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莓樹果實 (Arubus unedo)
盆栽野草莓樹
濱海草莓樹花串 (Marina strawberry tree)
濱海草莓樹花串 (Marina strawberry tree)
濱海草莓樹樹幹 (攝於 Longwood Garden, PA)
西班牙馬德里市市徽
草莓樹 (Strawberry Tree,學名Arbutus spp.),杜鵑花科 (Heather family,Ericaceae),漿果鵑屬 (Genus Arbutus)。較常見的「野草莓樹」(Strawberry tree,學名A. unedo) 原產地中海地區,而頗接近的品種為「希臘草莓樹」(Grecian Strawberry Tree,學名 A. andrachne)、及「加那利草莓樹」(Canary Madrona,學名 A. canariensis);北美洲則有「德州草莓樹」 (Texas Madrone,學名 A. texana)
、「亞利桑那草莓樹」(Arizona Maderone,學名A. arizonica) 、及「太平洋熊莓」(Pacific madrona,Bearberry,學名A. menziesii ) 等。
西班牙馬德里 (Madrid, Spain) 的市徽 (Coat-of-Arms),為一隻熊採食草莓樹的果實,市區裡也塑造如此的一座大銅像。據說熊喜食熟透、發酵的草莓樹果實,而常會引致酒醉。約 200,000年前,人類 (Homo sapiens) 從樹上下來,檢食熟透、掉落地上、發酵的水果。酵母 (Yeast) 把果糖轉變成酒精,這酒精不衹能殺菌,且發酵的作用,會產生多種維他命及營養,例如葉酸 (Folic acid)、菸鹼酸 (Niacin)、維他命B2 (Riboflavin)、維他命B10
(Thiamine) 等等,供給食用者熱量、水份、及「必需營養素」(Essential nutrients--指身體不能合成的、正常生理功能所需的營養素,因此需從膳食來源獲得) 等。
人類有文明以前的膳食,「必需營養素」頗為缺乏,因此這經由食用發酵的果實,給予人類發育的諸多益處。最初人類因飲用由野生穀類製造的「啤酒」(Beer),不祇得到更多營養,促進大腦的發育、及成熟;且由於飲用酒精觸發的靈感、想像力、及增進嚐試的勇氣 (喝酒後、酒醉時,常會做出清醒時不會、或不敢做的「餿事」),因而創造出藝術、語言、文字、宗教、以及接下來的人類文明等。最新的考古證據、以及因而提出的新「理論」
(*有關酒、及11,000年前神廟古跡、釀酒槽、無數切成片斷鹿骨的記述,指出可能敬神、飲酒、鹿饈的饗宴,請見下註文獻),4,5 認為人類放棄「打獵搜集」(Hunter-gather)
的遊獵生活方式,而改成農業定居的社會,以生產穀物的原因或目地,是為了能夠生產大量的穀物,以釀「啤酒」,來供應大批聚集敬神、崇拜的人群需要,而非過去認為只為了供應「麵包」 而已的理論。
「野草莓樹」可長至5-10公尺 (16-33英呎) 高,樹幹直徑 80公分 (32英吋) ,適於 USDA Zone 7-10。葉深綠、亮麗,具細齒緣,5-10公分 (2-4英吋) 長,2-3公分 (0.8-1英吋) 寬。花兩性 (Hemaphrodite) ,秋天開白色 (偶而有粉紅)、鈴形,4-6公厘 (m) 直徑,10-30公分 (4-11英吋) 長圓錐花序,由蜜蜂傳粉。果實紅色,1-2公分直徑,表面粗糙,約12 個月後,即一年後秋天再度開花時,才會成熟。果肉橘黃色,含有20% 的糖份,可食用,其味 (有人認為) 有似無花果 (Fig),或做果醬、釀酒,例如葡萄牙的「草莓樹果白蘭地」(Aguardente de Medronhos,含酒精量約48%) 等。
「濱海草莓樹」(Marina strawberry
tree,學名Arbunus x marina) 為「野草莓樹」(A. unedo) 和一個不知名的品種自然混種而來。它於1980年代中期,開始在園藝店出售。它的不知名親本,有不同的說法,1 其中之一的說法是「野草莓樹」和「希臘草莓樹」在舊金山的
Marina區混種而來,所以稱為「濱海草莓樹」(Marina strawberry
tree,學名Arbutus × andrachnoides)。2 (野)
草莓樹的花白色,而「濱海草莓樹」的花為粉紅。樹幹枝椏為桃花心木 (Mahogany)
的顏色。果實紅色或黃色,可食用,其味有如奇異果 (Kiwi) 及真正草莓的混合。
草莓樹的葉子、樹皮、及根有收斂及利尿的作用,也有尿道防菌的功效。所以可用來
治療尿道炎、及膀胱炎。又因它的收斂作用,所以也用來治療腹瀉、及痢疾。用它所做
漱口水可治喉痛。3花有輕微的發汗作用。樹皮含有45% 的單寧 (Tannin),樹皮、葉子、
及果實可用來淬取單寧酸。木頭也是良好的木炭材枓。
「太平洋熊莓」原生於北美洲西海岸,從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至Santa Barbra以北的加州。
常青,可長至 10-25公尺 (33-83 英呎) 高。橘紅色樹皮在植株成熟後會剝離,呈現淡青、銀灰
色的樹幹。春天開白色鈴形花串,秋天會結紅色果實。美洲原住民食用它的漿果,但因所含
單寧頗高,味澀。所以他們用其漿果釀酒。這些原住民使用乾燥的漿果製作項鍊和其他
裝飾品,或作為捕魚的誘餌;樹皮和葉子也用來治療胃痛、痙攣、皮膚疾病、和喉嚨痛等。
木材經久耐用,紋理美觀;又因堅硬密緻,為良好的薪材 (Firewood),甚至比橡木更佳。
草莓樹可長於排水良好,微酸、中性、或鹼性的砂土或沃土,全陽或半遮陰。可忍受海岸鹽霧 (Salt spray)
及空氣污染。因它在大部份花草、樹木「休眠」的秋、冬季開花 (白或粉紅),而紅、黃色的果實也在同時成熟,加上亮麗的葉子,赭紅的枝椏,誠為頗受歡迎的觀賞樹叢。可用種子、插枝、或空中壓條法繁殖。
台灣的「楊梅」(Red Bayberry,學名 Myrica rubra) 會生類似於草莓樹的果實,可食用、製蜜餞,所以台灣有人把它的英文名字誤稱為 “Strawberry Tree”;又有中文的園藝辭典錯把 “Arbutus” (「草莓樹」) 翻譯成了「楊梅」,因而有時令人混淆。【請見拙作《楊梅
(Red Bayberry) 》http://cshuang2.blogspot.com/2017/05/red-bayberry.html】。
【*註:參考文獻的 Titles 及 Sub-Titles 釋述】
4. “Gobekli
Tepe: The World’s First Temple?--Predating
Stonehenge by 6,000 years, Turkey’s stunning Gobekli Tepe upends the
conventional view of the rise of civilization.” Smithsonian Magazine, November
2008.
5. Curry, Andrew,
“A 9,000-Year Love Affair.—Alcohol isn’t just a mind-altering drink: It has
been a prime mover of human culture from the beginning, fueling the development
of arts, language, and religion.” National Geographic, Vol. 231, No. 2,
February 2017. pp.30-53.
請指正!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