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葡萄
(Porcelain Berry) 黃慶三
(10/18/2021)
繁忙車道路邊樹叢,覆滿山葡萄藤
約 20呎高豆梨樹,覆滿山葡萄藤
山葡萄漿果山葡萄漿果
山葡萄、蛇葡萄、漢氏山萄萄(Porcelain Berry,學名Ampelopsis glandulosa,同義字A.
brevipedunculata、 A.
sinica、Vitis glandulosa、V. brevipedunculata, etc.—Vitis 為葡萄屬),葡萄科 (Vitaveae) ,山葡萄屬 (Genus Ampelopsis) ,它有四、五個變種。原產於亞洲,包括台灣、中國、日本、印度、越南、菲律賓等國。以台灣為例,廣泛分布於台灣全境平野、山區灌叢中。因它的漿果成熟時,有瓷器般的光澤,所以英文俗名爲 ”Porcelain berry”。
由於亮麗、瓷質、紫紅、藍色、及綠色,有如迷你鳥蛋的漿果,頗具觀賞價值,依據紐約 Brooklyn
Botanic Garden,山葡萄於 1870年代由亞洲引進美國,作爲地被植物,爲觀賞用。1 當時的園藝家,並沒想到一個入侵性植物,可能引致美國東岸原生植物所產生的後果。
它可用種子或扦插繁殖,每株可長至 25英呎長,全日或半遮陰,貧瘠或肥沃、潮濕或乾燥土壤均可適應,且根系發達,又可經過鳥類及野生動物的傳播 (即經由種子傳播繁殖),因此它可容易的到處生長、散播,取代原生物種,甚致可以攀爬、覆蓋長成的整棵樹木、及灌木叢,奪取日照,而「扼殺」它們。難怪Smithsonian
Magazine 2020 年四月的一篇,由環境學家 Jerry Adler (曾爲 Newsweek 主編) 所著,題目為 “Wild Man” 的文章,也說「受夠了入侵物種」(“Fed up with
invasive species”),而山葡萄即為特別提出的一種。2 Virginia Native Plant Society也說它是 ”Unwanted and Unloved: Porcelain-berry!”。5 麻省規定不可販售、種植它;但其他州園藝店,仍然有出售它、作為觀賞植物者。
春夏 (5 至8 月) 開黃綠色小花,為聚繖花序。花細小,直徑 0.1至0.2 公分,淡綠色。果實為
漿果,球形,直徑約 0.4至0.7 公分,最初呈綠色,其後變淡紫、紅紫、最終變成碧藍、深藍色,
表面有斑點,外表亮麗,有瓷質光澤,內有種子 1至3 粒。它的葉形有似一般的食用葡萄 (兩者
均屬葡萄科),但有時候同一株山葡萄的葉子,就有不同的葉形,而令人混淆。5 如果以人工
剪除山葡萄,則先分辨它是否真是山葡萄,且最好於果實成熟前完成,否則必需把帶有成熟
果實的株藤帶走,並適當處理。
依據紐約 Brooklyn Botanic Garden,山葡萄果實味道雖然黏糊糊、且沒什麽風味,但人類可以
食用;1 惟台灣kplant 這網站 (http://kplant.biodiv.tw/山葡萄/山葡萄.htm) 則指出山葡萄的漿果
具毒性,不可食用。4 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資訊則指出,山葡萄的果實食用時有低
毒性,6 但其毒性成份並不清楚(Unknown),中毒症狀也不清楚 (Unknown)。 因它到處生長,
包括有或無人行道的繁忙街路邊,住宅區種有樹叢的人行道、或小徑,不管果實
有毒與否,必需注意小孩,別讓它多彩美麗的外表吸引而誤食。筆者曾駁開漿果舔一下,雖然
沒什麽風味,但柔軟多汁,似乎也可「入口」。
這「肇禍」、引人的三色漿果是如何產生的?這是由於花青素 (Anthocyanin) 及黃酮醇(Flavonol)的互相作用而產生的共色現象 (Copigmentation)。花青素是植物普遍含有的色素,
它會隨pH 值而改變顏色。當山葡萄漿果逐漸成熟時,它的pH 值從酸性漸漸變成鹼性,因此
漿果的顏色,就會從綠色,轉成深淺不同的紫紅色,而後又變成深淺、明暗不同的藍色。且
因每粒果實成熟的時間不同,而使它們深淺不同的三色漿果同時呈現,襯於綠葉中,成為頗
為引人、多彩多姿的果串。
依據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3 山葡萄屬根含β-穀甾醇 (β-sitosterol),胡蘿蔔苷(Dancosterol),右旋兒茶精 (Catechin),(24S)-3β-羥基-5-豆甾烯
[(24S)-3β-hydroxy-5-stigmast-5-ene],沒食子酸 (Gallic acid) 等成分。根或莖藤可祛風止痛,果實可清熱利尿;以根煎汁,可以用來洗滌眼疾及刀傷;而可能具有毒性的果實,也是治療腫毒及惡瘡的良藥,把果實榨汁,可洗瘡毒。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