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8日 星期一

山葡萄 (Porcelain Berry)

 

                                                      山葡萄  (Porcelain Berry    黃慶三 (10/18/2021)

                                                                      https://www.blogger.com/blog/post/edit/454728011467657702/2748286269972632543

                                                                                                         繁忙車道路邊樹叢,覆滿山葡萄藤 

約   20呎高豆梨樹覆滿山葡萄

                                                                                                                                                    山葡萄漿果
                                                                                                                                                  山葡萄漿果

                                                                                                                                                  山葡萄漿果  

   

山葡萄、蛇葡萄、漢氏山萄萄Porcelain Berry,學名Ampelopsis glandulosa,同義字A. brevipedunculata A. sinicaVitis glandulosaV. brevipedunculata, etc.—Vitis 葡萄屬),葡萄科 (Vitaveae) ,山葡萄屬 (Genus Ampelopsis) ,它有四、五個變種。原產於亞洲,包括台灣、中國、日本、印度、越南、菲律賓等國。以台灣為例,廣泛分布於台灣全境平野、山區灌叢中。因它的漿果成熟時,有瓷器般的光澤,所以英文俗名爲 ”Porcelain berry”

 

由於亮麗、瓷質、紫紅、藍色、及綠色,有如迷你鳥蛋的漿果,頗具觀賞價值,依據紐約 Brooklyn Botanic Garden山葡萄於 1870年代由亞洲引進美國,作爲地被植物,爲觀賞用。1 當時的園藝家,並沒想到一個入侵性植物,可能引致美國東岸原生植物所產生的後果。

 

可用種子或扦插繁殖,每株可長至 25英呎長,全日或半遮陰,貧瘠或肥沃、潮濕或乾燥土壤均可適應,且根系發達,又可經過鳥類及野生動物的傳播 (即經由種子傳播繁殖),因此它可容易的到處生長散播,取代原生物種,甚致可以攀爬、覆蓋長成的整棵樹木、及灌木叢,奪取日照,而扼殺」它們難怪Smithsonian Magazine 2020 年四月的一篇,由環境學家 Jerry Adler (曾爲 Newsweek 主編) 所著,題目為 “Wild Man” 的文章,也說受夠了入侵物種(“Fed up with invasive species”),而山葡萄即為特別提出的一種。2 Virginia Native Plant Society也說它是Unwanted and Unloved: Porcelain-berry!”5 麻省規定不可販售、種植它;但其他州園藝店,仍然有出售它作為觀賞植物者。

 
春夏 (5 8 ) 開黃綠色小花,為聚繖花序。花細小,直徑 0.10.2 公分,淡綠色。果實為
漿果,球形,直徑約 0.40.7 公分,最初呈綠色,其後變淡紫、紅紫、最終變成碧藍、深藍色,
表面有斑點,外表亮麗,有瓷質光澤,內有種子 13 粒。它的葉形有似一般的食用葡萄 (兩者
均屬葡萄科),但有時候同一株山葡萄的葉子,就有不同的葉形,而令人混淆。5 如果以人工
剪除山葡萄,則先分辨它是否真是山葡萄,且最好於果實成熟前完成,否則必需把帶有成熟
果實的株藤帶走,並適當處理。
 
依據紐約 Brooklyn Botanic Garden山葡萄果實味道雖然黏糊糊、且沒什麽風味,但人類可以
食用;1 惟台灣kplant 這網站 (http://kplant.biodiv.tw/山葡萄/山葡萄.htm) 則指出山葡萄的漿果
具毒性,不可食用。4 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資訊則指出,山葡萄的果實食用時有低
毒性,6 但其毒性成份並不清楚(Unknown),中毒症狀也不清楚 (Unknown) 因它到處生長,
包括有或無人行道的繁忙街路邊,住宅區種有樹叢的人行道、或小徑,不管果實
有毒與否,必需注意小孩,別讓它多彩美麗的外表吸引而誤食。筆者曾駁開漿果舔一下,雖然
沒什麽風味,但柔軟多汁,似乎也可入口

 

肇禍」、引人的三色漿果是如何產生的?這是由於花青素 (Anthocyanin) 黃酮醇Flavonol)的互相作用而產生的共色現象 (Copigmentation)。花青素是植物普遍含有的色素,

它會隨pH 值而改變顏色。當山葡萄漿果逐漸成熟時,它的pH 值從酸性漸漸變成鹼性,因此

漿果的顏色,就會從綠色,轉成深淺不同的紫紅色,而後又變成深淺、明暗不同的藍色。且

因每粒果實成熟的時間不同,而使它們深淺不同的三色漿果同時呈現,襯於綠葉中,成為頗

為引人、多彩多姿的果串。

 

依據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3 山葡萄屬根含β-穀甾醇 (β-sitosterol),胡蘿蔔苷(Dancosterol),右旋兒茶精 (Catechin)(24S)-3β-羥基-5-豆甾烯 [(24S)-3β-hydroxy-5-stigmast-5-ene],沒食子酸 (Gallic acid) 等成分。根或莖藤可祛風止痛,果實可清熱利尿;根煎汁,可以用來洗滌眼疾及刀傷而可能具有毒性的果實,也是治療腫毒及惡瘡的良藥,把果實榨汁,可洗瘡毒。4

2021年9月28日 星期二

明日葉 (Tomorrow's leaf ,Ashitaba)

 

明日葉 (Tomorrow's leaf Ashitaba)               黃慶三 (09/28/2021)


https://cshuang2.blogspot.com/2021/09/tomorrows-leaf-shitaba-09282021.html


                                                                                                                                                   明日葉葉子
                                                                                                                                                        明日葉植株

                                                                                     
                                                                                                                                 「明日」黃綠新芽

                                                                           「珍珠菜」--請見下面【*附記 (Univ. of Michigan Herbarium)

(https://michiganflora.net/species.aspx?id=1709)


明日葉 (Tomorrow's leafAshitaba,學名 Angelica keiskei) 繖形科 (Carrot familyApiaceae),當歸屬 (Genus Angelica) 。原產於日本沿著海岸邊林緣的一些地方,包括伊豆群島 (Izu Islands)房總半島 (Boso Peninsula) 、及三浦半島 (Miura Peninsula) 但原產地以外也多有栽培。Ashitaba (アシタバ 或明日葉) 爲日語,英文俗名的意譯 “Tomorrow’s leaf”因它有頗旺盛的生命力,雖然生長在貧瘠、環境惡劣的火山岩地區,却可在葉子被採擷的次日 (明日) 就長出新芽。內人採摘它的葉子,次日 (明日) 果然長出新芽。種名keiskei 是爲了紀念日本醫生兼生物學家Keisuke Ito (伊藤 圭介,1803-1901)

在日本,火山爆發後,最先長出的植物就是明日葉;二次大戰,日本廣島、長崎被原子彈荼毒後,明日葉是少數最先發芽的植物之一。1 伊豆群島的八丈島 (Hachijō-jima) 明日葉產量最豐富,當地居名少有罹患癌症高血壓者,且長壽者多,故人稱長壽島,可能與常常食用明日葉有關。甚至有人認為秦始皇苦苦追尋的長生不老藥就是明日2

它可長至約一公尺高,切斷的莖會流出深黃色的汁液。根部比地面上的莖粗些,多年生。而植株的形狀或特色,即使在上述原產地的伊豆群島的不同島嶼上,就稍有不同。伊豆群島屬於東京縣 (Tokyo Perfetion),而俗稱伊豆七島(The Seven Islands of Izu--原指江戸時代--Edo period--有人居住的七島嶼,但目前有人居住的島嶼共有九)明日葉莖的顏色在伊豆大島 (Izu Ōshima) 上的為紅莖,八丈島上的為藍 ()莖,而御藏島 (Mikura-jima)上者,比起其它兩島者有最粗的莖,且其風味較其他島上者較不苦。

它富含葉綠素、維他命、食物纖維、蛋白質、胺基酸、及礦物質,爲頗富營養的菜蔬或茶飲。日本人相傳飲用這種茶可以延壽,曾是皇室養生秘方。明日葉幼嫩的莖葉可炒食、煮食,打成菜汁飲用,或裏點粉漿,炸成甜不辣 (Tempura)。因它有其不同的風味及稍帶苦味,所以常用牛油 (Butter)、沙丁魚、美乃滋(Mayonnaise)來調味。如果水中加上些許巴氽燙後才煮食,也可去徐其苦味。乾燥的莖葉則可泡茶。伊豆大島以茶油 (Camellia oil) 來炸成甜不辣,而爲當地的特別佳餚。有些地方則用明日葉莖葉、地下莖 (主根) 來準備麥麵 (Soba)、做甜不辣、冰淇淋、甚或釀製燒酒 (Shochu),而成爲地方性特有的佳餚或產品。

 

明日葉常用來治療胃灼熱 (Heartburn)、胃痛、潰瘍 (Ulcers)、高血壓、便秘、及其他問題。但依據 WebMD這網站,3 它們並沒有好的科學證據,來證明這些治療的功效。

 

必需注意的是同爲繖形科,當歸屬的歐白芷 (Garden angelicaWild celery學名A. archangelica) 外觀有似明日葉,也可食用,但歐白芷也頗似同科但不同屬、有毒的毒參屬Genus Conium)及獨活屬Genus Heracleum)。所次除非確知,(野外)不可採食歐白芷日本當歸(Hama-udo 學名A. japonica)也同是繖形科,當歸屬,原生於日本、琉球群島、台灣、及朝鮮半島,其外觀也似明日葉,但不能食用。

 

明日葉喜半遮陰、冷涼至溫暖環境、排水良好、富含有機質土壤。生長適温爲攝氏12 22 (華氏54 72)。它不耐強光,光照過強,莖葉變硬,品質就差了。可用種子或插枝法繁殖。

 

依據台灣行政院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資訉:4

 

(1). 明日葉可自行採收種子,當種子達到 80 %以上充分成熟時採收,採收後將種子自然涼乾,冷藏於 5℃ 之低溫兩個月,取出經冷藏的種子,均勻撒播於育苗盤後澆水、育苗。幼苗本葉 2~3 片時進行假植,幼苗本葉 4~5 片,根系發育完整,即可定植。

(2). 定植後約 50 60 天,本葉由下往上漸次成熟,即可進行第一次採收,可由主莖基部依序往上,逐葉採收。

(3). 當植株進入開花結子時,即為採收末期,此時可由主莖距地基部 5~10 公分處全株刈取,同時整株挖掘,用來榨汁、沙拉料理、油炸或煮湯等多種用途。將鮮葉烘乾,研磨成粉狀,可製成明日葉茶包、茶粉、麵食等保健產品;根部洗刷乾淨,切成塊狀熬雞湯,或低溫乾燥後,浸泡於酒中食用。


【*附記】: 前些日子當我 po 明日葉 (Tomorrow's leaf Ashitaba) 》這篇拙作時,就有讀者說我 po 的照片是珍珠菜」而非 明日葉 」。 根據台灣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詞辭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網站,珍珠菜的學名爲Lysimachia clethroides據此查證珍珠菜」到底是那種植物、照片、及資訊等,包括 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University of Maryland, 甚或 UK 的   Royal Horticultural Society (RHS) 網站 , 這些學術機構均是   po 上類似上面所附的珍珠菜」*   照片。也就是說珍珠菜明日葉 (Tomorrow's leafAshitaba,學名 Angelica keiskei) 是完全不同的植物,請別混淆了 。不過珍珠菜也可食用就是了 (救荒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