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花果 (Edible Fig) 黃慶三 (
https://cshuang2.blogspot.com/2013/10/blog-post_8584.html
無花果 (Edible fig、Common fig,學名 Ficus carica),桑科 (Mulberry family,Moraceae),無花果屬或榕屬 (Genus Ficus),這屬約有 1,000 種 (Species),為落葉大灌木或小喬木,可長至 10至 30呎高。原生於亞洲西南部、及地中海東部的希臘及阿富汗。1 根可伸展至 50 呎範圍,葉子有三至五個深裂片。綠色樹枝或無花果實白色的乳汁 (Latex,一種酵素,Ficin) 會刺激皮膚。未成熟的無花果都是綠色的,成熟時,有的品種會變成黄白色、或黑紫色等等。採摘時,如果無花果蒂會流出白色的乳汁,則表示果實尚未成熟 (如何判斷成熟與否,請見下述)。
依其花性及授粉需求,可將無花果分為
(1). 原生型,或稱喀普利型 (Caprifig,”Capri”
原意為山羊,因為用它的果實來飼養山羊,人類不食用);(2).
普通型 (Common fig);(3).
中間型 (San Pedro type);及
(4).斯密爾拿型 (Smyrna type) 四個系統。原生型在功能上視為雄株;其餘三型為雌株。2 其中,普通型具有完全「單性結實」
(Parthenocarpic) 的特性,即不必由雄株傳粉就可結實,中間型的第二期果必須經授粉受精後才能結實,而斯密爾型則無單性結實習性。普通型及中間型屬於營養性單性結實
(Vegetative parthenocarpy),而原生型則屬於刺激性單性結實
(Stimulative parthenocarpy)。而發生於雌、雄株間的授粉作用,稱為無花果蟲媒傳粉法
(Caprification)。
上述「單性結實」的無花果品種,含有一個突變
(Mutation) 的基因,而能讓母無花果樹無需授粉,而結出無子的果實。依據考古資料及2006
年在約旦流域 (Jordan Valley) 發掘的9粒無花果化石證據,人類在距今 (Before Present,簡稱為BP或
bp,是一種用於考古學上的年代標記法,表示用放射性碳十四定年法,所估測出之絕對年代) 11,400 至
11,200 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開始人工栽培、種植「單性結實」的無花果 (因化石的果實裡沒胚芽或種子),比種植小麥、大麥、或莢豆 (Legume) 還早約 1,000 年。1,3,4,5 就因它們無子,惟一能繁殖的方法是插枝,而插枝必定是人為的方法。因此在約旦流域發掘到這種無花果化石的考古學家,才認定這是人類在西方最早開始的「農業」(Farming 或 Agriculture)。
這和 1993 及 1995 在中國湖南發掘到 12,000 至 14,000 年前人工栽培的稻米,6 以及 2006 年印度也發現比湖南更早存在的人工栽培稻米,7,8 同樣證明人類在新石器時代 (約10,500 年前至 7,500 年前),已逐漸從兩百五十萬年來的狩獵、及蒐集的遊獵生活形態,轉變成較穩定的種植、耕耘的農業社會,即所謂的「新石器時代革命」(Neolithic Revolution)。
無花果含糖份高
(約
英語有幾個跟無花果有關的俗語,例如 “A fig for…” (什麽東西!那有什麽了不起!);“Fig’s
end.” (無價值的東西);以及
“Not to care a fig for…” (對…毫不介意;毫不重視),可能就因過去無花果物多、價廉的緣故吧。而聖經創世記
(3:7) 提到亞當及夏娃偷吃了智慧之果後,「他們一吃那果子,眼就開了,發現自已赤身露體;因此,他們用無花果樹的葉子編了裙子來遮蓋身體。」所以 “A fig leaf” 這詞句,有時就用來表示遮掩窘境或問題的代名詞。
雖然我們說這植物是「無花」果,其實它們的花是開在果實裡面,稱為「隱頭花序」
(Syconium, 複數為 Syconia),衹是外頭看不見而已。無花果果實底端有個小孔,是讓一種特殊的、極小的「無花果小蜂」
(Fig wasp,蜂身約
因為「無花果小蜂」並非到處都有,所以在新石器遊獵、不定時遷徙的時代,種植「單性結實」的無花果是個好的選擇。過去加州無花果的果農,最先一直不知道為何他們1881-1882就傳至加州的
”Calimyrna” 無花果,總是在果實成熟以前,便產生落果現象。直到
1900 年後,他們才知道它們需要小亞細亞的、生長在一種野生、原生型,或稱喀普利型無花果
(Caprifig,學名F. carica var. sylvestris) 裡的無花果小蜂
(Blastophaga psenes) 來傳粉才行,10 因為
”Calimyrna” 這品種為斯密爾拿型,無單性結實的特性。
例如台灣在不久前,開始人工種植台灣特有的無花果「愛玉仔」
(Jelly fig,學名 F.
awkeotsang,為做「愛玉凍」的原料)
時,也都產生落果現象。經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苗栗農業改良場多年的研究,才知道原來是少了「愛玉小蜂」的傳粉。11 等到把「愛玉小蜂」生存的野生雄愛玉仔植株從原生的山地移來後,人工栽培的愛玉仔才能成功
(請參看拙作「台灣愛玉仔」 (Jelly Fig),2005
年 6 月
9 & 16 日「太平洋時報」,或筆者部落格
https://cshuang2.blogspot.com/2013/10/blog-post_5098.html。11
除了一些「單性結實」的無花果,極大多數的無花果樹
(即不限人類食用的無花果),都靠這種「義務性互利共生」(Obligate
Mutualism) 的各種無花果專屬的特別小蜂來傳粉;而無花果是熱帶雨林許多靠果實為生動物最重要的食物來源;此外,許多食草類及雜食類動物也食用它。這奇妙的、從白堊紀
(Cretaceous Period),即從 70 至130
百萬年前就開始的無花果與小蜂之間,「義務性互利共生」的特殊關係,就簡略的說明一下。
雄無花果內孵化的小蜂,當然雌、雄都有。雄小蜂因為終其一生都在黑暗的雄無花果內,其主要任務是交配繁殖下一代。所以雄小蜂沒有眼睛或翅膀,但嗅覺、交配器官特別發達。成長的雄小蜂會找尋、並咬開雌小蜂成長的虫癭,先行交配後,再把開口咬得更大,使雌小蜂能夠爬出來,因雌小蜂無法自行咬開虫癭。雄小蜂在交配數次後就死亡了。雌小蜂則有翅膀,當它爬越雄花區、沾附花粉後,從無花果底部的小孔鑽出,飛離雄無花果樹,找尋新的無花果產卵。
因為雌、雄無花果植株及果實外表上,沒什麼特別不同,如果雌小蜂找到的是雌無花果,由於雌花花柱
(Style) 太長,會阻礙小蜂產卵。所以誤入雌無花果的雌小蜂,會到處亂竄,想找到花柱較短的雄花下卵,因而把身上攜帶的花粉傳授給雌花而結成雌無花果。最後雌小蜂則死於雌無花果內,而被一種酵素
(Ficin) 消化掉。如果雌小蜂找到的是雄無花果,則雌小蜂就在虫癭花上產卵,繁衍下一代,而繼續互利共生的循環。
普通無花果在
1525 至1548 年間傳至英國,1560
傳至墨西哥,1669 傳至維吉尼亞州,以後又從維吉尼亞州逐漸往南傳至德州,而在1796
年傳至加州。上面提過,”Calimyrna” 無花果雖在
1881-1882 就傳至加州,但等到
1900 年帶來無花果小蜂後才開始生產。12 這種無花果極香甜,有較爽脆的口感,以及堅果
(Nut) 的風味。
無花果喜愛每天至少八小時的陽光、温熱、乾燥的地帶,但可忍受華氏 10 至 20 度的低温。可種植於各種土壤,pH 6.0 至 6.5。它們可用種子繁殖,但通常於早春選用二至三年老、半吋至四分之三吋直徑,或一年老,八至十二吋長的樹枝,以插枝法繁殖。12 上端斜切、並塗上封臘以防止病虫害;下端平切,並塗上生根賀爾蒙。通常需於切下後 24 小時之內扦插,地面上及地面下,至少要各有一個節 (Node)。而生根的新苗可於 12 至 15 個月後才定植。定植一年後即可結果,而持續結果 12 至 15 年之久。
無花果不需很多的肥料,但新株每株每年可加
判斷無花果成熟與否,有三種方法 (一齊使用):
(1). 外表顏色從綠色變成黃色、褐色、或紫色 (但有些品種不會變色);
(2). 無花果蒂頭 (上端和枝條連接處),顏色變成比較「透明」,且因果實的重量而向下
彎曲 (最重要的一點) ;
(3). 表皮可能稍為皺縮,甚或稍有裂痕,以手指輕捏,覺得鬆軟多汁。
如果底端小洞甚至流出蜜露 (Nectar),則它已經完全成熟。如果不採,小鳥、松鼠等就會幫忙,或者掉落地上。
無花果不衹風味甜美,且是類黃酮(Flavonoids)及多元酚類 (Polyphenols) 天然抗氧化物的好來源。189 它含680 mg/
鮮嫩的無花果葉也可食用,研究指出它的葉子含有防制糖尿病的性質,而可減低胰島素的注射量;此外其葉子也可減低三酸甘油脂 (Triglycerides)。14食用時,通常把它包著魚或肉來烘烤 (地中海食譜);或曬乾、磨成粉再加在食物裡;或 (生或乾葉) 煮上15分鐘泡茶喝。
無花果含有相當量的草酸
(Oxalic acid),有腎臟病、及膀胱結石者別食用太多。雖然無花果含有高糖分,但它的碳水化合物並不高,所以是糖尿病患者可食用的零嘴或點心
(Snack)。16,17 又新鮮或乾燥的果實,都有通便的作用
(Laxative action)。1
References:
- Common
Fig.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Common_Fig.
- 洪寶瑩、陳右人,「無花果之授粉行為及結果習性」。臺灣園藝第四十九卷第二期。http://hortscience.hyweb.com.tw/ct.asp?xItem=113&ctNode=16&mp=1.
- Morelle,
Rebecca, “Ancient fig clue to
first farming.” BBC News, 2 June 2006.
http://news.bbc.co.uk/2/hi/science/nature/5038116.stm.
- Mordechai
E. Kislev,1* Anat Hartmann,2 Ofer Bar-Yosef3Early
Domesticated Fig in the Jordan Valley. Science
2 June 2006: Vol. 312. no. 5778, pp. 1372 – 1374. http://www.sciencemag.org/cgi/content/abstract/312/5778/1372?rss=1
5. Hirst, K. Kris,
“Fig Trees and Archaeology.” http://archaeology.about.com/od/domestications/a/fig_trees.htm.
6. Zhang Wenxu
& Yuan Jiarong, “A Preliminary Study oF Ancient Excavated Rice from Yuchanyan SITE, Dao COUNTY, Hunan Province, PR
CHINA.” http://http-server.carleton.ca/~bgordon/Rice/papers/ZHNGW98.htm.
7.
Rice
domestication in India. http://varnam.org/blog/archives/2006/06/rice_domestication_in_india.php.
8. G.S. MUDUR,
G.S., “Rice roots lie in east India.” The Telegraph, Calcutta, India, Thursday, June 08, 2006,
http://www.telegraphindia.com/1060608/asp/nation/story_6324661.asp.
9. Ficus.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Ficus.
10. Wayne’s Word, “The Calimyrna Fig & Its
Pollinator Wasp.” http://waynesword.palomar.edu/pljune99.htm.
11. 黄慶三,台灣 「愛玉仔」。2005
年 6 月
9 & 16 日,「太平洋時報」。
12. Fig, Ficus carica. http://www.hort.purdue.edu/newcrop/morton/fig.html.
13. Fig. Clemson Extension. http://hgic.clemson.edu/factsheets/HGIC1353.htm.
14.
The World’s Healthiest Foods, Figs. http://www.whfoods.org/genpage.php?tname=foodspice&dbid=24.
15. Figs. http://www.geocities.com/mutmainaa/food/fig.html
16. Figs. http://www.bellybytes.com/bytes/figs.shtml.
17. The
Diabetes Food Pyramid: Fruit. http://www.diabetes.org/nutrition-and-recipes/nutrition/fruit.jsp.p.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