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6日 星期三

川七 (Madeira Vine)

川七 (Madeira Vine)                           黃慶三 (11/25/2014)

                                                     川七 (Anredera cordifolia葉子
                                                                  川七滕及花串
                                                                                 
皇宮菜幼株 (Lisa Yu 提供)
                                                       皇宮菜 (Basella alba)(Wikipedia) 
                                                                     
                                                                       安第斯薯圖案
         
                                                                                   
                                                                                                                                 安第斯薯 (Ulluco)
安第斯薯 (Ulluco) (Wikipedia)



川七 (Madeira vineMignonette vineLamb’s Tail,學名 Anredera cordifolia)又稱洋落葵、落葵薯、藤三七、土三七、馬德拉藤,為落葵科 (Basellaceae)、洋落葵屬或落葵薯屬 (Genus Anredera)屬名Anredera相信來自西班牙語 Enredadra,意為纏繞或攀爬的雜草;種名cordifolia則指心形的葉子。它原生於熱帶南美,例如玻利維亞、巴拉圭、烏拉圭、南巴西等。

最先它是以觀賞植物輸入多個地方種植。1800年代初期,川七傳至美國,在德州、加州、佛羅里達州、及東南北美洲等地方,於挖掘過的空地、籬笆、路旁樹叢上,攀爬成長而「歸化」* (Naturalized species)1835年傳至英國及南歐等地區,繼續向外傳播,成為許多國家「入侵性」* 頗高的莠草。1 它攀爬於灌木、樹叢上,遮蔽陽光,加上頗重的藤葉,而「窒息」、扼殺原生植物。目前已「歸化」於墨西哥、中美洲、東南北美洲、波多黎各、百慕達、南歐洲、摩洛哥、加那利群島 (Canary Islands)、亞速爾群島、南中國、印度、紐西蘭、馬得拉群島 (Madeira) 等等。台灣於1976年引進栽培,目前以台北市陽明山,台北縣新店市栽植較多,雲林縣,宜蘭縣礁溪鄉,台東市及台南縣六甲鄉亦有零星栽培,每年秋冬及早春為盛產期,作為蔬菜。

*筆者:「外來物種」(Introduced species) 指在當地沒有自然分布,經由人為 (也可能不是人為) 無意或有意的引進,而在自然環境 (野外) 建立穩定族群者,稱為「歸化種」(Naturalized species)無法建立穩定族群者,稱為「不定種」(Adventive species);會破壞生態環境或取代原生物種,有時甚且造成人類經濟損失的外來種,則稱為「入侵種」(Invasive species)。】

這種入侵性的植物,已成為澳洲「國家級」的問題莠草 (Weeds of National Significance)2,也列於紐西蘭The National Pest Plant Accord,而不准出售、商業種植或供銷。3 它不祇生長快述,可開無數花朵,葉腋長出許多不規則珠芽、零餘子 (BulbilBulblet) ,及多肉的塊莖。這掉落的珠芽及地下塊莖,是它繁殖、傳播方法的主要方法,但亦可插枝繁殖。把它的植株以家庭「堆肥」方法處理,無法消除它繼續繁殖的可能性。4 雖然政府每年花費巨額的經費,還是無法控制、根除它。

根據Roger Eriksson (University of Gothenburg, Sweden—為英國皇家Kew Gardens的文獻)5 落葵科有四屬,除上述「落葵屬」(12品種) 外,也包括「落葵屬(Genus Basella--5品種)、「Tournonia屬」--1品種、及「塊莖藜屬(Genus Ullucus--1品種),茲把最後三屬略述如下:


    (1). 落葵屬」的皇宮菜 (台語)() 落葵、台灣美濃客家話稱為「齋嫲菜」--「齋嫲」即「尼姑」(Malabar spinachClimbing spinach學名Basella alba),為多汁、攀爬、黏液質的藤本植物。原產於印度、東南亞、和新幾內亞,後歸化於中國、熱帶非洲、巴西、百里斯 (Belize)、哥侖比亞等。它的口感、葉形類似川七,而在熱帶、亞熱帶種植為食用蔬菜,也有紅梗的栽培種 (B. alba cv. Rubra),嫩葉、嫩尖可生吃、熟食。可長至10公尺長,富含維他命AC、鐵、鈣、及溶解性纖維,為東南亞多種食譜的蔬菜。筆者也曾種植過紅、白兩種。喜好富含有機質的砂質壤土,土壤pH 5.58.0。依據 Plants for a Future資料庫,6其果實可提煉紅色染料。
 (2). Tournonia屬」的T. hookeriana這品種,原產於哥侖比亞到厄瓜多爾。新枝由肥厚基部滋生成長,為攀緣、多汁藤本。花二歧聚傘花序 (Dichasium),花瓣、萼片均綠色,種子為小堅果,部份包裹於紙質花被 (Parianth)7
    (3). 塊莖藜屬」只有一種,安第斯薯 (Ulluco學名Ullucus tuberosus),葉可食用,似菠菜;根莖形似小馬鈴薯,紫紅、橘色或黃色,橘、黃色者常有紫紅斑點,烹煮後仍保持其爽脆的質地,味似煮熟的花生。富含蛋白質及碳水化合物,在哥侖布抵達美洲前,為秘魯和厄瓜多爾僅次於馬鈴薯的重要農作物。

 

川七是多年生、常青、黏液質的爬藤植物,生長迅速,可長至約20公尺長。葉互生,平滑、肥厚、亮綠的心形葉子,約410多公分長。莖綠色,珠芽 (零餘子) 疣狀、外形不規則,容易掉落,長成新株,珠芽也是辨識這種植物的特徵之一。會開小而芳香、乳白色、密集、呈總狀花序的長花串,可達30公分長。這乳白的總狀花序,有些形似綿羊的小尾巴,因此別名為 Lamb’s tail。雖然它有雄花及雌花,但很少經傳粉而結子。

它的葉子、嫩莖、及地下塊莖煮熟後可食用。因此這種生長迅速的入侵性植物,成為「愛恨交加」的對象--政府、地主恨它侵佔土地、排擠原生植物;而喜歡食用葉子、嫩莖的一些人們,特別是東南亞國家,則愛它容易生長、豐盛、美味的菜蔬來源--例如它的葉子加點麻油、薑絲,或加些肉絲快炒,風味甚佳。又依據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川七可治腰膝痹痛,病後體弱,跌打損傷,及骨折。8

它喜全陽、潮濕但排水良好、富含有機質之砂質壤土,及能攀爬的籬笆或棚架。為了提高分枝數,初期的摘心工作不可省略,以利於側芽萌生,提高單株產量。一般生長高度約20公分時,即開始第一次摘心,之後每生長20公分摘心一次。9 寒冷地帶,植株需於秋梢移入室內;如留於室外園裡,需覆蓋足夠護根土過冬。冬天時,地上植株枯萎,春天由地下塊莖萌芽,或由去年掉落珠芽再生,長成新株。

上述的「川七」,並非可去傷解瘀「雲南白藥」主要成份的中藥材。這中藥材為五加科 (Araliaceae)和人蔘同屬 (人蔘屬 Panax) 的「假人蔘」、「人蔘三七」、或「川七」(Pseudoginseng學名Panax pseudoginseng)。「假人蔘」多年生,可長至1公尺高,果實紅色。USDA Zone 5-9。依據 Plants for a Future資料庫,10 它的新芽及嫩葉煮熟後可食用。67年老植株,可於秋天挖取塊莖,新鮮或乾燥後,作為藥用。根據 WebMD網站資訊,11 它主要用來止血、降血壓,也可用來止痛、紅腫,甚或降低膽固醇。它的藥效為放鬆血管壁,使血液流暢,而降低血壓。但沒足夠資料證明它可治療攝護腺癌,或其他病徵。



2014年11月14日 星期五

吊鐘花 (Fuchsia)

吊鐘花 (Fuchsia)                         黃慶三 (11/06/2014)                                   
https://cshuang2.blogspot.com/2014/11/fuchsia-11062014-european-upright.html

                                                             吊鐘花 (攝於瓜地馬拉)
                                                          吊鐘花 (攝於瓜地馬拉)
                                                                           吊鐘花 
吊鐘花 (攝於瓜地馬拉)

                                                                       吊鐘花 
                                                    European Upright Koralle吊鐘花
                                            玻利維亞吊鐘花(F. boliviana--攝於秘魯)
                                                玻利維亞吊鐘花可食用果實 (攝於秘魯)
                                                        蜂鳥、吊鐘花 (黃美鳳攝)
辣椒吊鐘花 (Wikipedia) 
  
                          
                           

吊鐘花、倒掛金鐘 (Fuchsia,學名Fuchsia spp.)又稱燈籠海棠或吊鐘海棠,是柳葉菜科 (Evening primrose familyOnagraceae)倒掛金鐘屬 (Genus Fuchsia)這屬約有110品種, 通常是灌木,落葉或長青。最初鞭炮吊鐘花 (Firecracker fuchsia Honeysuckle fuchsia學名 F. triphylla) 這品種,由修道士及植物學家Charles Plumier 在加勒比海群島 (Caribbean Islands)發現,1703 年時,以德國植物學家Leonhart Fuchs (1501-1566) 的名字,命為屬名。因為是德文發音,英文有時會錯拼為 Fushia。因吊鐘花深受人們喜愛,培育者培育出許多的混種、栽培種,花色、型態也變化多端。

主要品種原產於熱帶及亞熱帶的南美洲,而有小部份原產於中美洲及墨西哥,還有四、五種原生於紐西蘭及大溪地 (中南太平洋區)。依據西北吊鐘花協會 (Northwest Fuchsia Society, Seattle, WA) 1,這些品種,由University of Michigan at Ann Arbor的吊鐘花屬學家 Dr. Paul Berry分類成12 (Section),最大的組稱為 “Fuchsia”,佔56品種,包括最初發現的鞭炮吊鐘花,及玻利維亞吊鐘花 (F. boliviana) 等。

玻利維亞吊鐘花原生於南祕魯、玻利維亞、及北阿根庭,2 4公尺高灌木。有大、帶毛、紅色葉柄的葉子,夏稍、秋天,會開 3 7公分長、下垂、紅色長筒形花朵。成串的傘房花序,約 20 公分長。會結一至三公分長、成串、紫紅色、可食用的醬果。2007 年筆者旅遊秘魯時,曾見到山丘野生,也見過花園種植的植株。突變而來的白色者為F. boliviana ’Alba’,白色花筒、深紅花瓣 (但沒野生者)

絕大多數的吊鐘花約8吋至13 (0.2 4 公尺) 高,但紐西蘭的一品種,當地原住民毛利人 (Maori--科學家發現,毛利人與台灣原住民阿美族的 DNA頗為接近) Kotukutuku (F. excorticate),則可長至約49 英呎 (12公尺) 高,樹幹直徑可大於3.3英呎 (一公尺),為世界上最高大的吊鐘花。2 花富含花蜜,為採蜜鳥類所喜愛,所結深紫色醬果,倒水珠形,原住民稱為Konini,可食用,味似樹蕃茄 (TamarilloTree tomato,學名Solanum betaceum)

事實上,依據英國皇家園藝協會 (Royal Horticultural Society) 資訊,3 所有吊鐘花品種、栽培種的果實,均可食用,衹是風味各有不同,也有無味,或餘味不甚佳者。根據 Plants for a Future資料庫報道,4「辣椒吊鐘花」(Chili pepper fuchsia,學名 F. splendens--因其花蕾形似紅辣椒),會長約 0.8 公分直徑、4 公分長、成熟時呈白綠色的醬果,風味最佳,味似檸檬,而有胡椒的餘味。

吊鐘花鮮豔的紫紅色頗受喜愛,這種紫紅色彩或染料,就稱為 “Fuchsia”。這種顏色或染料的組成,是由相同份量及色度的紅色及藍色混合而成。”Fuchsia” 這色彩,目前改稱為大家較熟悉的 ”Magenta”。有部荷蘭電影《魔法小女巫(“Foeksia de Miniheks”,英文為 “Fuchsia the Mini-Witch”) 女主角的名字 “Foeksia”,即英文的 “Fuchsia” 她的衣飾,就是 “Fuchsia” 的色調。

這種花不祇花色鮮豔,花型也別緻可愛。熱帶地方可成年開花,其他地方則從晚春至秋季盛開。花開時,花梗柔軟下垂,花朵如吊鐘或吊燈狀,所以得名「吊鐘花」(但「倒掛金鐘」這「倒掛」的意思、由來,筆者可不知曉--希望讀者、先進不吝指教)。花頂生或腋生,花梗細長,花冠有單瓣及重瓣的品種,花藥、雌蕊長而伸出花冠外。依據品種的不同,有花冠、花萼同色,亦有兩者不同顏色者。

吊鐘花是蜂鳥頗喜愛的蜜源,而蜂鳥也是它重要的傳粉者。蜂鳥只生存於美洲,從阿拉斯加東南部,延伸至智利,但大部份留駐於中美洲及南美洲的熱帶地方,但有12種像候鳥般,每年夏天會遷移至北美,冬天又飛回熱帶的南美。蜂鳥有320種,留駐美國繁殖的有15種。蜂鳥的翅膀,每秒鐘鼓動約80次,產生 “Humming” 的聲音,所以稱為 Hummingbird

就因蜂鳥的動作很快,心跳速率頗高,需消耗許多熱量,花蜜是最好的能量來源,特別是糖份高的花蜜,是它們的最愛。例如原產於熱帶美洲、中美洲的赫蕉花 (Heliconia) [請見拙作《赫蕉花》http://cshuang2.blogspot.com/2013/10/blog-post_3126.html] 赫蕉花和蜂鳥也因而有共同演化的現象 [請見拙作《赫蕉花和蜂鳥的「共同演化」》,http://cshuang2.blogspot.com/2013/10/blog-post_4356.html]。因需要蛋白質成長及維謢健康,蜂鳥除採蜜外,也攫食飛翔的小昆蟲。


因吊鐘花祇開在新枝上,不開花的植株,表示它需修剪或摘心。春天時,通常會生長新枝,當它生長適量的新枝後,就可摘心,促使開花。這摘心的方法可持續整個夏天,而開過花的枝椏也要剪去 (1/4 1/2 枝條的長度),刺激新枝的生長,以增長花期。同時每隔兩個星期,可施半強度的水溶性肥料。

它喜溫暖、潮濕、排水良好、半遮陰的環境,USDA zones 9-11。在乾熱的地帶,吊鐘花可能需要每天澆水,尤其種於吊高的花盆者。可用種子或插枝法繁殖。春、秋季在溫室盆播.約15天發芽,翌年可開花。插枝法可於春季至秋季進行,但以春季為佳。選擇強壯新芽,從芽端向下約2 4 吋處,或第二第三雙葉子處剪下,除去最下面一雙葉子,可塗點生根賀爾蒙。在三吋直徑小花盆填滿濕潤的砂、蛭石、泥炭土等培養土內,然後插上三至四枝新芽,覆上打孔 (通氣) 的透明塑膠紙,置於溫暖光亮處,保持潮濕,約三至四個禮拜後即可生根。把新芽置於水杯中,亦可生根。

吊鐘花是熱帶、亞熱帶植物,冬天時,寒冷地區必需移入室內。先仔細檢查有否害虫,以水沖洗掉,然後移至陰暗、溫度可保持華氏 45 55 (攝氏 47) 之處,例如地下室或與屋子連接的車庫。它的葉子會枯乾掉落,但每三至四個禮拜澆水一次,保持根部的潮濕。約最後霜期的一個月前,把枝條剪去一半長度,再移至室外溫暖、部份遮陰向陽處。


自十八世紀初期,吊鐘花就頗受歐洲等西方社會的歡迎,台灣在 1961年,5 才由日本傳入。台灣平地花期為冬至春季,高冷地則四季常開,適於盆栽、吊盆或庭園美化。除觀賞外,吊鐘花也可作中藥材,具有行血去瘀、涼血祛風之功能。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