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日 星期四

菩提樹 (Bodhi Tree)

菩提樹 (Bodhi Tree)                                              黃慶三 (08/25/2016)



 
目前「摩訶菩提寺」的菩提樹 (Wikipedia)

 
印度「鹿野苑」菩提樹
(徐頌鵬攝於Sarnath, India)

台南公園的菩提樹 (台灣已知最老的一株
(Wikipedia)
菩提樹無花果
 (徐頌鵬攝於Sarnath, India, 2007)


砲彈樹

           
【筆者註:「菩提樹」(Bodhi tree) 是因釋迦牟尼在其樹下打坐、悟道,而成佛教的神聖之樹,稱為菩提樹」。有些人則以為「椴樹」(Linden tree) 就是菩提樹」,其實兩者為完全不同樹種,可能因為舒伯特的名曲 “Der Lindenbaum” (《椴樹》) 在台灣被譯成菩提樹》,而產生混淆的緣故 (請見拙作《椴樹 (Linden Tree) 》,http://cshuang2.blogspot.com/2016/08/linden-tree.html

菩提樹 (Bodhi TreeSacred fig,學名 Ficus religiosa),桑科 (Fig or mulberry familyMoraceae),無花果屬或榕屬 (Genus Ficus)。即和熱帶、 亞熱帶頗普遍、大家較熟悉的榕樹 (BanyanFicus spp.)、食用無花果 (Edible Fig學名 F. carica) 同屬,通稱為「無花果樹」。菩提樹原產於印度次大陸、中國西南、及中南半島。菩提樹的梵文原名為「畢缽羅樹」(Pippala vṛksha—vrksha意為 “tree”),而「菩提」(Bodhi) 為梵文的音譯,意為「悟」、「道」,或「覺悟」(Enlightenment awaken)

因釋迦牟尼 (約公元前566年至486年,確時年份不知) 在一株「畢缽羅樹」下,打坐、了解事物的本質,不昧生死輪迥,導致覺悟與智慧而成佛。所以那株「畢缽羅樹」得名為「菩提樹」(梵文Bodhivṛksa)。因此這棵菩提樹有許多別名,包括神聖之樹、佛樹、覺樹、道樹、思維樹、印度菩提樹等等。

它是乾季落葉的半長青大樹,可長至30公尺(100英呎) 高、樹幹3公尺 (10英呎) 直徑。葉心形,有獨特形狀、頗長的滴水尖 (Drip tip),約25至公分長。滴水 () 尖常是雨林植物,為了適應多雨的環境,使雨水能迅速滑落葉面,以避免在濕熱雨林環境中,生長霉菌或細箘。葉長1017公分,812公分寬;葉有長柄,約610公分長。就因葉面寬長,加上長柄,即使在感覺上無風吹動時刻,葉子也會不停、輕輕的顫動。佛教徒或印度教徒認為這是有「佛」、或「神」(Devas) 居住其中的緣故。

菩提樹可用種子、插枝、或空中壓條法繁殖。依據大英百科全書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1傳統上並非所有的Ficus religiosa樹都可以稱為 “Bodhi Tree”,而僅限於由釋迦牟尼打坐、成佛那株,傳衍下來的後代,才是「真正」的 “Bodhi Tree”。因此以 DNA而言,只有從釋迦牟尼打坐、成佛那株,經插枝 (分枝)、或空中壓絛法繁殖下來的後代,才能稱為「真正的菩提樹」。

釋迦牟尼得道後,在「鹿野苑 (Sarnath, India) 為他最先的五個弟子 (五比丘) 教授佛法。佛教的僧伽 (信奉佛教的弟子皆統稱為僧伽) 也在此成立。鹿野苑是佛教在古印度的四大聖地 (均發生在某種樹下) 之一,其他三個聖地為藍毗尼 (Lumbini),為釋迦牟尼出生地 (在一株「娑羅樹」下--Sal tree,學名Shorea robusta)菩提迦耶 (Bodh Gaya) 釋迦牟尼悟道之處 (在「菩提樹」下);及拘尸那羅 (Kushinagar),為佛陀涅槃之處 (在兩株「梭羅樹」下--Reevesia,學名Reevesia pubescens)

印度國王阿育王 (Ashoka,公元前304 232) 在公元前約260年,即釋迦牟尼得道成佛約300年後,於目前印度比哈爾邦 (Bihar) 的菩提迦耶 (Bodh Gaya),釋迦牟尼當時打坐的菩提樹下,建造了「摩訶菩提寺」(Mahabodhi Temple)摩訶菩提寺最初那株菩提樹稱為「斯里摩訶菩提樹」(Sri Maha Bodhi)

摩訶菩提寺最初那株菩提樹,曾於公元前第二世紀被砍掉,但重新種植;重新種植的這株於公元600年再次被砍,但又重新種植。目前摩訶菩提寺的菩提樹,為最初於公元前288年栽種那株的直接後代 (即「真正」的菩提樹)4  玄奘 (602年-664) 記述當時 (公元629) 他在印度所見的那株菩提樹及欄杆。摩訶菩提寺也曾經毀壞又重建,目前的建築物為印度笈多王朝 (Gupta period,公元320年至540) 第六世紀所重建。2002 年這建築被UNESCO 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World Heritage Site)

阿育王的兒子及女兒,在公元前288年曾把摩訶菩提寺原始菩提樹分枝帶至錫蘭 (Sri Lanka) 的古都「阿努拉德普勒」(Anuradhapura) 種植,而這株菩提樹被稱為「再也斯里蘭卡摩訶菩提」(Jaya Sri Maha Bodhi)。這株菩提樹被証明為目前「最古老的被子植物或開花植物」(Flowering plant,即Angiosperms)3其分枝後代普遍的存在於錫蘭島。

菩提樹是無花果樹,雖稱為「無花」果 (Fig),其實有花,為隱形花序或隱頭花序 (Syconium),即花開在甕形的花托 (Receptacle) 裡,其中內部布滿了小花。就因肉質花托接近閉鎖,無花果真正的花必須切開才能看見,即外表「見實不見花」,而稱為「無花果」,即無花果的「果實」是一種花序 (Inflorescence) 的變形。菩提樹雌、雄同株 (Monoecious)5 即花序含有雌花及雄花,其果實11.5公分直徑

通常我們所謂或所食用的「無花果」稱為 ”Common Fig” “Edible Fig” (學名 F. carica ),和菩提樹同科、同屬。拙作《無花果 (Edible Fig) (http://cshuang2.blogspot.com/2013/10/blog-post_8584.html http://blog.xuite.net/cshuang2/twblog/snapshot-view/140173379 ) 一文中,曾介紹這種果實,也特別敘述「無花果」與「無花果小蜂」的「義務性互利共生」(Obligate Mutualism) 重要機制。因這機制的存在,而使約1,000種的無花果樹結果、延續後代、且成為熱帶雨林中,許多靠果實為生動物,最重要的食物來源。

印度的民間處方,常用菩提樹治療多種病症。例如樹皮用作抗細菌、抗過瀘性病毒、作收歛劑、治下痢;葉子用來治皮膚病、抗蛇毒素、調節婦女的週期等。6 孟加拉人則用來治療多種疾病,包括癌症、發燒及傳染病。果實用作瀉劑,樹乳用作滋補品,磨成粉的果實,則用來治療氣喘等。6

台灣也有人把熱帶、亞熱帶的「砲彈樹」(Cannonball tree,學名Couroupita guianensis) 稱為菩提樹,而其奇特美麗的花 (6公分直徑) 說為「菩提樹的花」。7,8 其實菩提樹是無花果樹如上述;而砲彈樹的果實 (砲彈) 可大至直徑8 10英吋 (2025公分),形似名符其實的古「砲彈」,而不是菩提樹的小小的、直徑只有11.5公分的無花果」。成熟的砲彈樹應是每年開花,而非「傳說中的菩提樹和菩提花!據說唐僧也只見過一次,好神奇」;或「極其罕見的菩提樹和菩提花」。(出處請見下註*)


*註:請見 新唐人電視,《終於見到了,傳說中的菩提樹和菩提花!據說唐僧也只見過一次,好神奇。》,NTDTV.COM2015-06-26 http://www.ntdtv.com/xtr/b5/2015/06/26/a1145920.html,及 藍谷的窩,《極其罕見的菩提樹和菩提花,見者得福》,2015http://a886t.pixnet.net/blog/post/356172639-極其罕見的菩提樹和菩提花,見者得福。 等。】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