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蓮 (Water Lily)
藍色睡蓮
紫睡蓮
彩葉睡蓮
彩葉睡蓮
大王蓮
大王蓮花(第一天) 及葉
芡實葉及花苞
芡實花
台灣萍蓬草 (N. shimadai) (楊梅國小--tyc.edu.tw)
睡蓮 (Water lly) 黃慶三 (10/09/06)
睡蓮 (Waterlily) 屬於睡蓮科 (Waterlily Family,Nymphaeaceae),睡蓮屬 (Nymphaea spp.)。睡蓮屬約有 50 種 (Species),多年生。 荷花 (Lotus) 雖和睡蓮同為睡蓮目 (Nymphaeales Order),但荷花屬於荷花科或蓮科 (Lotus Family,Nelumbonaceae),荷花屬或蓮屬 (Nelumbo spp.);而荷花屬只有兩個原生的種類 (Species),即東方荷花 (Oriental or South Asian lotus,Nelumbo nucifera),及美國荷花 (American lotus,L. lutea)。就因荷花的許多特性不同於睡蓮,所以荷花最近才歸類於自己的一科 (請見拙作『荷花』,二OO六年八月廿四日華盛頓新聞)。依據印第安人的傳說,睡蓮本是天上的星星,因為掉入水中而成了睡蓮。所以許多睡蓮都是星形的 (Starry form)。
為了避免讀者在『睡蓮』、『蓮』、『蓮花』、與『荷花』有何不同而混淆的問題,筆者先做個簡單的說明。有本英漢園藝學辭典上,”Waterlily Family,Nymphaeaceae” 翻做『睡蓮科』,”Nymphaea” 翻為『睡蓮屬』,”Water Lily” 翻做『睡蓮』;而 ”Lotus Family,Nelumbonaceae” 翻做『蓮科』,”Nelumbo” 翻做『蓮屬』,”Lotus” 則翻成『蓮』或『荷』。有人以中文古籍、文學詩詞上的用法,加以說文解字,強調『蓮』與『荷』是指同一種植物,只是指其不同的部位,即『蓮』為果實,而『荷』為葉柄。當然其他又有荷華、蓮華、芙渠 (蕖)、芙蓉、甚或蕑、菡萏等等古籍、詩詞的名字,但似乎都泛指『荷』或『蓮』,而沒有分辨『荷花』或者『睡蓮』。就因『睡蓮』與『荷花』不久前才『分家』 (Belong to different “families”),所以筆者就以『睡蓮』和『荷花』來說明,而避免使用『蓮』或『蓮花』的字眼。
睡蓮及荷花兩者外觀的不同處,就筆者所知,大概有數點:
(1). 葉子:荷花葉子接近圓形,沒缺口,而且高出水面 (但荷花的幼葉會浮在水面,成長後才挺出水面);睡蓮則葉子有缺口,接近盾形,而浮於水面。荷花葉子是綠色的,睡蓮的葉子則依品種、變種、栽培種的不同,而有綠色、茶紅、斑點、斑紋,更有同一株的葉子有綠色、粉紅、及茶紅,且具斑駁的雜色等等。
(2). 花:荷花都是日開花,睡蓮則有日開花及夜開花兩種。荷花、睡蓮都是三日花,即一朵花開後,雖然晚間 (或白天) 會 閉合,次日才又開放,但總共只開三日就謝了。夜開睡蓮在晚上開至次日上半個早晨,但同樣只開三天。而荷花花朵本身高出水面約一呎半至三呎左右;睡蓮的花有 的高出水面一呎左右,有的接近或浮於水面,甚至有的花開時在水面,閉合時,部份或全部沒入水中。睡蓮的花有各種顏色,包括白色、各種深淺的粉紅、黃色、金 黃、藍色、紫色、及帶淺綠的顏色;而荷花只有白色、粉紅及黃色的花,而沒有藍色的。又睡蓮的花瓣數目比荷花多。
(3). 種子和根莖:我們通常所說、食用的『蓮子』、『蓮藕』,都是荷花的種子和根莖,而非睡蓮的種子或根莖。『蓮蓬』就是『蓮子』的果莢 (Seed pod),即荷花的花托。睡蓮的根莖成塊狀或長結節狀,外表及橫斷面都不像『蓮藕』,且不為人類食用。睡蓮的種子極為細小,成熟後就掉入水中,我們通常見不到。
睡蓮屬有五個亞屬 (Subgenus) ,包括澳洲熱帶睡蓮 (Australia Tropicals,Anecphya subgenus) ,日開熱帶睡蓮 (Day Blooming Tropicals,Brachyceras subgenus),夜開熱帶睡蓮 (Night Blooming Tropicals,Hydrocallis subgenus),落拓夜開熱帶睡蓮 (Night Blooming Tropicals,Lotos subgenus),及耐寒睡蓮 (Hardies,Nymphaea subgenus,都是白天開花)。而睡蓮科總共有六屬 (Genus),即除了睡蓮屬外,還有王蓮屬 (Victoria ),芡 (實) 屬 (Euryale),辣椒草屬 (Barclaya),Ondinea屬,及萍蓬草屬 (Nuphar) 等五屬。
筆者除了介紹睡蓮屬外,也將略述美觀、奇特的王蓮或維多利亞睡蓮 (Victoria Waterlily),以及簡介台灣原生植物芡 (實) (Fox nut,學名Euryale ferox)。因芡實有類似王蓮的巨大葉子,所以有人把它叫做『台灣王蓮』,而且它的果實為『四神湯』裡的一味藥材。『四神湯』裡的『四神』或『四臣子』為淮山 (山藥)、蓮子、茯苓、和芡實。『四神湯』可促進體內水分的代謝,對於脾胃及腎臟的功能有許多的助益。至於同為睡蓮科,萍蓬草屬,開小黃花,又名『水蓮花』的台灣萍蓬草 (N. shimadai),不僅是台灣特有種,且其數量已相當的稀少,目前已被列為台灣嚴重瀕臨絕滅的水生植物。台灣荒野保護協會與7-ELEVEN曾於今年 (2006) 八月一日至八月卅一日舉行水生植物票選,台灣萍蓬草獲選為極需被保護的水生植物第一名,芡實則為第二名。但因篇幅關保,本文不詳述台灣萍蓬草。
對一個種植睡蓮者,所謂熱帶睡蓮 (Tropical waterlily) 及耐寒睡蓮 (Hardy waterlily) 的分別,在於它們所能承受的低溫度 (或氣溫)。當然這不是說熱帶睡蓮只能種在溫熱的南部,而耐寒睡蓮只能種在寒冷的北部。其實兩者都可以在北部或南部種植、生長,而且冬天時都會『冬眠』。只是冬天時,在寒冷、接近冰凍的北部地區,熱帶睡蓮的根莖 (Rootstock) 必需移入有暖氣的室內 (保持潮濕即可) 才能存活,明年春季氣溫回昇後,再移植室外;但耐寒睡蓮,只要水池不會冰凍,或水面冰凍,但有足夠的水深,池底不會冰凍,則它的根莖可留在池裡,等明年春至水暖,即可自行發芽成長。當然在溫熱、不會結凍的南部地區,冬天時,兩者都可留在室外池裡。而為了安全起見,耐寒睡蓮的根莖,在寒冷、結冰冬天的地帶,也可移入室內,明年春季氣溫回昇後,再移回室外。
熱帶睡蓮及耐寒睡蓮的一些特色如下,好供讀者選購喜歡的品種,或作參觀、欣賞時的參考:
(1). 日開熱帶睡蓮 (Day Blooming Tropicals):(a). 花有白色、各種深淺的粉紅、黃色、金黃、藍色、紫色、及帶淺綠的顏色。花朵都高出水面,花形常是星形 (花瓣尖而細長),但也有些杯形的。(b). 它由一個中心的葉簇 (Central crown) 成長,即所有的葉子、花朵都由這個中心垂直向上生長。(c). 它的葉子較薄且葉緣稍具鋸齒形。葉子的顏色為綠色、但也有斑點、斑駁的雜色、或有螺紋的茶紅或銅紅色的品種。(d). 它可用塊莖 (Tuber) 的分離、及種子來繁殖。但有種叫 "Viviparous" (在母株上萌發的意思) 的栽培種,新株可從葉子的葉梗聯接處成長繁殖。又埃及很有名、很美麗的尼羅河藍色睡蓮 (Egyptian Blue Lotus,學名Nymphaea caerulea),其實是一種屬於Brachyceras subgenus 的日開熱帶睡蓮,而非荷花 (Lotus)。
(2). 夜開熱帶睡蓮 (Tropical Night Bloomers):(a). 花色只限於白色、深淺不同的粉紅、及紅色。 花朵都高出水面。(b). 和日開熱帶睡蓮一般,它也由一個中心的葉簇 (Central crown) 成長。但它可能同時長出好幾個成長的中心點,即主心外,又可長出其他週邊較小的生長中心,而可由此分離成新株。就因同時有好幾個生長點,主心就長得慢而小,花朵也就相對較小了。(c). 夜開熱帶睡蓮的葉緣,有極明顯的鋸齒形,且葉子的脈絡比日開熱帶睡蓮更明顯。葉子的脈絡可能是綠色,但常是銅綠色,或深桃花心木色。 (d). 它可用塊莖 (Tuber) 的分離、及種子來繁殖。但夜開熱帶睡蓮常會從塊莖長出短短的匍匐莖 (Runner),而可分離成新株。
(3). 耐寒睡蓮 (Hardies):(a). 耐寒睡蓮都是日開花,花色有白色、各種深淺的粉紅、黃色、及金黃。花朵大部份接近或浮於水面,且多為杯形花朵,只有少數是星形的。墨西哥耐寒睡蓮 (N. mexicana) 和其他的耐寒睡蓮不一樣,它的黃色花朵只在下午開放,為耐寒睡蓮栽培種極為重要的親本 (Parent)。 (b). 耐寒睡蓮由水平成長、多肉的根狀莖 (Rhizomatous rootstock) 上的『芽眼』(Eyes) 做為生長中心點 (Crowns)。(c). 葉子較厚,具革質。葉緣平整。葉子的顏色為綠色,但有些品種的幼葉則呈螺紋的茶色。N. ‘Arc-en-cil’ 這栽培種則是例外,同一株的葉子有綠色、粉紅、及茶紅,且具斑駁的雜色,頗為可觀。4 (d). 它可用根狀莖的分離、及種子來繁殖。
談到原生於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葉子及花都極大的王蓮或維多利亞睡蓮,就該先提起一個淒清、美麗的傳說。
巴西有個印第安人部落 裡,一個女孩的酋長父親,曾向她說過月球上,住有一位極英俊、極孔武有力戰神的傳說。這位情竇初開的印第安少女,竟然深深愛上這位傳說中、住在月亮裡的英 俊戰神。整個部落裡,沒有一個男孩值得她的青睬、眷顧。每當月圓的時候,她就不眠不休,專心注目月裡,希望能見到她心愛的戰神。為了能更清楚的見到月亮, 她常自已一人,三更半夜,馳騁在森林之間。幾個月、整年都過去了,可是她從來沒見到這個想像中,心愛的戰神。
有個月圓之夜,天空出奇的明亮,沒一絲雲翳。明亮皎潔的月亮,高掛在滿樹花朵的藍花楹 (Blue Jacaranda,學名 Jacaranda mimosifolia) 樹 梢。這位印第安公主又獨自跑到森林裡,心裡決定這次一定要見到,且再也不放走這個幢景、心愛許久的月裡戰神。她跟著明月走進更深、離家已有好遠、好遠的森 林中,眼前忽然出現了一個明鏡般的湖泊,整個月亮纖塵不染的浮現在眼前。這印第安女郎以為月裡戰神終於被她感動,下凡來了。
她毫不猶豫的湧身就撲向湖裡的明月。衹因整夜的長途奔波,激動而又疲倦、虛弱的她,再也沒力氣游動,身子就往下沈,往下沈,再也上不來了。這傳說中月裡的戰神,其實是真有的。他很受她的感動,可是沒有能力使她復生。所以他就把她變成花朵極大、極為美麗的亞馬遜河裡的王蓮,為水生花朵的皇后,但只在夜間開放。特別在月圓、無雲的夜晚,她會開放得更大、更美、更迷人。
原產於南美洲的王蓮屬有兩種,即較早發現的亞馬遜王蓮 (V. amazonica),及後來發現的庫集安那王蓮 (V. cruziana)。它們的葉子邊緣向上折起,像個綠色大淺盤,葉子的底面及葉柄都長滿了刺。而前者葉子顏色較紅,向上折起的葉緣較低;後者顏色較綠些,向上折起的葉緣較高。 亞 馬遜王蓮和庫集安那王蓮都是夜開、兩日花。第一天花為乳白色,第二天庫集安那王蓮花呈亮麗的粉紅,而亞馬遜王蓮則依氣溫、環境的不同而變為粉紅、深紅、茶 紅等顏色。也就是說當讀者有機會觀賞王蓮的花時,它的花色會因第一天、第二天,以及品種和當時氣溫、環境而有所不同。兩種同為一年生植物,只能靠種子繁 殖,因它們的根莖 (Tuber or rhizome) 不能持續到明年。即它必需每年從約碗豆大小的種子萌發、成長,成為巨大無比的王蓮,開花,而後消失;明年再由種子從新開始。
亞馬遜王蓮原產於南美洲較溫暖的亞馬遜河口及附近水流緩慢的水域,包括巴西、哥侖比亞、圭亞那、和秘魯。1801年,最初由波西米亞的植物學家Haenke,在亞馬遜河的一絛支流發現了它。再來由法國及德國植物學家在 1819 及1825 年在阿根庭附近,把收集的種子及詳細的描述送到法國去。1832 年 Eduard Poeppig 在亞馬遜河又發現了它,而把它訂名為Euryale amazonica,因為他以為王蓮屬於原產於亞洲、葉子很大、也長滿刺、睡蓮科的芡 (實) 屬 (Euryale spp.)。
1827 年,法國植物學家、自然主義者Alcide d'Orbigny 在阿根庭東北部之可林特斯市 (Corrientes) 見到亞馬遜王蓮,把它作圖描繪,並把標本送回法國;他又於 1833年在玻利維亞見到、並作出報告;1836 年德國植物學家 Robert Schomburgk也蒐集標本及繪圖送回歐洲。根據這些資料,英國植物學家John Lindley 於 1837 年把它改訂為新屬 “Victoria” (而非原先Poeppig所訂的 Euryale 屬),種名 (Species) 為 regia,以記念英國女皇維多利亞皇后 (Queen Victoria)。但因『先取權』的緣固,亞馬遜王蓮的正確學名應該為 “Victoria amazonica,” 而非 “Victoria regia。”7
在 1836 至 1849 年間,好幾位植物學家想從南美洲把亞馬遜王蓮的植株移植到歐洲,或用種子發芽種植,可是都沒成功。直到1849 年二月,兩位英國醫生把王蓮種子裝在有水的瓶子,寄到英國的丘園 (Kew),而在查滋沃斯 (Chatsworth) 得文郡公爵 (Duke of Devonshire) 地產所特別建造的一座暖房中種植,而於同年十一月八日,第一株王蓮成功的在原生地以外的地方開了花。這在當時是個轟動整個歐洲 (也可說是世界) 的大新聞。 而王蓮的第一朵花就獻給了維多利亞皇后。
得文郡公爵的園丁長 (Chief Gardner) 派克司頓 (Joseph Paxton) 因為極喜歡王蓮 (葉背) 葉脈形狀,而把它做成一個暖房結構設計的式樣。而這式樣又用來做為 1851 年倫敦大工業博覽會裡水晶宮殿 (Crystal Palace) 的設計,博得許多好評。由於種出第一朵王蓮,以及結構圖樣設計,再加上其他的成就,這位園丁長派克司頓竟然獲得英國騎士 (Knighthood) 的封號!
亞馬遜王蓮最大的記錄,是 1891 年華府的美國植物園 (United States Botanic Garden in Washington, D.C.) 裡的 90 吋 (約 2.3 公尺) 直徑的葉子,整株含蓋的範圍為 47 呎 (約 14.4 公尺)。王蓮的大葉子,據說可支稱一個小孩,甚或嬌小女人的重量。
庫集安那王蓮原產於比出產亞馬遜王蓮稍為寒冷的地方,包括阿根庭、巴西、巴拉圭、及烏拉圭等地。它也是法國植物學家d'Orbigny 在 1840 年於阿根庭東北部之可林特斯市發現,而以玻利維亞的將軍聖塔庫集 (General Santa Cruz of Bolivia) 的名字來命名的。
1961 年,賓州的長木公園 (Longwood Gardens) 成功的第一個 (直到不久前,仍是惟一的第一個) 把亞馬遜王蓮和庫集安那王蓮混種,成為『長木混種王蓮』(V. ‘Longwood Hybrid’)。它聚集了兩個親本的長處,即葉子比庫集安那王蓮的大,有向上撓起、極美觀的紅色葉緣,同時又可抵抗更寒冷的氣候,且開花更早,極適合世界各地植物園的展示。 花的第一晚為乳白色,第二晚為中等程度的粉紅色。長木公園離華府不是很遠,夏天有機會時,該可前去參觀這有名的長木混種王蓮。
芡或芡實 (Fox nut,學名 Euryale ferox),也是一年生的睡蓮科,芡 (實) 屬 (Euryale ) 的水生植物。這屬只有一種 (Species)。原長於南亞洲。它和王蓮一般,只能靠種子繁殖。葉圓形,漂浮在水面上,生長初期葉片基部和睡蓮一樣有缺刻,成熟植株的葉片就沒有明顯的缺刻。葉片直徑從約 0.5 至1.3公尺 (台灣有人說它的葉子可大至二至三公尺直徑,即大於亞馬遜王蓮葉子,不知真實如何?)。芡實最大的特色是,全身上下長滿了刺,密佈於葉面、葉脈、葉柄、及花萼之上。但芡實葉片的邊緣不向上折起。倒是種子富含養分,長久以來就被拿來當做食物,及做四神湯,有『芡米』之稱。芡實的花朵外型長得很像雞的頭部,所以有『雞頭』的名稱,花瓣呈紫色。有趣的是大部分時候,它的花朵都是在水中,且進行閉花授粉,果實就在水中逐漸成熟,難得出現在水面上。
芡實是台灣原生種植物,而且是台灣最大的浮葉植物,原產於台灣中南部,過去有許多野生芡實的記錄,比如曾在日月潭等地被發現。 因芡實的植株很大,故生育的環境須較大的水域,但是 1960年代以後,台灣許多水利工程及土地重劃的結果,使得芡實所賴以生存的大面積水域消失,目前屬於嚴重瀕臨絕滅 (Critically Endangered) 的品種。目前僅發現在花蓮壽豐池塘、沼澤及濕地等,有野生群落生長的紀錄。僅靠著種子繁殖的芡實,不像其他可以靠匍匐莖繁殖之水生植物,族群的擴張速度受限,再加上原始棲地破壞之影響,生存狀況更是雪上加霜。但這種被列為瀕危植物的芡實,近來也在台南縣白河現身。不過它是人工種植的,而非野生植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