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龍二葉松
天龍二葉松針葉
天龍二葉松圖案
天龍二葉松 黃慶三 (06/30/2010)
前言:2010年筆者參加台灣生態之旅時,在領隊陳玉峰教授的介紹下,許多參加這次生態之旅的台美人,於台東縣天龍峽谷第一次聽到或見到『天龍二葉松』這種台灣特有種的松樹,而引起許多隊員的興趣。有位同是華府回去的隊員,就要筆者『筆記』,以和同行的一些台美人分享。其實在陳玉峰教授的 2007 年台灣植被誌第九卷《物種生態誌 (一) 》有詳細的記載。惟有這本巨著的台美人可能不多 (筆者正好有一部) ,所以還是借用陳玉峰教授的說明及資料,把它簡略描述介紹一下,疏漏錯誤之處,還請隊友們指正。
根據陳玉峰教授的推測,天龍二葉松 (Wulu pine, 學名Pinus fragilissima) 極可能是在距今8000年至12萬年前最後的冰河時期,琉球二葉松種籽經由飛鳥走獸或隨風飄散,逐步從日本琉球島擴散到台灣,之後可能再與台灣二葉松雜交,
因應天龍峽谷 (霧鹿峽谷) 的環境而演化出的特有種。霧鹿峽谷位於南橫公路霧鹿 (霧鹿約在台20號道路 185公里處,即『台20-185K』) 與利稻之間。這約9公里長的霧鹿峽谷,是被霧鹿溪(即新武呂溪的上游)切割出來的大S形峽谷。由於中央山脈關山連峰在此形成一處斷崖,加上高山溪流長時間的侵蝕沖刷,因而形成霧鹿峽谷崖壁陡直、高逾千公尺的大峽谷,氣勢雄偉的宏偉景觀,約 110 公尺長的天龍吊橋橫跨於絕壁的兩端。山壁夾縫中湧出鹼性碳酸泉,即霧鹿溫泉的源頭。
因應天龍峽谷 (霧鹿峽谷) 的環境而演化出的特有種。霧鹿峽谷位於南橫公路霧鹿 (霧鹿約在台20號道路 185公里處,即『台20-185K』) 與利稻之間。這約9公里長的霧鹿峽谷,是被霧鹿溪(即新武呂溪的上游)切割出來的大S形峽谷。由於中央山脈關山連峰在此形成一處斷崖,加上高山溪流長時間的侵蝕沖刷,因而形成霧鹿峽谷崖壁陡直、高逾千公尺的大峽谷,氣勢雄偉的宏偉景觀,約 110 公尺長的天龍吊橋橫跨於絕壁的兩端。山壁夾縫中湧出鹼性碳酸泉,即霧鹿溫泉的源頭。
1991 年12 月捷克的松樹分類學者羅門布辛斯基 (Roman Businsky) ,在南衡公路東段、霧鹿 (Wu-lu) 北方約1公里、海拔高度約930公尺的南向山坡岩生稜脊上,採集到天龍二葉松標本,但遲至2003年才發表。1 因為它的枝條遠此所有東亞的松樹都脆弱,成熟毬果的果鱗也易碎,布辛斯基就以 ”fragilissima” 做為種名 (Species) ,為易折、易碎的意思 。陳玉峰教授推論,標本採集地點可能是在天龍古道上端,因此中文學名特謂之『天龍二葉松』。天龍古道由著名的天龍吊橋開始,全長1.089公里,而天龍吊橋的起點,就是台灣生態之旅團員下塌的台20-186K附近、台東縣海端鄉霧鹿村的天龍溫泉飯店 。陳教授曾表示,天龍古道千餘公尺的斜坡兩側岩生植被生態豐富,值得政府成立生態保護區,以利確保包括天龍二葉松等珍貴物種。
天龍二葉松乃二葉松類的物種,有並排的兩個針葉,所以過往百餘年台灣植物學研究史上,天龍二葉松一直被誤認為是台灣二葉松 (Taiwan Red Pine, Taiwan Pine,學名P. taiwanensis Hayata) 。直到 2003 年才被布辛斯基發布鑑定為新的品種,讓台灣很多學者『滿面全豆花』。天龍二葉松與台灣二葉松特徵的不同處,包括前者樹冠稀疏,後者茂密;前者種臍凹陷,後者凸出;前者果實大,後者小;前者毯果成熟後果鱗平展但後者反捲;果鱗分布前者對稱,後者不對稱;果鱗硬度前者易脆裂,後者堅硬。
至於葉片差異,前者細長約12至22公分;後者稍短僅約6.5至17公分。所以天龍二葉松與台灣二葉松有很大差異,反而與琉球二葉松比較接近。因此陳玉峰教授推測,天龍二葉松極可能是琉球二葉松轉移來台,因應天龍峽谷的環境而演化出的特有種。
布辛斯基曾列表比較相似的物種,即天龍二葉松、台灣二葉松、琉球松 (P. luchuensis) 、及馬尾松 (P. massoniana) 的樹形、葉長、成熟毬果長度、成熟毬果對稱性、果麟硬度等等。但根據陳玉峰教授的說明,分類學家的比較及敘述,除非讀者是野外經驗豐富、且深諳植物種類者,單憑這種比照來鑑定未知標本,恐非易事。天龍二葉松的重大特徵,包括甚稀疏的樹冠、 6~9分長的對稱毬果、果鱗易脆折、鱗臍扁平;絕大部份的天龍二葉松樹高在 12 公尺以下,分枝開展而易折斷,葉在第二至第三年後掉落;樹皮的發展,一開始為不規則的鱗狀,而老樹的樹皮甚厚,深縱裂,且稜深可達 10 公分。對外行人來說,樹冠稀疏這個最大特徵,是個比較容易辨認的方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