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5日 星期二

無花果 (Edible Fig)

無花果 (Edible Fig)

https://blog.xuite.net/cshuang2/twblog/140173379

http://cshuang2.blogspot.com/2013/10/blog-post_8584.html




無花果枝葉

無花果葉

無花果果實 (果底小洞,即「無花果小蜂」進出傳粉的孔隙)


可食用無花果 (Edible figCommon fig,學名 Ficus carica),桑科 (Mulberry familyMoraceae)無花果屬或榕屬 (Genus Ficus),這屬約有 1,000 (Species),為落葉大灌木或小喬木,可長至 10 30呎高。可食用無花果 (以下簡稱無花果) 原生於亞洲西南部、及地中海東部的希臘及阿富汗,1 根可伸展至 50 呎範圍,葉子有三至五個深裂片。其綠色樹枝或未成熟果實所含的白色乳汁 (Latex),會刺激皮膚。未成熟的無花果為綠色,成熟時,有的品種會變成黄白色、褐色、或黑紫色等,但也有不變色者。
雖然這種植物稱為「無花」果樹,其實它們的花為「隱頭花序」 (Syconium,複數為 Syconia),即花開在甕形花托 (果實) 裡面,就因外觀「見果不見花」而得名。果實底端有個小孔,讓一種特殊、極小、蜂身約 2mm 長的「無花果小蜂」(Fig wasp,學名Blastophaga psenes) 進入傳粉,所以無花果才能結子而延續後代。
依其花性及授粉需求,可將無花果分為 (1). 原生型,或喀普利型 (Caprifig,學名F. carica var. sylvestris),其「隱頭花序」或果實裡只有無花果小蜂及花粉,人類不食用,只用來飼養山羊 (”Capri原意為山羊)(2). 普通型 (Common fig) (3). 中間型 (San Pedro type);及 (4).斯密爾拿型 (Smyrna type) 四個系統。原生型在功能上視為雄株;其餘三型為雌株。11
原生型以外,普通型具有完全「單性結實」 (Parthenocarpic) 的特性,即不必由雄株傳粉就可結實;中間型的第二期果必須經授粉受精後才能結實;而斯密爾型則無單性結實習性。「單性結實」(Parthenocarpy) 這字意為「處女果」(Virgin fruit),即不必授粉而能結果,但所結果實無子。
普通型及中間型無花果屬於營養性單性結實 (Vegetative parthenocarpy),而原生型則屬於刺激性單性結實 (Stimulative parthenocarpy)。發生於雌、雄株間的授粉作用,稱為無花果蟲媒傳粉法 (Caprification)。「單性結實」的無花果品種,含有一個隱性的突變 (Mutation) 基因,當這隱性基因顯示 (Expressing) 時,能讓母無花果樹無需授粉,而結出無子的果實。
依據考古資料,及2006 年在約旦流域 (Jordan Valley) 發掘的9粒沒胚芽或種子無花果化石,顯示人類在「距今」(Before Present,簡稱為BP bp,是一種用於考古學上的年代標記法,表示用放射性碳十四定年法,所估測出之絕對年代) 11,400 11,200 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開始人工栽培、種植 「單性結實」的無花果,比種植小麥、大麥、或莢豆 (Legume) 還早約 1,000 年。1,2,3,4 就因它們無子,惟一能繁殖的方法是插枝,而插枝必定是人為的方法。因此在約旦流域發掘到這種無花果化石的哈彿大學及以色列Bar-Ilan大學考古學家,才認定這是人類在西方最早開始的「農業」(Farming Agriculture)2,3,4
這和 1993 1995 在中國湖南發掘到 12,000 14,000 年前人工栽培的稻米,5 以及 2006 年印度也發現比湖南更早存在的人工栽培稻米,6,7 同樣證明人類在新石器時代 (10,500 年前至 7,500 年前),已逐漸從兩百五十萬年來的狩獵、及蒐集的遊獵生活形態,轉變成較穩定的種植、耕耘的農業社會,即所謂的「新石器時代革命」(Neolithic Revolution)

無花果含糖份高 ( 19g/100g生果,或 48g/100g 乾果)1,18 營養成份也極高,可生食,也可曬乾後食用,尤其曬乾後容易運送,且可以保存許久,不會腐壞,有人認為人類可單靠無花果生存,所以是過去人類極重要的食品。尤其地中海一帶,自古就產量極為豐富,窮人也吃得起,因此自然成為窮人的食物。

英語有幾個跟無花果有關的俗語,例如 “A fig for…” (什麽東西!那有什麽了不起!)“Fig’s end.” (無價值的東西);以及 “Not to care a fig for…” (亳不介意;毫不重視),可能就因過去無花果物多、價廉的緣故吧。而聖經創世記 (3:7) 提到亞當及夏娃偷吃了智慧之果後,「他們一吃那果子,眼就開了,發現自已赤身露體;因此,他們用無花果樹的葉子編了裙子來遮蓋身體。」所以 “A fig leaf” 這詞句,有時就用來表示遮掩窘境、或問題的代名詞。

因為「無花果小蜂」並非到處都有,所以在新石器遊獵、不定時遷徙的時代,種植「單性結實」的無花果是個好的選擇。過去加州無花果的果農,最先一直不知道為何他們1881-1882就傳至加州的 「加麗莫娜」無花果 (Calimyrna Fig--由加州 California斯密爾拿型 Smyrna 兩字合成,為最普遍的斯密爾拿型無花果),總是在果實成熟以前,便產生落果現象。直到 1900 年後,他們才知道它們需要小亞細亞的、生長在一種野生、原生型,或喀普利型無花果裡的無花果小蜂來傳粉才行,8 因為加麗莫娜這品種為斯密爾拿型,單性結實的特性。

例如台灣在不久前,開始人工種植台灣特有的無花果「愛玉仔」 (Jelly fig,學名 F. awkeotsang,為做「愛玉凍」的原料) 時,也都產生落果現象。經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苗栗農業改良場多年的研究,才知道原來是少了「愛玉小蜂」的傳粉。9 等到把「愛玉小蜂」生存的野生雄愛玉仔植株從原生的山地移來後,人工栽培的愛玉仔才能成功 (請參看拙作《台灣愛玉仔 (Jelly Fig) 》,2005 6 9 & 16 日「太平洋時報」,或筆者部落格 http://blog.xuite.net/cshuang2/twblog/snapshot-view/14017344 http://cshuang2.blogspot.com/2013/10/blog-post_5098.html)

除了一些「單性結實」的無花果,極大多數的無花果樹 (即不限人類食用的無花果),都靠這種「義務性互利共生」(Obligate Mutualism) 的各種無花果專屬的特別小蜂來傳粉;而無花果是熱帶雨林許多靠果實為生動物最重要的食物來源;此外,許多食草類及雜食類動物也食用它。這奇妙的、從白堊紀 (Cretaceous Period),即從 70 130 百萬年前,就開始的無花果與小蜂之間「義務性互利共生」的特殊關係,以雌、雄異株的食用無花果為例,簡略的說明一下。

雄無花果內孵化的小蜂,當然雌、雄都有。雄小蜂因為終其一生都在黑暗的雄無花果內,其主要任務是交配繁殖下一代,所以雄小蜂沒有眼睛或翅膀,但嗅覺、交配器官特別發達。成長的雄小蜂會找尋、並咬開雌小蜂成長的虫癭,先行交配後,再把開口咬得更大,使雌小蜂能夠爬出來,因雌小蜂無法自行咬開虫癭。雄小蜂在交配數次後就死亡了。雌小蜂則有翅膀,當它爬越雄花區、沾附花粉後,從無花果底部的小孔鑽出,飛離雄無花果樹,找尋新的無花果產卵。

因為雌、雄無花果植株及果實外表上,沒什麼特別不同,如果雌小蜂找到的是雌無花果,由於雌花花柱 (Style) 太長,會阻礙小蜂產卵。所以誤入雌無花果的雌小蜂,會到處亂竄,想找到花柱較短的雄花下卵,因而把身上攜帶的花粉傳授給雌花而結成雌無花果。最後雌小蜂則死於雌無花果內,而被一種酵素消化掉。如果雌小蜂找到的是雄無花果,則雌小蜂就在虫癭花上產卵,繁衍下一代,而繼續互利共生的循環。

普通無花果在 1525 1548 年間傳至英國,1560 傳至墨西哥,1669 傳至維吉尼亞州,以後又從維吉尼亞州逐漸往南傳至德州,而在1796 年傳至加州。上面提過加麗莫娜無花果,則在 1881-1882 傳至加州,但等到 1900 年帶來無花果小蜂後才開始生產10 這種無花果極香甜,有較爽脆的口感,以及堅果 (Nut) 的風味。

採摘無花果果實時,如果果蒂會流出白色的乳汁 (Latex),則表示果實尚未成熟。無花果的枝葉都含有這種白色的乳汁,這乳汁含有上述的無花果酶 (Ficin ficain),爲一種蛋白分解酶 (Proteolytic enzyme)。當食用未成熟的無花果時,這種蛋白分解酶對較敏感的個人,產生敏感反應,而刺激嘴唇、喉嚨,甚或引致反胃 (特別是食用較多份量時--因蛋白分解酶會「分解」嘴唇、喉嚨、胃暘的極小一層蛋白質)。對於長期工作於無花果園的個人,更需注意皮膚的保護,避免長期接觸。

但如何判斷無花果果實成熟與否,有三種方法 (一齊使用)

(1). 果實外表顏色從綠色變成黃色、褐色、或紫色 (但有些品種不會變色)
(2). 果蒂顏色變成比較「透明」,且因果實的重量而向下彎曲 (最重要的一點)
(3). 表皮可能稍為皺縮,以手指輕捏,覺得鬆軟多汁。

如果底端小洞甚至流出蜜露 (Nectar),則它已經完全成熟。如果不採,小鳥、松鼠等就會幫忙,或掉落地上。

無花果喜愛每天至少八小時的陽光、温熱、乾燥的地帶,但可忍受華氏 10 20 度的低温。可種植於各種土壤,pH 6.0 6.5。它們可用種子繁殖,但通常於早春選用二至三年老、半吋至四分之三吋直徑,或一年老,八至十二吋長的樹枝,以插枝法繁殖。10 上端斜切、並塗上封臘以防止病虫害;下端平切,並塗上生根賀爾蒙。通常需於切下後 24 小時之內扦插,地面上及地面下,至少要各有一個節 (Node)。而生根的新苗可於 12 15 個月後才定植。定植一年後即可結果,而持續結果 12 15 年之久。

無花果不需施用多量肥料,但新株每株每年可加 60 10-30-10 10-20-20 的肥料;長成後每株可加 100 的肥料,但也可於每半年再加 30 的肥料。秋冬時,樹枝通常必需大幅「回縮修剪」(Cut back) 約三分之一的枝條長度。12

無花果不衹風味甜美,且是類黃酮Flavonoids及多元酚類 (Polyphenols) 天然抗氧化物的好來源。18 它含680 mg/100g (乾重) (14% 每天需要量),所以可以幫助控制高血壓;含 9.8g/100g (乾重) 膳食纖維 (Dietary fiber),可幫助腸胃的蠕動、體重的控制、減低心臟病、糖尿病、癌症等;且含162mg/100g (乾重) 的鈣。14,15 每天吃無花果,可減低得到「年齡相關之黃斑部退化」(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RMD) 眼疾的可能性。14

鮮嫩的無花果葉也可食用,研究指出它的葉子含有防制糖尿病的性質,而可減低胰島素的注射量;此外其葉子也可減低三酸甘油脂 (Triglycerides)14食用時,通常把它包著魚或肉來烘烤 (地中海食譜);或曬乾、磨成粉再加在食物裡;或 (生或乾葉) 煮上15分鐘泡茶喝。


無花果含有相當量的草酸 (Oxalic acid),有腎臟病、及膀胱結石者別食用太多。雖然無花果含有高糖分,但它的碳水化合物並不高,所以是糖尿病患者可食用的零嘴或點心。16,17 又新鮮或乾燥的果實,都有通便的作用 (Laxative action)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