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5日 星期二

紫薇

紫薇 (Crape Myrtle) 




紫薇植株



紫薇花



紫薇花


紫薇 (Crape Myrtle)                  黄慶三 (09/03/07)




紫薇 (Crape myrtle,學名 Lagerstroemia spp.),為千屈菜科(Lythraceae Family),紫薇屬 (Genus Lagerstroemia)。落葉或長青喬木或大灌木。紫薇屬約有 50 (Species),原產於亞洲及澳洲。因為葉子像香桃木 (Myrtle,學名Myrtus communis),而花瓣像縐紗或縐紋紙 (Crape Crepe paper),所以英文俗名叫 “Crape myrtle”。因花色豔麗,且花期極長,所以又叫「百日紅」。它的屬名Lagerstroemia是由瑞典商人 Magnus von Lagerstrom 的名字而來的,因他給林奈 (Carolus Linnaeus) 供給了標本。它的老樹皮每年會蛻皮一次,露出褐色的樹幹,十分光滑、美觀,古人稱它「樹無皮」;又因為樹幹光滑,連猴子也會滑溜下來,所以又叫「猴不爬」、「滑猴樹」、「猴溜」。

 

普通紫薇(Common crape myrtle,學名 L. indica) 1790 年左右由一位法國植物學家 Andre Michaux (1746-1802) 帶至南卡羅來納州的查理斯敦市 (Charleston),而成為目前美國中南部極普遍的觀賞植物。 紫薇有大串、成錐形的粉紅、紫色、淡紫色、紅色、及白色等花色,它也有很長的花期,約 60 120 天之久。有黄色或紅色的秋葉;而冬季落葉後、古銅褐色的枝椏造型,也頗為可觀。所以它是四季皆宜的庭院景觀、公路兩旁、市區、及住宅區的行道樹。


大花紫薇 (Queen crape myrtleQueen-flowerPride of India,學名L. speciosa Pers),有許多別名:大果紫薇、洋紫薇、大葉紫薇、爆炸樹、百日紅、鷺鷥花、五里香、紅薇花、佛相花等。原產於印度、印尼、馬來西亞、泰國、及澳洲。8大花紫薇的植株比普通紫薇高,葉片和花也較大。落葉喬木,樹高約5~12公尺,單葉對生,橢圓形,可達20公分2~3月落葉,5~8月長新葉並開花。花頂生、圓錐花序,花形大 (直徑5-7公分),六片淡紫紅色花瓣,花色呈紅色至紫色多種。果實為圓球形蒴果,徑約2.5公分;成熟時由綠色變成褐色,並且會裂開成六瓣,內含12枚種子。大花紫薇除了做觀賞及行道樹外,樹皮也可治腹痛。  大花紫薇只長在美國南部,比如阿拉巴馬州、阿里桑那州、加州、喬治亞州、路易西安那州、奧克荷馬州、新墨西哥州、及德州等。目前台灣也廣泛應用大花紫薇作校園美化、及做為行道樹,而被選為高雄縣岡山鎮鎮樹。


日本紫薇 (Japanese crape myrtle,學名L.fauriei) 原產於日本,約 30 to 50 呎高,開有檸檬香味的白花,花期約 90 天,有極美麗、肉桂色的樹幹,耐寒至華氏零下10 度,且對病蟲害、特別是普通紫薇最容易感染的白粉病 (Powdery mildew) 有極好的抵抗力,又耐乾旱。它的種子在1956 年由華府的「美國國家植物園」(U.S. National Arboretum) 退修的主任 John Creek,從日本九州 (Kyushu) 鹿兒島縣南方的屋久島 (Yakushima Island) 帶回美國,以後由Dr. Donald Egolf (1928—1990) 和普通紫薇混種,培養出一系列、約 30 種、不同花色、對白粉病有抵坑力、12 且較耐寒、不同樹型和大小,很有名的「印第安部落」系列 (Indian Tribe group),即都以印第安部落為名的混種紫薇 (L. indica x fauriei)


「印第安部落」系列中,開純白花的 ’Natchez’ 這一混種,是第一個證明能抵抗白粉病、且深具親本美麗肉桂色樹幹的混種,在 1978 年正式登記,極受歡迎,而被稱為「紫薇之后」 (Queen of Crape Myrtle)。其他比如 ’Cherokee’ 為灌木型、開紅色花;Tuskegee為開展型、開深粉紅花;Miami花期較晚、也開深粉紅花;‘Seminole’ 花期也較晚、但有中等粉紅色花;此外還有 ‘Tuscarora’’Potomac’’Tonto’ 等等混種。目前市面上、園藝店常見的紫薇花樹,大多是由普通紫薇及日本紫薇,或與大花紫薇的混種。而它的植株高度,從約一呎半至 40 呎高,樹型變化多端,可依種植地點大小及個人喜好,選擇品種。而較耐寒的品種、栽培種,則可栽種在北至麻塞諸塞州的地區。


紫薇喜愛陽光 (每天至少六至八小時)、潮濕而排水良好、酸性或鹼性的土壤 (pH 5.5 7.5, 而以 6.5 最佳)。 長成後,則可忍受乾旱季節。除了枝條太密或交义,而必需切除外,冬天時有人把一些細枝條全都剪掉,僅留主要側枝,甚或切至衹剩主幹,都是不好、不對的修剪 方法。蓋修剪太多時,不衹容易生病,且明春新長枝條樹型可能不佳外,所開的花也比不修的植株少。但夏天時,把已謝的花串剪掉而不讓它結子,則依生長地區, 它可能於夏末、初秋再開一次甚或兩次的花。幼苗、長成前,每年施肥兩次 (4:1:2 2:1:1 的肥料);成長後每年春天施肥一次。施肥太多衹會生長太多的葉子,開的花反而少了。紫薇常有許多吸枝 (Suckers),應該及時除去。它可在初秋或冬天以插枝法繁殖,截取今年生的新枝,6 8 吋長,塗上生根賀爾蒙 (Rooting hormone),插在沙和泥炭各半 (50/50 Sand/peat) 的混合培養土中,保持潮濕,四至五個禮拜後即可生根。它也可用種子繁殖。


紫薇很吸引蚜蟲 (Aphid),而蚜蟲和粉蚧或水臘樹蟲 (Mealy bug)、介殼蟲 (Scale)、及粉虱 (Whiteflies) 一般,會排出蜜露 (Honey dew),蜜露是沒消化的樹汁 (Tree sap),而使霉病 (Mildew) 滋生,在葉上、枝幹上產生灰黑色的膜層 (Sooty mold)。雖然它不會傷害到樹木本身,但不雅觀,可用肥皂水或其他藥品控制蚜蟲。事實上,有些園藝店或農場,就利用它很會吸引蚜蟲的特性,栽植一些紫薇樹,而把蚜蟲吸引過去,以兔感染其他植物。


至於「九芎」 (Sabcostate crape myrtle,學名L. sabcostata Koehne),則為台灣原生種的紫薇,3分佈於全島平地至山區海拔一千五百公尺處,包括海岸地區,八卦山散生林間及山麓。它可以生長在很乾旱、貧瘠的坡地上。山區崩塌地常以九芎枝幹打椿,除了可以防止土砂崩落外,也容易生根存活。生根存活後,美觀實用,因此,是很好的水土保持植物。根部生命力也極強,樹幹被伐取以後,又可從根部長出新幹。九芎樹皮光滑,樹姿優美,葉片在秋冬之季會轉紅飄落,是常見的庭園景觀樹或盆栽。

九芎木材堅硬,能夠耐白蟻,且燃燒容易,火期長,不生煙,是台灣早期和相思樹、龍眼樹一樣受歡迎的薪材。它的木質雖然堅硬,但易龜裂,因此不適合做精細用途,但可做枕木、農具等。它的花蕾味道淡苦清香,可生食,在山區俗稱「苞飯花」,花、根都可入藥。台灣有些地方的地名還與九芎有關,可以想像過去九芎樹曾經普遍種植、使用。比如新竹縣的芎林鄉舊名叫「九芎林」,日據時代才改為「芎林」;又清朝嘉慶17年,宜蘭城有護城河環繞,四周遍植九芎樹,故有「九芎城」之稱;7而宜蘭縣三星鄉也有一個「九芎湖」;高雄縣美濃鎮過去也有個「九芎林庒」等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