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5日 星期二

菟絲子 (Dodder)

菟絲子 (Dodder)

https://cshuang2.blogspot.com/2013/10/blog-post_1339.html



菟絲子 (攝於Kenilworth Aquatic Gardens, Washington, D.C., 07/21/2012)



菟絲子開花植株 (攝於瓜地馬拉 2014)



菟絲子卵形種子 (Wikipedia)


菟絲子                                                   黃慶三 (07/29/2012)




菟絲子、無根草、金絲草 (Dodder,學名Cuscuta spp.)旋花科 (Morning glory familyConvolvulaceae)菟絲子屬 (Genus Cuscuta)。這屬約有 100-170 (Species)、一年生、草本的黃色、橘色、或紅色的纏繞性寄生 (Parasite) 植物。因無葉綠素,無法自行製造養分,必需寄生在其他植物上,吸取宿主水分、養分存活,葉子則退化成麟片。因其纏繞形態,所謂「菟絲戀」,指糾纏不清的感情。

菟絲子含樹脂糖苷 (Resin glycoside稱配醣類)類黃酮(Flavonoids)、維他命A、胡蘿蔔素等化合物,在中藥界聞名遐邇。用於腎虛、腰膝酸痛、陽萎、早泄、尿頻、帶下等。它不僅可治各種瘡毒、腫毒、目昏耳鳴、胎動不安、流產、不育,又能滋養強壯,效用真是不勝枚舉。根據明朝醫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卷十八上」記載,菟絲初生之根,其形似兔,故名。另故事卻說,一隻腰部受傷的兔子,在大豆田裡,食用這種攀藤的果子而痊癒。因其細藤如絲,果子治癒兔子腰傷,因此取名「菟絲子」。

它們溫帶分佈至熱帶,而以亞熱帶至熱帶有最多品種;寒冷地帶的品種則較稀少,例如北歐原生的品種只有四種。它們生於田邊、路邊荒地、灌木叢中、山坡向陽處。台灣的菟絲子屬植物包括菟絲子(Australia dodder,學名C. australis)、平原菟絲子 (Large-seeded alfalfa dodder--USAGolden dodder--Australia,學名C. campestris)、中國菟絲子 (Chinese dodder,學名C. chinensis)、台灣菟絲子 (Taiwanese dodder,學名C. japonica var. formosana)、及日本菟絲子、金燈藤 (Japanese dodder學名C. japonica var. japonica)

春天當溫度高於華氏60 (攝氏16 ) 時,落地的菟絲子種子就會發芽生根。最初小苗依靠種子儲存的養分成長,直到依附於適當的宿主,菟絲子的莖就會生長一種吸根 (Haustoria),穿刺到宿主的維管組織 (Vascular tissue),再從宿主吸取水分及養分。假如小苗在510天之內,無法找到宿主時,小苗就會枯死。成功找到宿主的小苗,泥土裡的根就乾枯死亡,整個植株就沒再和泥土「連接」,因此俗名為「無根草」。

此植物性喜高溫濕潤氣候,種子對土壤的要求不嚴。菟絲子是陽性植物,覆蓋寄生在宿主植株上面。開花結果後,整株會枯萎,其生週期依不同物種、不同氣候、及地理環境而異。依品種的不同,菟絲子會開2 4 mm大小的白色、粉紅、或黃色成簇小花。例如平原菟絲子單株生週期只有幾個月;台灣菟絲子植株生週期較長,每年911月間即有花苞形成,102月間繼續結花苞及開花,125月間陸續結果,此時全株逐漸枯萎,唯落地種子在59月間萌芽。菟絲子種子圓形或卵圓形,兩側常凹陷,長徑1.41.6 mm,短徑0.91.1 mm 表面灰棕色或黃棕色。中藥常用其種子,但整株也有其藥效。

依據科羅拉州大學 Dr. Swift的記述,如果附近沒適當的宿主存在,菟絲子的種子可能就休眠至五年之久 (惟這些種子發芽前,怎知附近沒適當的宿主存在?想是自然界的一個神秘之處)。種子光滑的苜蓿菟絲子 (Smoothseed alfalfa dodder,學名C. approximata var. urceolata) 每株可能生產 16,000 粒種子,它的種子更可存活 20 60 年之久。種子可隨雨水、灌溉水流散,或是因寄生而夾雜在飼料 (如玉黍黍) 中,或是牲口食用長有菟絲子的牧草,這些畜會經排泄物而幫其散播種子。因而欲根除寄生植物並非易事。

它 的寄主範圍相當廣泛,多數草本植物、農作物、甚或木本植物,都可能成為菟絲子的寄生對象。受害植物的病徵為生長不良、黃化、嚴重時甚至枯死。菟絲子在許多 國家及地區被認為是普遍的、有害的雜草,具潛在擴散、入侵能力。以農作物而言,因菟絲子吸取宿主水分、養分,常使農作物產量降低。

防治這種寄生植物,可用殺草劑,最好時機是小苗初長,而未附生於宿主之前。但殺草劑常會連同宿主一齊去除,且造成污染。用機械、人工拔除、或火燒的方法費時費力,需在種子成長前施行,需把菟絲子生長區地表至少1吋深的土壤過篩,以去除種子,方可有效控制菟絲子。以生物控制的方法來說,由平原菟絲子病株分離出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sp.),可有效防除平原菟絲子,對其他宿主植物不產生病徵,但測試的宿主種類畢竟有限。如基於藥用而引種菟絲子時,需要小心管理,預防蔓延擴散,以免危害農地作物、及林地植被。

為了探討植物能否「聞」出氣味,以色列 Tel Aviv University 植物學家 Daniel Chamovitz,發表在 ”What A Plant Smells.” Scientific American, May 2012, 就 以菟絲子小苗置於一個適當大小、無蓋、但邊壁不透明的箱子裡,這箱子的左、右邊也各放另一個相似的箱子。左右這兩個箱子,和中間這箱子僅以一個細管連接。 一邊的箱子放置菟絲子喜歡攀爬的蕃茄,另一邊則放置較不喜歡的麥子,以觀察菟絲子細絲生長、延伸的動向。結果菟絲子都會沿細管,伸向放置蕃茄的一邊。這證 明菟絲子 (或植物) 雖無嗅覺神經 (Olfactory nerves),但似乎和動物、昆蟲一般,可分辨其他植物釋放出的費洛蒙 (Pheromones,即「信息素」)、或植物本身味道之類的化學成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