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炬薑 (Torch Ginger)
紅火炬薑 (攝於哥斯大黎加)
粉紅火炬薑 (攝於哥斯大黎加)
火炬薑 黃慶三 (12/10/2011)
火炬薑 (Torch Ginger,Porcelain Rose,Wax Flower,學名Etlingera elatior) 為薑科 (Ginger family,Zinbiberaceae),Etlingera屬。屬名 Etlingera取自德國植物學家Andreas Ernst Etlinger。這屬原生於印度洋-太平洋海域(Indo-Pacific)地區,為多年生、香草類 (Herbs) 的植物。就因花序的形狀像火炬,俗名稱為火炬薑。它的成株通常可達 12呎高,葉子綠色,披針形;個別葉子五、六吋寬,可長至約 32英吋長。
Etlingera 這屬超過 100 品種 (Species),惟不同品種於不同地域成長,常有不同用途。最普遍的用途是截取新長莖株,剝去外面老鞘,幼嫩的莖心可生吃、烹煮,或作佐料、調味香料。又Etlingera 這屬香甜帶酸的果實,也可食用,特別適合烹飪新鮮的魚。有些品種更可做藥用,可治頭痛、腹痛。
在熱帶地區,火炬薑常年開花,花序從地下單獨長出,花梗約 3至 5 呎高,而非開在枝葉的頂端。花色有紅色、粉紅、及白色 (較罕見)。這花序由臘質的苞片組成,真正的花開在苞片之上,形態類似松毬。新鮮的切花瓶插壽命約6至8天,留在株上的花,則可開更久。切花常和赫蕉花 (Heliconia) 及葉子組合併插。
馬來人把未開的火炬薑花蕾稱為Bunga Kantan,是當地「娘惹料理」(Nyonya 或Nonya cooking) 極重要的烹飪調味料,但只採用花蕾本身,花梗味極苦,不能食用。烹煮時,火炬薑花馥郁的芳香及其獨特的風味,將融入所作的佳餚;而在燉煮海鮮料理時,更可去除海鮮的腥味。特別是用來製作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峇峇文化」(峇音「巴」) 的道地食品「叻沙」 ( 叻音「利」) (Laksa)。「叻沙」通常用作麵條或米粉的湯底,尤其酸豆 (Tamarind,學名Tamarindus indica) 「叻沙」(Assam laksa—Assam 為酸豆的馬來語),據說味道非凡。
上述「峇峇文化」特指十五世紀的中國明朝,明成祖曾派三寶太監鄭和(1371~1435)七次下西洋時,不少官兵留駐南洋,亦有使節團隨員無欲返回中國,他們在南洋娶 (馬來人) 妻生子,這些混種後裔的文化,即為「峇峇文化」-- 這些後裔男性稱為「峇峇」,女性稱為「娘惹」,所以又稱「峇峇娘惹」(Baba-Nyonya)。
根據馬來西亞Monash University 一博士論文,曾發表於 2009年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雜誌的分析資料,火炬薑的葉子含有高成份的咖啡酰奎寧酸 (Caffeoylquinic acids--CQA),包括綠原酸 (Chlorogenic acid--CGA)。綠原酸為一種抗氧化劑 (Antioxidant),據說有抗菌、抗過瀘性病毒、抗黴菌等功效,另有聲稱它具有預防或減輕第2型糖尿病、及心臟病的作用,且其毒性低、副作用少。此原料可作藥物、食品、飼料及化粧品的添加劑。
因為火炬薑葉子的綠原酸含量,約為目前做為商業綠原酸萃取原料,金銀花 (Honeysuckle flower,學名Lonicera japonica) 的 1.6倍;且火炬薑容易種植,高大,葉面寬大,常年可採收,而且不會傷害火炬薑的生長,誠為可資利用的永續資源 (但目前並無其他用處)。它萃取方法 (Protocol),發表於 2011年的Pharmacognosy Research季刊。[筆者註:金銀花含有木犀草素 (Luteolin)、肌醇 (Inositol)、及綠原酸 (Chlorogenic acid) 等成分。在中藥應用上可清熱解毒,散癰,涼散風熱。金銀花簡介請見拙作〈金銀花〉,刊載於 2008 年 6 月《台灣公論報》]。
火炬薑喜愛全陽或部份遮陰、避免強風的環境。土壤必需肥沃、排水良好,但需保持潮濕。可種植於USDA Zone 10b~11 (最低溫華氏 35 至 40 度)。因其植株的高度 (12 英呎或更高) ,不便用作盆栽,但成排種植,可做圍籬之用。繁殖方法通常可用根莖分殖法,如用種子繁殖時,需先把種子泡在水裏約 8小時,然後在 4 吋盆子填滿種植土,播下種子約 ¾ 吋深,用透明塑膠紙蓋上,置於有陽光、溫度在華氏 75度以上地點,並保持潮濕。為避免長黴,可在塑膠紙上穿些小洞, 以利空氣循環。約 30 天後即可萌芽。
去年四月初從靈雲寺宗惟師父分享一芽回來培植。
回覆刪除培植在檬果樹下到今年七月初增值十幾牙、不見花芽??
後來想起可能光照不足近日把它移植陽光充足的地方!!
盼望明年看看有花欣賞否??
是的,希望如願!
回覆刪除是的,希望如願!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