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枝苿莉 (Bridal’s Veil)
垂枝苿莉植株
垂枝苿莉花串
垂枝苿莉花近照
龍吐珠
煙火樹
垂枝苿莉 ( Bridal's Veil)
黃慶三 (01/30/2012)
垂枝苿莉、玉蝴蝶 (Bridal’s Veil, Nodding Clerodendrum,學名Clerodendrum wallichii,Syn. C. nutans) ,傳統上歸類於馬鞭草科 (Verbena family,Verbenaceae),然而最近的系統將它歸入了唇形科 (Mint familky,Lamiaceae),海州常山屬 (Genus Clerodendrum)。原產於印度,不久前才引進台灣。屬名Clerodendrum由希臘文klero (即fate) 及dendron (即tree) 所組成,意為 “Fate tree”。據說是由於這屬某些品種植物藥效的報告,常有不同的緣故。
它的中文名字雖稱為「垂枝苿莉」,但它和木犀科 (Olive family,Oleaceae) 的茉莉 (Jasmine,Jasminum spp.) 卻沒關係,花形大體上也不類似。它有淡淡清香,惟筆者無法分辨出是否類似茉莉花香?而同是海州常山屬、原產菲律賓、南太平洋群島、1998年才引進台灣的「煙火樹」(Starburst,Shooting Star,學名C. quadriloculare) 」,花開時猶似引爆的煙火,但又稱「閃爍星茉莉」,筆者同樣無法分辨出是否類似茉莉花香?因此這「閃爍星茉莉」名稱的源由,可就不得而知了。倒是同為海州常山屬、品種名 (Species) 也稱為「海州常山」(White tree jasmine,Harlequin glorybower,學名C. trichotomum) 所開的花,形狀有似粉紅茉莉花 (Pink jasmine,學名Jasminum polyanthum ),但其中文別名卻是「臭梧桐」(因其葉搓之有臭味),而非「茉莉」之類。這屬有些品種的中文名稱、或俗名稱為「茉莉」的原因,可能是其花香有似茉莉的緣故罷 (請見下述「臭茉莉」) 。
因為「垂枝苿莉」引進台灣不久,對一般人來說較為新奇、陌生;但也是海州常山屬、原產非洲、1901年就引進台灣的「龍吐珠」(Bleeding heart vine,Glorybower,學名C. thomsoniae) 該是在台灣、或從台灣來的愛花者,耳熟能詳的花卉。開花前,「龍吐珠」如珠子般的鮮紅色花蕾,從三片白色合抱的苞片中伸出,宛如龍吐珠,而有這別緻的中文花名。
聖誕節前後,垂枝苿莉圓錐花序自莖端伸出下垂,長度可超過1.7英呎 (50公分)。鮮紅或紅褐色鐘形花萼有五裂,白色的花蕾,像粒圓滾的白珍珠,和龍吐珠一般,從鮮紅或紅褐色花萼片中伸展出來。花五瓣,卵圓形或橢圓形,雌、雄蕊長伸出花瓣外,潔白如玉的花朵,形似隻隻白蝴蝶,隨著微風飄飛在懸垂的花串上,而有「玉蝴蝶」或「白蝶花」的別名。
它為多年生藤本灌木,可長至約七英呎 (2.1公尺) 高。葉子狹長,4至9英吋 (10至 23公分) 長、約2至 2.5 英吋 (5至 6.3公分) 寬。喜愛潮濕半遮陰、避免強風地帶。果實 0.4 至 0.5 英吋 (1至1.2 公分) 直徑,未熟時呈綠色,成熟後轉呈亮麗的紫黑色,襯托在鐘形赭紅的花萼上,煞是別緻美觀。每季施用長效性肥料一次。盛花後,酌加修剪長伸的的枝條。繁殖可用扦插法與空中壓條法,於春、秋季進行。
上述的各種海州常山屬植物,均是引進台灣的外來種。依據台灣行政院文建會《台灣大百科全書》,「海州常山」灌木或小喬木,高1.5-10米,可做藥用,分佈於台灣全境山麓至低海拔地區之荒野、灌叢中或疏林內,嫩葉煮過後可食用。但原產地為琉球、中國、日本、朝鮮 。國立中興大學蕭如英曾著述「臺灣產海州常山屬植物之分類學研究」一論文,討論其分類的研究。
其他數種台灣原生或引進的海州常山屬植物,略述如下:
1. 臭茉莉 (Philippine Glorybower,Fragrant Glorybower,學名C. fragrans) ,台灣於早期引進,年代已不可考。常綠灌木,高可達 2 公尺或更高,具多數分枝。可作觀賞用,婦女亦常戴其花於頭上;也可作藥用,味苦、辛、平,效用袪風利濕、化痰止咳、活血消腫,治風溼關結痛,腳氣水腫,跌打扭傷等。花具茉莉花香,但葉子搓揉後,有很濃的草腥味,因此稱為「臭茉莉」。
2. 白毛臭牡丹、白毛常山 (Greyhair Glorybower,學名C. canescens) ,原產台灣,全島低海拔山麓有野生分佈。常綠灌木,株高約 2~3 公尺,全株密被細茸毛,小枝被淡褐色毛。可作觀賞用,適於庭植或大型盆栽,花枝及結果枝可當插花材料;藥用,性味甘、淡、涼。效用可養陰清熱,宣肺袪痰,鎮痛退熱,涼血止痛,治感冒高熱,痢疾等。
3. 苦林盤、苦藍盤 (Seaside Clerodendrum,學名C. inerme) ,原產於台灣西海岸、澎湖、日本、琉球及華南。直立或攀援狀灌木,高 1~2 公尺,生於濱海灘頭、路邊。為海邊綠化植物,亦可做藥用,根、葉清熱解毒,散瘀除濕,舒筋活絡。治跌打,血瘀腫痛等。
4. 大青、臭腥公 (Manyflower Glorybower,學名C. cyrtophyllum) ,原產於台灣全島,也分布於東南亞。灌木,嫩枝略有短柔毛,枝葉深綠色,葉背淡綠且有黑色小點,揉之有臭腥味。葉可提藍靛,作為染料。在人工合成染料未發明及大量使用之前,是藍靛色染料中最重要的天然植物。根葉入藥,性涼、味微苦。是台灣山麓、原野很普遍的植物。
5. 龍船花 (Scarlet Glorybower,Paniculate Glorybower,學名C. paniculatum,Syn. C. kaempferi) 及白龍船花 (White Glorybower),常綠灌木,小枝在莖節處具有長毛,四稜形,植株的高約是 1~2 公尺。大形圓錐花序頂生,豔紅色後轉變為橙紅色 (即「龍船花」),少數種類呈白色 (即「白龍船花」),不具香味。原
產於中南半島、泰國及印度等地,而臺灣常見於丘陵地及平原荒地間。它喜歡聚在半遮蔭的樹林、果園以及灌叢間。一般常見的幾乎皆為紅色花的種類,白龍船花較
為少見,據傳白龍船花含有珍貴的療效而被摘採一空。除了園藝觀賞用,其根及莖可固腎、調經、理氣、袪風、治月經不調、赤白帶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