茱萸 (Chu Yu) 黄慶三 ( 07/04/2007)
亞洲山茱萸
吳茱萸、吳萸
食茱萸、刺蔥
茱萸 (Chu Yu) 黄慶三 ( 07/04/2007)
筆者曾經以『山茱萸』(Dogwood,學名 Cornus species) 這題目(http://cshuang2.blogspot.com/2013/10/dogwood_17.html) 描述過美國東岸這種極受人們喜愛的花樹。但『茉萸』又是那些植物呢?有些讀者就問到這個問題,尤其讀過唐代詩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王維、十七歲時所做的『 九月九日 憶山東兄弟』詩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這首詩裡提到的『插茱萸』就是重陽節的典故。而不久前在台灣及紐約上映,張藝謀導演的一部血淋淋的、王室家庭風暴,也是倫理悲劇的『滿城盡帶黃金甲』(“Curse of the Golden Flower”) 這部電影裡,有這麼一個場景:皇宮廣場上蓋滿黃菊花,各人盛裝出席皇家的重陽宴,皇帝為皇后插上茱萸,其他皇室人員亦頭插茱萸。因插的是成串的紅色漿果,而不是我們在美國東部常見的『大花山茉萸』(Flowering Dogwood,學名C. florida) 的花,或其果實,對於一些讀者,更是不清楚這兩者的分別。
重陽插茱萸、登高的故事傳說很多,最普遍的說法是:東漢時代的仙人費長房,有一 天對他的弟子桓景說:『 九月九日 ,你的家裡將有災難。如果你帶了全家大小,人人用紅袋子盛茱萸,掛在手臂上,登高飲菊花酒,便能避禍消災了。』桓景照師傅所說,當天全家上山遊玩,等到傍 晚回家一看,只見所有的雞狗牛羊、家禽家畜,全都死光。桓景這才明白,他全家戴了茱萸登高、又飲菊花酒,才逃過這一劫。
這雖然只是一個傳說,但後世的人卻代代相傳。 到了晉代以後,重陽登高避災,大為流行,臂上佩帶插著茱萸的布袋 (古時稱『茱萸囊』),稱為登高節、茱萸節、茱萸會,而成為歲時節令中的一件雅事。人們大概也忘了、或不願提起『不登高,就不能避禍消災』這個帶著恐怖意味的故事或傳說。
『茱萸』是個通稱,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種綠色帶香的灌木或小樹,具備殺蟲消毒、逐寒祛風的功能,為『十全大補丸』、『六味地黄丸』重要成份;又因它能辟邪,所以茱萸有個『辟邪翁』的雅號。過去也飲用茱萸酒。『茱萸』包括『吳茱萸』、『(亞洲) 山茱萸』,和『食茱萸』這三種植物 (它們的英文名字及學名見下面),都是著名的中藥。重陽登高所插的茱萸,有人說是『吳茱萸』,也有說是『山茱萸』,又有人說是『食茱萸』,但還有人說這三種都有人使用。因產地、分佈的不同,尤其過去交通不發達,就地取材的可能性較大,所以筆者以為三種都有人使用的說法,較正確些。 兹把這三種茱萸簡略介紹一下。
吳茱萸 (Wu Chu Yu,Medicinal Euodia Fruit,學名Tetradium ruticarpum,別名 Euodia ruticarpa) 為芸香科 (Rutaceae),吳茱萸屬 (Genus Tetradium)。吳茱萸別名吳萸、吳芋、茶辣、漆辣子、伏辣子、曲藥子、氣辣子、臭泡子、臭辣子樹、左力純幽子、米辣子等等。而在商品經營和藥用處方上,常用其別名『吳芋』。通 常分大花吳茱萸、中花吳茱萸、和小花吳茱萸等幾個品種。為灌木或小樹,分佈於西馬拉雅山往東至台灣地帶。台灣出產於中海拔森林區。吳茱萸喜歡在溫暖濕潤、 陽光充足的環境中生長,對土壤的要求不嚴,中性、微鹼性或微酸性的土壤都能生長,一般的山坡地、平原、房前屋後、路旁均可種植。野生吳茱萸多生長在疏林 中、或林緣的空曠地帶。
吳茱萸及其變種的接近成熟的果實為常用中藥。其性熱、味苦寒,有散熱止痛、降逆止嘔之功,用於治療肝胃虛寒、胃冷吐酸、腳氣水腫、頭痛及各種腸胃消化的問題等等。吳茱萸的花為單性,雌雄異株,聚傘狀圓錐花序,生於頂部。吳茱萸的花不大,呈黃白色。春夏之際為花期,夏秋之際為果期。吳茱萸的果實為蓇葖果 (Follicle,形狀像豆莢,但成熟時只有一邊,即『腹縫線』,開裂),呈五角狀扁球形,直徑2-5毫米。表面呈暗黃綠色或褐色,粗糙且有點狀突起或凹下的油點。頂端有五角星狀的裂隙。
亞洲山茱萸 (Asiatic Cornelian Cherry,Japanese Cornelian Cherry, Shan Chu Yu,Sour Mountain Date,藥名Corni Fructus,學名Cornus officinalis) 為山茱萸科 (Cornaceae),山茱萸屬 (Genus Cornus)。為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 4 至 7 米。主要分佈於東亞國家。適宜在陰涼、濕潤、土質疏鬆肥沃、背風的環境下生長。花期在春季,果期在秋季。除了花期較晚、而花朵較大、果實成熟期也略晚外,亞洲山茱萸黄色小花、紫紅成串的漿果、及樹木的外觀,都極類似於也可食用、味似櫻桃、主要產於中、南歐,常做為果汁、果醬的『康乃爾櫻桃山茱萸』 (Cornelian Cherry Dogwood,學名C. mas)。
亞洲山茱萸的核果長橢圓形,約 1.5 公分長,外表光滑,秋分時節成熟,熟時深紅色。種子長橢圓形,兩端鈍圓。用文火將果實烘烤或置於沸水中略燙後,捏出果核,曬乾或烘乾即可。其別名有山萸肉、藥棗、棗皮、蜀酸棗、肉棗、薯棗、雞足、實棗、萸肉、藥棗、天木籽、山芋肉、實棗兒等。性微溫,味酸、澀,歸肝、腎經。中醫認為,亞洲山茱萸是一種扶助正氣的要藥,有補益肝腎,固澀精氣的功效。用於眩暈耳鳴、腰膝酸痛、陽痿遺精、遺尿尿頻、崩漏帶下、大汗虛脫、內熱消渴等症。西醫則用它做利尿劑、殺菌、過敏、遺尿等等。現代人也生產山茱萸系列果酒、飲料,味道淳美,據說也藥效顯著。
食茱萸 (Japanese Prickly Ash,Shih Chu Yu,學名Zanthoxylum ailanthoides) 和吳茱萸同是芸香科 (Rutaceae),但為花椒屬 (Genus Zanthoxylum)。別名有紅刺楤、紅刺蔥、大葉刺蔥、仁刺蔥、刺江某、江某、越椒、毛越椒、鳥不踏等。其葉柄及葉心部常呈紅色,全株有刺,又有香蔥味,故台語通常叫做『紅刺蔥』;其枝幹上、葉片中間亦長滿瘤刺,鳥兒甚至不敢棲息,所以才叫『鳥不踏』。香椿 (Chinese Toon,Chinese Mahogany,學名 Toona sinensis ) 和紅刺蔥長相有點類似,但香椿無刺。 香椿為楝科 (Mahogany Family,Meliaceae),香椿屬 (Genus Toona),為多年生落葉喬木,其鮮嫩莖葉可供食用,常做調味香料,所以有『樹上青菜』或『森林青菜』(Tree Vegetable) 之稱 (請見拙作『樹上青菜--香椿』http://cshuang2.blogspot.com/2013/11/blog-post.html)。
食茱萸分佈極廣,台灣產於低海拔森林邊緣地區或道路兩側,及海拔1,600公尺以下山坡地,屬於一種先鋒樹 (Pioneer Tree)。 它全株皆有利用價值,葉片可作蔬菜,莖、根、樹皮、種子可作藥或釀酒,經濟價值頗高。它的藥效有去風、除濕、筋骨酸痛、殺蟲、甚或有人說可以抗癌。滷肉或 煮湯時添加食茱萸的葉片,可使食物更加味美;煎蛋時加入,則是一道極具特色的美食;亦可醃漬成小菜。嫩葉的香味可代替料理中常用的八角、茴香;也可切碎, 撒在涼拌豆腐上;種子有辛辣味,可作為胡椒的代替品。它是南投埔里的名產,做成多種食品,比如『刺蔥餅』,極為香脆可口。它也可釀酒,即於米酒釀製時,切 細莖葉,置於酒糟上,釀製蒸餾酒,或以莖、葉浸泡式浸漬藥酒。
食茱萸過去與四川花椒 (Sichuan Pepper,學名 Zanthoxylum piperitum)、薑 (Common culinary ginger,學名Zingiber officinale) 並列為『三香』,明代中葉時,食茱萸已成為四川食物中廣泛使用的調味品。直到十五世紀哥侖布從南美洲引進辣椒 (Chile Pepper,學名Capsicum species) 至歐洲、而又於明末、清初 (清朝於1644 開始) 傳至亞洲後,古典川菜中的食茱萸才讓位於辣椒。
很多台灣的鳳蝶幼蟲也喜愛吃食茱萸的葉子,為誘蝶植物。食茱萸春季開花,圓錐花序,花小,黃白色。它是重要的蜜源植物,開花時常吸引許多蝴蝶、蜂類、甲蟲等昆蟲來前來吸食花蜜,形成『蝴蝶樹』的奇特景觀。果實於秋季成熟,為蓇葖果,球形,直徑0.5 -0.6厘米。
『刺蔥』在青草店分為紅刺蔥、和白刺蔥二種。紅刺蔥為本品,即芸香科的食茱萸;白刺蔥為五加科 (Araliaceae) 的裹白蔥木 (Aralia bipinnata),二者不相同,但常混用在一起。裹白蔥木在台灣中海拔山區很容易找,全株有刺,葉片表面綠色,背面却帶有灰白片,故稱『裹白蔥木』。高約二至 三公尺 。它的樹皮可治糖尿病,根幹治關節酸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