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9日 星期二

九重葛 (Bougainvillea)


九重葛 (Bougainvillea)   


                                            筆者攝於原產地秘魯 (Nazca Lines 機場邊)
                                                                  九重葛白色小花
                                                                            九重葛
                                                                              九重葛





九重葛 (Bougainvillea)                 黃慶三 (12/05/2014)



九重葛、刺仔花 (台語)三角梅、三角花、南美紫茉莉 (Bougainvillea,學名 Bougainvillea spp.),紫茉莉科 (Nyctaginaceae)九重葛屬 (Genus Bougainvillea),植物學家們看法各有不同,認為它們有 418 個品種 (Species)。它們會自然混種 (Natural hybrid),目前有超個 300 個變種 (Variety),及許多栽培種 (Cultivar)1 屬於蔓性常綠灌木,葉心形或三角形,葉腋通常有剌,但也有無刺的栽培種。在常年降雨熱帶、亞熱帶,它為常青;有旱季地帶,旱季時為落葉植物。它可成長 112公尺高,依靠葉腋的刺,攀援在其他植物上。

原產於南美洲,從巴西向西分佈至秘魯、向南分佈至阿根庭南部。1768 年,法國植物學家肯默生 (Philibert Commerçon) 和他的好友,法國的海軍元帥、也是探險家Louis Antoine de Bougainville 駕駛帆船La Boudeuse號作環繞地球航行時,在巴西里約熱內盧 (Rio de Janeiro) 發現這種植物。做為乘客的肯默生,就把這植物命名為 ”Bougainvillea”

它於1872 年,由加拿大第一位來台的基督長老教會傳教士,馬偕博士 (Dr. George Leslie Mackay) 從英國引進台灣栽培;1901 年日本人田代安定由日本再度引入,而在各地庭院普遍栽培。因苞片 (俗稱的「花」) 姿態自下往上生長,有多層花簇,層層重疊,故稱「九重葛」;也稱為「寶巾花」,由 “Bougainvillea” 的音譯而來;它真正的花小,白色、形似梅花,且通常三朵聚生在一起,所以又稱「三角梅」或「三角花」;因莖、小枝條、葉腋長有尖刺,台語稱為「刺仔花」。

它和原產於熱帶南美洲的「紫茉莉」(The Four O'clock Flower Marvel of Peru學名 Mirabilis jalapa)同屬於紫茉莉科,所以九重葛別名為「南美紫茉莉」,而紫茉莉」即台語稱為「煮飯花」的一種草本植物,它開花的時間通常在傍晚,那時鄉間人家,正好是升火煮飯的時刻。「紫茉莉」的花比較原始,因此沒花瓣,它的「花」由紫紅、黃、白色、或混合顏色 (非綠色) 的花萼 (Calyx) 所組成。
九重葛通常稱為「花」的部分,實際上是它的苞片 (Bract),真正的花小而不顯著。它為頂生聚繖花序,因其花比較原始,小花沒花瓣,而由白、乳白色萼片癒合成筒狀,5-6 裂,以保護雌、雄花蕊。花兩性,雄蕊 6-8 枚,著生於不等長的花絲上,雌蕊一枚,但有少數品種會結種子 (台灣似乎不曾見過結子者,或許又和氣候、環境有關)。種子為狹長、五稜的瘦果 (Achene)2 九重葛苞片紙質,有單瓣或重瓣,每個苞片內各著生一朵白色或乳白色 (真正的) 小花,所以通常是三朵小花簇生於三個苞片內,也有六片苞片合生一簇的品種。花苞顏色鮮豔多彩,包括粉紅、紫紅、紫色、紅色、橘色、白色、及黄色等,更有單苞雙色的品種。也有利用嫁接,把數種不同花色的品種,嫁接在同一砧木上。

不同品種的九重葛,常被選為代表某地方的「花」。例如它是代表石榴島 (Granada)、關島、屏東縣等等地方的花卉。假如沒有九重葛,那麽一些温熱地帶的路邊、公園、圍籬、花廊、花牆、蔭棚等等,特別是秋冬季節,放眼看去,就不會這麽多彩多姿。九重葛是頗受歡迎的觀賞植物,適合於 USDA Zone 9b-10。它能忍受鹽份,所以也是沿海區域園藝家、居家所愛,例如它是南彿羅里達州普遍栽培、富有熱帶情調的花卉。因容易修剪及造形,及多花的特性,因此也常做盆栽 (Bonsai)

在肯默生發現它的20年後,「九重葛屬」於1879被稱為Buginvillea;以後幾經改變,直到1930年才被訂正為目前的Bougainvillea。最初「九重葛」 (B. spectabilis) 和「光葉九重葛」(B. glabra) 這兩種被視為同種,以後植物學家才發覺它們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品種。1,2 最常見的九重葛原生種包括:1,2

(1). 九重葛」(BougainvilleaBrazil bougainvilleaHairly bougainvillea學名 B. spectabilis),為大、蔓生、枝條有倒鈎刺的植物,可長至 30 (9 公尺) 高;6 莖及葉有毛。葉片大、呈卵形。花纖長巧小、細管狀、乳白色、多毛。苞片多皺褶,玫瑰色、紅褐色、或紫色。在肯默生發現的30 年後,即1798 年時,這品種由德國植物學家威爾頓勞 (Carl Willdenow) 用第一個收集的、乾了的標本加以描述和說明。
(2). 「光葉九重葛」、「小葉九重葛」(Paper flowerGlabrous bougainvilleaLesser bougainvillea,學名B. glabra),莖及葉光滑無毛,可長至 20 (7 公尺) 高;4 莖上的刺細短、尖端彎曲,比上列 (1).「九重葛」的刺小而少些;葉子呈楕圓形;苞片三角形,白色、淡紫色、或紫色。這品種在 1849年時,由由瑞士植物學家舒瓦西 (Jacques Choisy) 最先描述、確定和命名。光葉九重葛比九重葛較易開花。5
(3). 「秘魯九重葛」(Peruvian bougainvillea,學名B. peruviana),有較開放蔓生枝條。枝條呈綠色,尖刺剛生時短而直、較老時則尖端彎曲。葉子薄、卵形。較小而稍具圓形的苞片呈皺摺,通常由淺至深紫紅色。在自然生長狀態下,花期不受季節影響,每年可開花數次。1808 年時,這品種由德國植物學家、探險家韓伯樂 (Alexander von Humbold) 及法國植物學家邦普蘭 (Aimé Bonpland) 在祕魯確定命名。

十九世紀初期,上述前兩個原生品種傳至歐洲,法國及英國的園藝店即忙著培育、出售這些品種,並出口遠至澳洲及英國的一些屬地。不久之後,在地中海的一個西班牙港口,喀他基那 (Cartagena)Mrs. R.V. Butt的花園裡,發現了一種深紅色 (Crimson) 的九重葛。最先以為它是新品種,就以其姓氏命名為B. buttiana” (豔紅或珊紅九重葛),後才發現它只是個自然混種,由光葉九重葛和 (可能是) 秘魯九重葛混種而來。1,3

目前的混種可以分成三組 (Group)1,6

(1). 豔紅或珊紅九重葛 (B. x buttiana),由光葉九重葛及秘魯九重葛 (B. glabra x B. peruviana) 混種而來;
(2). B. x spectoperuviana,由九重葛及秘魯九重葛 (B. spectabilis x B. peruviana) 混種而來;
(3). 毛光九重葛 (B. x spectoglabra),由九重葛及光葉九重葛 (B. spectabilis x B. glabra) 混種而來。

九重葛常見的原生種雖祇有三種,但因它們會自然混種,加上許多人工混種及栽培種,而在商業上登記註冊時,又常以人名 (特別是女士的名字)、地名、顏色、形象、甚或抽象等等名字來命名,因此常令人混淆,眼花潦亂。

就以台灣為例,屬於「九重葛」系統的有磚紅 (Lateritia)、朱錦 (Lateritia Variegata)、金邊 (Lateritia Gold);屬於「光葉九重葛」系統的有藍苞 (Cypheri)、粉粧 (Eva)、蘭紫 (Formosa)、金葉 (Golden Lady)、粉蝶 (Pink Butterfly)、雪白 (Snow White) 等等;屬於「豔紅九重葛」系統的有黃錦 (Doubloon)、金 (Golden Glow)、紅 (Mrs. Butt)、橙 (Mrs. McLean)、西施 (Tahitian Maid)、台北紅 (Taipei Red) 等等;屬於「毛光九重葛」系統的則有花 (Ice Kriui)、雙色 (Mary Palmer)、鑲 (Puteri Masur)、金心 (Vicky Thimma)

對於一般人而言,也許可用葉子、苞片、顏色等來區分或識別比較容易些。例如葉子有綠葉及斑葉兩種;斑葉又可分為內斑、外斑、條斑、點斑、沙斑,金斑、銀斑等;苞片可分為單瓣或雙瓣;而單瓣或雙瓣的顏色可分為紅、紫、黃、白、粉等,及單色或雙色。

它很少有病蟲害。在温熱的地帶,如果做適當的修剪,它可成年的生長、開花。九重葛喜歡全日照、潮濕、肥沃的土壤,並經常施肥。九重葛必需每個月施肥,甚或每 7~10 天使用液肥做土壤澆灌。通常使用 20-20-20 12-12-12 的肥料。必需注意的是氮肥和磷肥雖會促進生長,但施用太多則會使枝葉茂密徒長,而抑制它的開花;但較高的鉀肥可促進其生長開花。

它也需要鎂 (Mg)、鐵 (Fe)、與錳 (Mn) 等元素。土壤最佳的 pH= 5.5~6.5 (尤其用做盆栽的土壤)它不需太多水分,太潮濕反而不會開花,甚或導致根部腐爛而死亡。因它是温熱帶植物,白天需保持華氏 75 95 (攝氏 2435),晚上則需華氏 65 (攝氏 18) 以上。在寒冷地帶,冬天必需移入室內。在冰凍的温度下,超過四小時就會凍死。

九重葛要開出美麗燦爛的花朵,就必需有新生的枝條;且它耐修剪,可修剪成各式各樣的外形,可做圍牆、花籬、拱門、爬在牆上或花架上,種成大小不同形式的花叢、綠雕造型 (Topiary garden)、種成34呎高的「樹」(Standard)、種於 510加侖的大陶盆、或種為「盆栽」;在較寒冷的地帶,也可把它做成室內植物。修剪通常在花期 (4~6 個禮拜) 之後進行。在寒冷地帶移入室內過冬前,最好加以「強剪」或「重剪」(Hard prune),如此不祗可限制它的植株不會太大,明年春天新芽新枝會長得更豐美;但如果要保持它特別的造型,則只能輕剪 (Soft prune)

必需注意的是,九重葛的葉子雖無毒,但它的汁液 (Sap) 有輕度毒性,它的勾刺勾傷皮膚時,對敏感的個人,可能造成嚴重的皮膚炎 (Dermatitis),反應和症狀有如漆樹科、漆屬 (Genus Toxicodendron) 的植物,例如毒葛 (Poison Ivy--請見拙作《毒葛 (Poison Ivy) http://cshuang2.blogspot.com/2013/10/poison-ivy.html)、櫟葉漆樹 (Poison oak) 般,紅腫、疼痛、搔癢、起水泡等等。7,8 因此種植於人行道旁時,必需保持約4英呎,使用堅固花架、圍籬,且常修剪,以免刺傷行人。

修剪與否並不影響它的開花 (不修剪者,衹開在枝條末端的新枝),但環境,例如温度、日照的强度與長短、施肥、及澆水,却會影響花芽的發育。九重葛每天需要五小時的日照,才會生長良好。它喜好強光、短日、和中等温度,最有利其開花;但長日下則需較冷凉的温度。在短日的情况下,日温攝氏 24~30 (華氏 75~86 )、夜温攝氏 21 (華氏 70 ) 左右,最適於九重葛花芽的發育;6 如果夜温高於攝氏 26 (華氏 80 ),則會抑制它的開花;夜間照光也會導致不易開花。5如果環境、溫度合宜,加上照顧得法,一年之內,九重葛可開花11個月。9,10

盆栽九重葛低土壤水分含量,會抑制枝條的生長與開花;但過份勤於澆水,則易有徒長枝的發生,特別當有過多的養分,會使枝葉過分繁茂、開花卻少。所以當盆栽介質表面約一個指節深 ( 1.5~2.5 公分) 完全感燥後,再充分澆水,直至盆底有水流出為止。盆栽的九重葛每3~5 (也有說每兩年) 換盆一次,於春季換盆換土,修剪根部、枝條,才能促使枝條新生開花。

上面提到過份澆水,易有「徒長枝」的發生。通常可把徒長枝剪去,以免消耗養份。但根據台灣行政院農委會臺南區農業改良場資訊,11徒長枝若抽得太長,宜將先端剪去,抑制抽長,待枝葉在全日照下發育成熟後,以「拉枝」、「曲枝」的方式促使開花,別從基部剪掉,以免萌生更多徒長枝。所謂「拉枝」、「曲枝」的方法,源自九重葛的開花枝條,以下垂性的枝條佔大部份。因此把枝條下拉,可促進九重葛開花;或把盆花徒長枝纏繞成一圈,也可大量開花。須注意的是它和修剪摧花一樣,過度的修剪或刺激,會促使更多枝條萌生徒長枝。

它的繁殖常用扦插、壓條、和嫁接法。剪取具有 3~5 節、長約 10~15 公分、剛成熟淺褐色、且側芽尚未萌發之莖段為插穗,可塗用發根劑,介質應保持攝氏 24 (華氏 75 ) 左右。在攝氏 21~27 (華氏 70~80 ) 下,約 30 天可生根。扦插生根困難的品種,例如複瓣 (重苞) 品種,則可利用空中壓條法。取直徑六公厘以上的枝條,先行約 1.5 公分寬的環狀剝皮,包上潮濕的介質,再以透明塑膠膜包紮,約兩個月可以生根。嫁接則常採用光葉九重葛作砧木,插穗長 5~10 公分,接後 35~50 天可癒合,並長出新芽。6 臺南區農業改良場又以成熟徒長枝每隔2030公分高壓 (空中壓條法)一段,能夠用來大量繁殖新株。11


依據台灣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它的花及藤莖可做藥用。花,苦、澀、溫,有調和氣血之效,治月經不調;而藤莖可治肝炎。12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