅色漿果
日本小檗 (Japanese Barberry, Thunberg's barberry,Red barberry,學名Berberis thunbergii) 爲小檗科 (檗音「播」,Barberry family,Berberidaceae),小檗屬 (Genus Berberis)。原產於日本和東亞。屬名Berberis源自阿拉伯語中果實 (Fruit) 的拉丁化形式;品種名thunbergii 則是為了紀念瑞典植物學家卡爾·彼得·通貝裡 (Carl Peter Thunberg)。11它的生長範圍爲USDA Zone 4a 至8b 。1,2
依據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1通貝裡於1784年在日本發現了該物種;而依據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3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4 以及 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 2這植物在1875被引進美國,做爲觀賞植物,並被推廣,用以取代會生黑莖銹病 (Black stem rust) 旳歐洲小檗(European
barberry,學名 B. vulgaris)。5
如今從緬因州到北卡羅來納州,西至愛荷華州,都能見到日本小檗的身影。過去,日本小檗曾被用作牲畜的活籬笆和藥材,但近幾十年來,它主要被用作觀賞性綠籬植物。在賓州,日本小檗已被列為有害雜草,除少數豁免的「不孕」品種外,在該州銷售、繁殖、或故意種植日本小檗均屬違法行為。3
但它已被選育出許多栽培品種,包括葉片呈黃色、深紅色、至紫色或斑駁狀。直立生長者,可用作綠籬;矮小的品種,可作地面覆蓋物。它也已歸化於日本、和東亞以外的北半球溫帶其他地區,而在許多地方成為棘手的入侵物種。這種落葉灌木株高可達
3 至 6 英呎,寬可達
4 至 7 英呎,株型緊密圓潤。春、夏葉子呈綠色,秋天會變成紅色。莖的每個節上,都長有一根刺。
除了潮濕、排水不良的土壤,它對大多數土壤的適應性頗強。它耐旱、耐鹿啃食,也耐城市環境。在仲春至晚春,它會開出簇簇黃色花朵, 呈繖形花序 (Umbel),之後結出鮮豔的紅色漿果。這種可食用的果實是卵形漿果,表面有光澤,呈亮紅色至橙紅色,長7-10毫米(9⁄32-13⁄32英寸),寬4-7毫米(5⁄32-9⁄32英寸),內含一粒種子。果實於夏末秋初成熟,並能越冬。
它可用根蘗
(蘗音「播」,即Root sucker) 繁殖,即將母株附近,由根部所生的幼株切離,栽成新株,或可由小鳥食用其漿果,而經排泄物傳播。這種植物幾乎可以侵占所有生長地,排擠多種本地原生物種,尤其是春季草本短暫植物 (Herbaceous spring ephemerals)。它適應性頗強,在陽光充足的環境下生長最佳,但從全日照到全陰環境都能生長。
日本小蘗耐旱,但也曾在潮濕地區被發現。當一個區域內日本小檗數量足夠多時,其落葉會改變土壤的酸鹼度,使其呈鹼性,1而改變土壤裡的氮含量,從而進一步排擠許多本地植物物種。例如它這種植物在北卡羅來納州,已被列為入侵物種
(By the NC Invasive Plant Council)。1
原產於賓州的加拿大小檗(Allegheny
barberry,學名 B. canadensis)和外來物種歐洲小檗,與日本小檗外觀上非常相似,而常造成混淆。主要區別在於它們莖上的刺:日本小檗的刺是單刺,而加拿大小檗及歐洲小檗的刺都是三叉狀。惟歐洲小檗遠不如日本小檗常見,而加拿大小檗則被認為可能已在賓州滅絕。3
日本小檗茂密的枝葉間濕度頗高,因此為鹿蜱
(Deer ticks,Ixodes scapularis) 提供了頗為有利的生存環境,6而萊姆病 (Lime
disease) 是由鹿蜱傳播的細菌所引起。因此有研究假設,日本小檗的蔓延,與萊姆病的蔓延有關。3
人工控制日本小檗的方法是在生長季初期、種子形成前將整株植物拔除。對於幼苗,可以用手拔除;對於其他較大、長成的植株,可以使用鋤頭、鎬、機械割除機 (Trimer) 等工具。人工拔除日本小檗時務必格外小心,因為日本小檗刺的尖端比皮下注射針的針尖還要細,而且其矽酸鹽成分,在皮膚下分解速度非常緩慢,因此操作時,必須佩戴合適的防護裝備。
人工清除適合日本小檗族群數量較少的區域,或具有特殊生態敏感性的區域。僅靠機械割除機或只去除地上部份,無法有效控制日本小檗,因為它們會從殘存組織中,迅速萌發新芽。但是機械割除機可以作為施用除草劑前的一個步驟,降低植物的體積,從而使除草劑能夠以更少的用量、更有效地覆蓋植株。3
References:
1. Berberis thunbergii . 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https://plants.ces.ncsu.edu/plants/berberis-thunbergii/
2. 2. Berberis thunbergii .
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
https://www.missouribotanicalgarden.org/PlantFinder/PlantFinderDetails.aspx?taxonid=277781
3. Japanese Barberry. Update September 9, 2025.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https://extension.psu.edu/japanese-barberry
4. 4. Japanese barberry (Berberis thunbergii DC.).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https://cipwg.uconn.edu/ci-japanese-barberry/
5. 5. Japanese Barberry. USDA National
Invasive Species Information Center.
https://www.invasivespeciesinfo.gov/terrestrial/plants/japanese-barberry
6. 6. The
Rise of the Tick. Outside Magazine, June 2013.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0504223438/http://www.outsideonline.com/outdoor-adventure/science/Feeding-Frenzy.html?page=al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