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Coffee)
咖啡
咖啡豆
芳香的咖啡白花
咖啡 (Coffee) 黃慶三 (04/02/2010)
咖啡 (Coffee),茜草科 (Rubiaceae),咖啡屬 (Genus Coffea),原產於非洲,有許多變種。每一變種都有特定的氣候條件,和一定的海拔高度有關。為常綠灌木,白色小花有茉莉花香;所結果實約 1.5~1.8 公分,成熟時紅色或紫紅色 (也有黃色的Yellow Bourbon Coffee,為阿拉伯種咖啡的一個變種),內有兩粒種子。這種子經過烘焙加工後,即成做為咖啡飲用的咖啡豆。咖啡是世界上最有價值及最廣泛買賣的貨物之一,同時也是許多國家重要的出口產品。
咖啡的來源有許多的傳說,諸多傳說之一為咖啡原產於衣索比亞 (Ethiopia) 西
南部的咖法省高原地區,據說是一千多年前一位牧羊人發現羊吃了一種植物的果實後,變得非常興奮活潑,因此發現了咖啡;也有說法是由於一場野火,燒燬了一片
咖啡林,燒烤咖啡的香味引起周圍居民的注意而來。人們最初咀嚼這種植物果實來提神,後來烘烤磨碎,摻入麵粉做成麵包,作為勇士的食物,以提高作戰的勇氣。
直到11世紀左右,人們才開始用水煮咖啡,做為飲料;13 世紀時,衣索比亞軍隊入侵葉門 (Yemen),而將咖啡帶到了阿拉伯世界。
咖啡這個名詞,起源於阿拉伯語 “Qahwa”,意思是『植物飲料』,後來傳到土耳其,變為 ”Kahve”,成為歐洲語言中,這個名詞的來源。咖啡種植、製作的方法也被阿拉伯人不斷地改進而逐漸完善。但在西元15世紀以前,咖啡長期被阿拉伯世界所壟斷,僅在回教國家間流傳;當時主要被使用在醫學和宗教上,回教醫生和僧侶們承認咖啡具有提神、醒腦、健胃、強身、止血等功效。直到16、17世紀,透過威尼斯商人和海上霸權荷蘭人的買賣,輾轉將咖啡傳入歐洲。接著歐洲一些國家,為了另闢直達東方的新航路,藉由海運的傳播,全世界都被納入了咖啡的生產和消費版圖中。
1690年,一位荷蘭船長航行到葉門,得到幾棵咖啡苗,開始在荷屬印度 (現在的印度尼西亞)種植成功。1727年荷屬蓋亞那的一位外交官的妻子,將幾粒咖啡種子送給一位駐巴西的西班牙人,他在巴西試種取得很好的效果。巴西的氣候非常適宜咖啡生長,從此咖啡在南美洲迅速蔓延。因大量生產而價格下降的咖啡,開始成為歐洲人的重要飲料。咖啡樹在 3~5 年後即可生產咖啡豆,生產壽命約 50 年,但也有近 100 年者。
全世界的咖啡屬植物大約有60多種,但人工栽培、用於製作咖啡的只有25種,而作商品咖啡的只有4種:
(1). 小果咖啡、阿拉伯種咖啡 (C. Arabica)--產品香醇,含咖啡鹼成分較低,故又稱淡咖啡,被公認為最良品種,只能生長在海拔600公尺以上、土地肥沃、排水良好的丘陵地帶。因此最初僅種植於非洲中西部的喀麥隆 (Republic of Cameroon)、和西非的幾內亞共和國 (Republic of Guinea) 東南部的幾內亞高原,後引入拉丁美洲和亞洲。
(2). 中果咖啡 (C. canephora)--原產地在中非,變種之一即為粗壯咖啡、羅布斯塔咖啡 (C. robusta),其耐病能力和產果率更高,能栽培於小果咖啡無法生存的濕熱地區,主要用來生產速溶咖啡 (Instant coffee)。
(3). 大果咖啡 (C. liberica)、賴比瑞亞咖啡--原產地是賴比瑞亞 (Republic of Liberia),是一種抗蟲害、適合高溫潮濕氣候的品種,其漿果和種子都要比小果咖啡大到近兩倍,香味濃郁,但味淡,一般北歐人比較喜歡這種咖啡。分佈很廣,主要在賴比瑞亞、象牙海岸、及馬達加斯加種植。耐性很強,但質量較差。
(4). 高產咖啡 (C. dewevrei)--是1904年才在比屬剛果(Congo Belgian)森林發現的一個新品種,生產出來的咖啡叫埃塞爾薩種咖啡 (Excelsa coffee),風味類似於阿拉伯種。單株產量高,尤其是一種抗旱品種,目前種植尚不廣泛。
市面上的咖啡,主要為阿拉伯種咖啡 (Coffee Arabica,即小果咖啡)、及羅布斯塔咖啡 (Coffee Robusta,即中果咖啡的一個變種) 等兩個原種,其中又可再細分為更多的栽培種。台灣早在一百多年前,英國茶商引進一百株阿拉伯種咖啡樹苗來台種植,這便是第一批飄洋過海而來的咖啡樹,以後日本人也引進,在台東、花蓮、高雄、雲林、南投等地試種。臺灣的咖啡品種有阿拉伯種咖啡、大果咖啡、及羅布斯塔咖啡等,產品包括古坑咖啡、東山咖啡、大武山咖啡、竹山咖啡、及九份二山咖啡。
市場上流通的咖啡豆多半以其產地來區分。以下列舉出部份主要產國及其著名的咖啡:咖啡樹的主要種植區域是拉丁美洲的巴西、哥倫比亞、牙買加、波多黎各等;非洲的象牙海岸、喀麥隆、幾內亞、迦納、中非、安哥拉、剛果、衣索比亞等;及亞洲的印度尼西亞、越南、印度、菲律賓。
商業上,咖啡種類中常見的咖啡有: (1). Espresso Perfecto, (2). Franch Roast;而名產的咖啡有:(1). Columbian Supremo,(2). Costa Rica Tarrazu,(3). Ethiopian Yirgacheffe,(4). Kenya AA,(5). Sumatra Mandheling;名貴的咖啡則有:(1). Costa Rica La Minita,(2). Guatemaln Finca Dos Marias,(3). Hawaiian Kona,(4). Jamaican Blue Mountain,(5). Maxican Organic Aztec Pluma 等;加有香料的咖啡為數不少,例如French Vanilla、German Chocolate、Hawaiian Coconut、Hazelnut、Irish Cream、Nuts & Berries、Swiss Mocha Almond,等等。這些咖啡售價各有不同,而最貴的咖啡叫『麝香貓咖啡』(Civet coffee),主要出產在印尼,而菲律賓 (叫Coffee alamid) 和越南 (叫 Weasel coffee) 也出產一部份。價錢每磅為 US$100~$600 (請見拙作『世界上最昂的咖啡』,2010 年 1 月2 日大紀元時報)。
在自然界裡,咖啡樹長在有蔭影的地區;而人工種植的咖啡園,都設在全日照的地方,為的是可得到最高的產量。雖然栽種在有蔭影的咖啡豆較纎小,產量也較少,但有人認為因此而有較濃厚、香醇的風味。咖啡的風味以及它可提神的主要成份是咖啡因 (Caffeine,化學成份1,3,7-trimethyl-xanthine)。咖啡因是種植物鹼 (Alkaloid),它是咖啡樹的一種自我防衛工具,對於某些生物、蟲害是種毒素,就像殺蟲劑般,使它們不敢食用咖啡樹的種子 (即咖啡豆),和煙草所含的尼古丁 (Nicotine) 有相同的目的。咖啡因約佔乾的綠咖啡豆 (即未烘焙前) 重量的1% ~ 2.5%。
純咖啡因是種味苦、白色的茶鹼或黃嘌呤 (Xanthine) 植物鹼的結晶體,它於 1819 由德國化學家 Friedrich Runge 所發現。對人類而言,咖啡因是種中樞神經興奮劑 (Central nervous stimulant),可暫時驅除昏昏欲睡的感覺,回復機警的反應,也會促進腎贜機能,有利尿作用,幫助體內將多餘的鈉離子排出體外。通常用開水冲泡磨碎的咖啡子或茶葉,做成飲料飲用。咖啡是世界上飲用最多的中樞神經興奮劑飲料,北美洲約有百分之九十的成人飲用它。
除咖啡及茶葉外,其他含有咖啡因而常由人類飲用或咀食的植物或種子如下:
(1). 可樂果 (Kola nut,學名Cola acuminate),西非 (West African) 人在做宗教儀式或供奉客人時,常咀食它;不准飲酒的非洲回教徒也常咀食它。它不只有咖啡因提神的作用,且可暫時緩衝飢餓的感覺。它也是製造可樂 (Cola) 飲料的成份之一。
(2). 馬黛茶 (Yerba Mate,學名 Ilex paraguariensis) 為阿根廷的一種冬青樹 (Holly),用它曬乾的葉子及細枝,用開水在一個挖空的小葫蘆形杯子裡泡的茶,而用金屬吸管吸飲的飲料。它是阿根廷人和朋友聚會聊天時,共享的飲料。在座的人就著一個茶杯和吸管,傳來傳去,邊吸邊聊,是當地人最重要且不可或缺的社交飲品,而共用一根吸管是傳統而正宗的喝法。筆者曾在阿根廷試喝過 (當然不是和他人傳來傳去),也許不習慣飲用,並不覺得有何特色或風味。
(3). 瓜拿納 (Guarana,學名Paullinia cupana) 是長在亞馬遜流域,特別是巴西地區,的一種蔓藤植物,它有大的葉子及成簇的花,而它所生和咖啡豆一般大小的紅色果實中,黑色的種子磨碎後用開水冲泡飲用,可以提神。它的種子含有 2~4.5% 的咖啡因,其份量約咖啡豆的兩倍。巴西有種罐裝碳酸飲料 (Soft drink) 叫 “Guarana Antarctica”,就是用瓜拿納加糖做成的,除了可口可樂外,是巴西銷售最多的碳酸飲料。而世界各地許多其他可樂型飲料,特別是所謂的『活力飲料』(Energy Drinks),都含有瓜拿納的成份。1997 巴西的老鼠實驗指出瓜拿納可增進記憶;而2007 年英國第一次人類臨床試驗指出瓜拿納可增進個人的記憶力、警覺度、及認識力 (Cognitive improvements) 等。因此有人認為它可『提神』的原因,可能不只是咖啡因的作用而已。
(4). 代茶冬青 (Yaupon,學名Ilex vomitoria) 一種長在北美洲東南部的冬青樹,從馬利蘭州往南至佛羅里達州、西至奥克拉荷馬州及德州,而墨西哥最南部的一省 Chiapas 也有。美國原住民用它的葉子和細枝泡成『黑茶』,在一種男性的純化及協心合一 (Unity) 儀式時飲用。儀式裡飲用黑茶者常會引起嘔吐,所以品種名才叫 “vomitoria”。其實其所含成份並不會如此,但可能由於儀式前的絕食空腹或其他原因所引起。
咖啡對健康的影響,是許多日常飲用咖啡者所關心的問題。可是過去醫學上的研究報告或結論,常是反反覆覆,有時說好、有時說壞,而且大多數的情形是負面的,因此許多人都避免飲用它。這種反反覆覆、令人不知所從的原因,依據哈彿大學公共健康學院的馮丹教授 (Dr. Rob van Dam) 及 Vanderbilt University 醫學中心 Institute for Coffee Studies 的主任,馬丁醫師 (Peter Martin, MD) 的解釋,過去在咖啡對健康影響的研究上,常常忽略個人的其他生活習慣,特別是抽煙、喝酒、不良飲食習慣、或不作運動的因素,而只比較飲用咖啡的杯數,甚或純以咖啡因 (Caffeine) 攝取量和不飲用者的健康情况來比較;此外,咖啡本身除却咖啡因 (Caffeine) 外,還有 400多種以上的植物化學成份 (Phytochemicals) 未曾仔細的研究分析過其作用、或對身體健康的影響等,因此過去研究咖啡對健康影響的結論,難免有所偏差,甚或誤導研究的結果。
筆者查考近年來四、五十篇大學、醫院、或研究機構多年來研究咖啡對健康的影響、且考慮上述可能問題的一些研究報告或結果,發現一般人飲用咖啡,不祇不會增加死亡率,反而可以減少得到一些疾病的風險。比如說日常飲用咖啡 (包括低咖啡因咖啡--Decaffeinated Coffee),不祗不會增加死亡率、或增加心血管疾病及婦女得乳癌的風險,反而可以減少得到第二型 (Type 2) 糖尿病 (Diabetes)、阿兹海默氏病 (Alzheimer’s disease-AD)、巴金遜氏症 (Parkinson disease—PD)、癡呆症 (Dementia)、子宮癌、及肝癌等疾病的風險,且可減輕運動後的疼痛,而長期喝咖啡者,有較低得到痛風的風險等。(詳見拙作『咖啡與健康—益多於害』,2010 年 3 月23 日大紀元時報,及2010 年 3 月26日至4月9日台灣公論報)。
但記得煮泡咖啡時,要用紙質的過瀘紙,才能濾除會增高壞膽固醇 (LDL) 的複合物,即屬於雙萜烯 (Diterpenes) 的萜烯化合物 (Cafestol,及kahweol)。因此,不用瀘紙的法式濾壓壺 (French press) 或義式濃縮咖啡 (Expresso) 的泡法,就無法去除這些不良成份。惟孕婦和對咖啡因敏感的個人,就該限制喝咖啡的份量、或改喝低咖啡因咖啡 (Decaffeinated coffee)、甚或別喝咖啡。
咖啡豆烘焙的時間約三至三十分鐘、溫度則高達攝氏兩百度左右 (190~280度),而時間與溫度成反比,通常為攝氏 230度、烘焙 15 分鐘。從生豆、淺焙 (Light roasted)、中焙 (Medium roasted)、到深焙 (Full roasted, 或Double roasted),水分逐漸釋放,重量減輕,體積卻慢慢膨脹,顏色逐漸加深,芬芳的油質也逐漸釋放出來。
淺焙的咖啡豆只發出一次爆 (First crack),呈肉桂色 (所以又叫Cinnamon roast),它保存生長地帶特有的,比如土壤或氣候因素造成的『風味』。較有名的咖啡,比如爪哇 (Java)、肯亞 (Kenya)、夏威夷 Kona、牙買加的藍山 (Jamaican Blue Mountain) 咖啡,都是淺焙的。中焙咖啡豆呈現出優雅的褐色 (City roast 或 American roast),保存咖啡豆的原味,又可適度釋放烘烤的芳香。深焙又可分為兩個層次,Full roasted (稱為High roasted 或Italian Expresso),為二次爆 (Second crack),顏色更深,接近褐黑色,咖啡油脂開始浮出表面,風味也更甘甜香醇;Double roasted (又稱 French roast),顏色幾乎呈黑色,這時油脂已化為焦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