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 (Probiotics) 和益菌生 (Prebiotics)
益生菌 (Probiotics) 和益菌生 (Prebiotics) 黃慶三 (10/30/2008)
https://cshuang2.blogspot.com/2013/10/probiotics-prebiotics.html
https://cshuang2.blogspot.com/2013/10/probiotics-prebiotics.html
前言:
胎兒出生前,腸道並沒有菌群。但在出生過程,母親的腸道群菌種類就會大部份傳給嬰兒;加上母乳的餵養,嬰兒可在一歲前,完成腸道菌群的培養。這培養完成的腸道菌群,在正常情况下,可說終生不變。健康、正常的腸道,有複雜而平衡的好細菌與壞細菌。它們總共大約有超過 400 種 (Species),而有幾千個品系 (Strains)。而食物種類的攝取,常是影響這種「腸生態」平衡的因素。比如太多動物脂肪、蛋白質,而缺乏鈣質、膳食纎維、碳水化合物等,或食用抗生素 (Antibiotics)、避孕藥、放射治療等,就會變成「好菌」減少、「壞菌」滋生,因而常引起某些疾病。
「益生菌」、「腸益菌」、或「原生保健菌」(Probiotics 即 Probiotic bacteria),即上述的「好細菌」,常指源自於體內、有益於腸道健康的活菌,但也有借助於外來的、對身體可能有益的某些微生物,比如乳酸菌和部分酵母菌。通常它們被做成膳食補充品或健康食品 (Dietary supplement) 的形式出售。「益生菌」原希臘語意為 "Pro life" 或 "For life"。1908 年,為當時法國巴黎巴斯德研究所 (Louis Pasteur Institute in Paris) 所長的俄國科學家梅齊尼可夫 (Ilya Metchnikoff),在保加利亞研究八十歲以上工人長壽的原因後,逐漸瞭解這些勞工的長壽有一部份來自他們常吃的優酪乳 (Yogurt) ,而認為大腸健康的人有了健康的乳酸菌群 (Lactobacilli),身體才會健康,因而提出「食用乳酸菌可取代腸內產毒細菌」的科學論證,而獲得諾貝爾獎。
「益菌生」或「益生源」(Prebiotics) 又是什麽?它們是益生菌的促生物質。一般被認為是人體營養來源的蛋白質和脂肪,益生菌並不歡迎,它們喜歡的是膳食纖維 (Dietary Fiber) 及果寡糖 (Fructo-Oligosaccharide--FOS) 等醣類物質。益生菌利用膳食纖維及寡糖 (Oligosaccharide) 來繁殖,同時也生產有機酸,而有機酸是對抗喜歡鹼性環境壞菌的主要武器;同時這些有機酸可以促進腸道表皮細胞的正常代謝機能,維持免疫屏障不被破壞,而對於人體的免疫機能有所助益。
I. 益生菌 (Probiotics)
益生菌是活的微生物,而大都是細箘類,類似於人體腸道中,有益於身體的微生物。它們也叫「友好細菌」或「好菌」。益生菌主要以膳食補充品、或食物的成品出售。有些益生菌的食物、飲料,比如發酵的食品或加乳酸菌的乳類製品,因儲存或運送的需要,在古時候就被製造、利用;而近來對於益生菌製品更是引起興趣,比如說美國人在益生菌膳食補充品或食物上的花費,1993 至 2003 年之間,增加了幾乎三倍。而根據二OO九年十月卅一日美國華府(Washington, DC) 的華盛頓郵報 (Washington Post) 的報導,
全世界益生菌和益菌生食品在二OO八年達到美金 150 億元 (US$15 billions),比二OO七年增加了 13%。
全世界益生菌和益菌生食品在二OO八年達到美金 150 億元 (US$15 billions),比二OO七年增加了 13%。
乳酸菌 (Lactic acid bacteria,簡稱為LAB) 是最常用的益生菌。它可把糖類,包括乳糖,及一些碳水化合物轉化成乳酸 (Lactic acid)。這種轉化作用會降低 pH 值,而使優酪乳有酸味,而低 pH 值的環境,也限制一些會使食物腐敗微生物的生存,因而避免一些胃腸的感染 (Gastrointestinal infections)。依據華府李東壁胃腸科專家的資料,正常胃 (Stomach) 內的pH 值是1~2;十二指腸 (Duodenum) pH = 6~7;小腸 (Small intestine) 的中段 (Jejunum) pH = 6~7;廻腸 (Ileum) pH = 6~7;大腸 (Colon) pH = 5~7。所以正常腸胃的 pH 值都是酸性的,壞菌就不易滋生。
因此常人可使用優酪乳來補充益生菌及鈣質,特別是東方人及猶太人常有的「乳糖不耐症」(Lactose intolerance,最普通現象即不能喝生牛奶) 患者也可食用優酪乳。因在乳酸菌發酵過程中,會分解部份的乳糖,使乳品中的乳糖含量降低,而發酵所產生的酸性有機物質還可以促進鈣質的吸收。
膳食補充品的益生菌除了增加乳糖消化外,且能在腸道中與病菌做競爭性抑制。尤其使用抗生素時,擾亂了正常的腸內菌,減低對病原的抵抗力,而易引起腹瀉的副作用。5益生菌的補充,可使腸內的菌相均衡,增進健康。美國梅歐醫學中心 (Mayo Clinic) 也指出益生菌可能有助益於某些疾病的預防或治療:
l 治療腹瀉 (Diarrhea),特別在服用某些抗生素後所發生的腹瀉;
l 預防及幫助陰道酵母菌感染 (Vaginal yeast infections,即白色念珠球菌陰道炎Candida vaginitis) 及尿道炎的治療;
l 治療腸躁症或躁性大腸徵候群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
l 減少膀胱癌的再發生;
l 促進腸子受到困難腸梭菌 (Clostridium difficile) 感染的治療,或縮短感染的期間;
l 預防小孩的濕疹 (Eczema)。
商業上較常使用的益生菌,其中有細菌類的二種,即一般人熟悉的嗜酸性乳酸菌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即一般所稱的「A菌」) 及比菲德氏菌 (Bifidobacterium,即 Bifidus,為一般所稱的「B菌」,又稱雙叉桿菌或雙歧桿菌;其實在 1960 年以前,Bifidobacterium 的各品種統稱為 Lactobacillus bifidus);此外,酵母益生菌 (Saccharomyces boulardii) 也在使用之列。
小時候吃的表飛鳴 (Biofermin,Lactasin) 就是一種益生菌補充品。目前表飛鳴R是藥品級益生菌,成分只含有Lactobacillus 一種益生菌,通常是當嬰兒及小孩子拉肚子或食慾不佳時可以考慮服用;欣表飛鳴S (Shin Biofermin S) 則是保健級的益生菌,成分包括三種益生菌:Streptococcus faecalis,B. bifidum,以及L. acidophilus。
從前在台灣所飲用的「養樂多」是 1935年由日本京都帝國大學醫學博士代田稔 (Dr. Minoru Shirota) 開始製造推銷,它就含有益生菌 “L. casei strain Shirota” (稱為「養樂多代田菌」);11,12以後他於1955 年在東京設立「養樂多株式會社本社」(Yakult Honsha Co. Ltd.);1964 年進軍海外,而台灣為其第一站。1978年,這公司是全世界最早將比菲德氏菌 (B. breve) 製成發酵乳販賣。目前除日本外,有廿四個國家生產及銷售養樂多,當然也包括台灣及美國。
而今法國公司 Donone (在美國稱為Dannon) 的 “Activia” 優酪乳則含有另一種益生菌 B. animalis 的變易種 (Variants),所用細菌的「商標名」則為 "Bifidus Regularis" 或 "Bifidus Actiregularis";美國Align” 膠囊使用B. infantis;15 瑞典的 ”BioGaia” 小孩飲劑含有 L. reuteri Protectis;16 丹麥/瑞典Arla Foods 的 “Cultura” 使用 L. casei; 美國科羅拉多州NextFoods 的 ”Goodbelly/Pro Viva” 果汁飲料則加有 L. plantarum。
至於酵母益生菌 “Saccharomyces boulardii” 則是一種熱帶酵母菌。法國科學家 Henri Boulard 見到南亞洲原住民咀嚼荔枝 (Lychee,學名 Litchi chinensis) 皮及山竹 (Mangosteen,學名Garcinia mangostana) 皮用以治療霍亂 (Cholera) 後,於1923 年首先由荔枝及山竹兩種果實分離出這種酵母菌。這種酵母菌可維持或增強大、小腸的原生菌群而達到保健的目的、及治療腹瀉等。目前廠商都以真空冷凍乾燥 (Freeze drying,即Lyophilization 或 Cryodesiccation) 來製造這種酵母益生菌膠囊,稱為 “Saccharomyces boulardii Lyo”。比如 Biocodex. Inc. 的 “Florastor” 及”Florastor Kid”,或 DTECTA Probioatics 的 “DiarSafe” 等。
人們服用益生菌的成品,通常都以「輔助與另類醫學」(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CAM) 的觀點來作預防、治療某些疾病,或增進身體的健康。不過服用益生菌成品效果的科學資料 (Data) 或佐證,都極有限,更多的研究、實驗必需進行,而且包括它的安全性及適用範圍的探討和研究等。又讀者必需了解的是某種益生菌的品種 (Species) 或品系 (Strain) 的作用,並不能代表其他種益生菌的作用;甚至因準備或處理的方法不同,同品種或同品系益生菌的作用,可能也就不同了。膳食補充品的益生菌成品,都在健康食品店或網路上銷售,惟其廣告上的推銷方式,常有誇大其詞、甚或不實的聲明或「佐證」,購買者必需小心求證,以免破財又可能引致健康受損。
1. 膳食補充品益生菌
市面上有許多不同的健康食品益生菌,其種類略述如下:
(1). 反抗生素益生箘 (Anti-antibiotic probiotic)--健康個人的皮膚、嘴裡、腸道、甚至生殖道,有上兆的各種細菌繁殖著。這些細菌的功用,是防止致病菌進入人體而致病。但當個人受到致病菌的入侵而生病時,有些菌種必需依靠抗生素 (Antibiotics),且服用相當長的時間 (一至兩個禮拜) 後,才能被消滅。但抗生素不祇消滅致病菌,好菌也被撲殺,因而引致其他的毛病,例如抗生素引起的下痢 (Diarrhea)。酵母益生菌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LGG菌 (又稱G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及孢子型乳酸菌 (Bacillus coagulans GBI-30) 這三種益生菌可減少因服用抗生素而引起其他感染的風險。它們可在服用抗生素的同時或稍後再服用。研究人員並不很清楚這些益生菌如何作用,只知它們可制服或阻止其他入侵的病菌。
(2). 尿道、陰道益生菌—和腸道一般,陰道是個極度平衡的生態系統,而以乳酸菌類 (Lactobacilli strains ) 為主,以其產生的酸度,而使有害微生物無法生存。縱使個人極其講究衛生,腸道細菌有時會「遊蕩」進入尿道、陰道而引起發炎。平常健康的陰道都有一群保護的好菌,來排除這些「遊蕩」的腸道細菌,但有時因服用抗生素、避孕丸、灌洗、或使用 (避孕) 殺精劑,而消減了保護的好菌,因而引起細菌性陰道炎 (Bacterial vaginosis--BV)、尿道感染、或陰道酵母菌感染 (即念珠菌陰道炎感染) 等。
陰道酵母菌感染是很普通的婦科問題之一。雖然它們不嚴重,卻令人不舒服。 陰道裏的酸鹼值 (pH)、
肝糖葡萄糖、還有荷爾蒙之間有一種微妙的平衡,當這種平衡因使用抗生素、口服避孕藥、懷孕、衰弱的免疫系統、營養不良、壓力、和生病等因素而失調時,就給
現存的白色鏈球菌繁殖的機會,甚或侵入內部器官,引起皮膚感染、指甲皺襞、念珠菌病等。而白色念珠菌是醫院內感染菌血症之重要致病菌之一,且死亡率高達40-60%。24 哈佛大學醫學院的家庭健康指南 (The Harvard Medical School Family Health Guide) 指出乳酸菌類益生菌,可幫助這些情况的治療。25 這指南也指出許多婦女用優酪乳塗在陰道,以治療陰道酵母菌的感染。惟醫學界並不贊成這種民間療法 (Folk remedy)。
(3). 增強免疫系統益生菌--實驗室證明一些益生菌可增强個人的免疫能力。例如乳
酸菌的一些品系 (例如Lactobacillus casei DN-114001、L. rhamnosus GG、及 L. acidophilus NCFM) 可以減低冬天感冒的可能性或縮短治療時間。
(4). 緩和躁性大腸徵候群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 益生菌—美國約有一千萬婦女受到躁
性大腸徵候群的困擾,即感覺腹痛、腹部脹氣、下痢、或便祕的苦楚。專家們並不很清楚造成這種症狀的原因、或其治療的方法。一個理論是個人的大腸特別敏感,
而對於某些食物或壓力引起的反應,即常由緊張焦慮引起,表現為腹痛、腹瀉或便秘等,而每個患者的症狀或病因,常不相同;此外,個人的免疫系統也可能有關,
而有些可能肇因於腸道內細菌的感染。目前這個病症無法根治,只能針對個人的症狀或反應因運治療、施用藥物、改變膳食 (例如攝取多纖維、少油脂食品)、或使用壓力輔導 (Stress counseling) 的治療方式,減輕症狀。而實驗室及臨床試驗指出比菲德氏菌 (Bifidobacterium infantis 35624) 益生茵 (丸) 可減低許多這種病症的症狀;另外,胚芽酸桿菌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DSM9843,或叫L. plantarum 299v) 亦可達到類似的目的。
(5). 預防濕疹 (Eczema) 益生菌—現今環境及飲食習慣的改變,造成過敏的問題日 趨
嚴重,有些科學家認為它和現代的衛生措施,即「消毒式」的把人們週遭的細菌大都份除去有關;而有些研究指出,某些益生菌會在血液中提高一些緩和敏感反應的
化學物質。比如實驗室老鼠的試驗,指出三種乳酸菌產品具有降低過敏免疫反應的能力。惟益生菌對於大部份的敏感,例如乾草熱、花粉熱、哮喘、及食物性的敏
感,沒有多大的作用,但對於濕疹的預防,特別是小孩濕疹,有極大的幫助。比如在小兒奶中每天加入乳酸菌 (L. rhamnosus HN001 或 L. rhamnosus GG),可以大大減少得到濕疹的可能性。
(6). 預防「旅遊者腹瀉」(Traveler’s diarrhea,又稱 Turista) 益生菌--外地旅行者發生的幾種下痢症,通常是因食物或飲水污染不潔所致。常見原因是大腸桿菌 (Escherichia coli,簡稱 E. Coli)、梨形原生蟲 (Giardia lamblia)、某種沙門氏桿菌 (Genus Salmonella)、及志賀氏桿菌 (Genus Shigella) 等,能分泌強力的外毒素 (Exotoxin) 所引起。每年約 20~50% 國外旅行者 (即約一千萬人),特別是到拉丁美洲、非洲、及亞洲的開發國家的旅遊者,容易得到這種疾病。患者除了下痢外,會有腹痛、噁心、及脹氣等症狀。在旅行的一週前,服用酵母益生菌 (S. boulardii)、乳酸菌 (L. acidophilus) 及雙歧桿菌 (B. bifidum)、或者乳酸菌 (L. rhamnosus GG),均有預防的效果。
2. 含有益生菌的日常食品
含有益生菌的食品,和日常生活、或三餐常有直接的關係,有些甚至自從古時候為了保存食物、增加風味、製作其他食品、或作長途運送所需,就用乳酸菌、霉菌等益生菌來準備、處理一些食物,比如發酵過或醃製的蔬菜、豆類或奶類食品、飲料等,包括優酪乳 (Yogurt)、味噌 (Miso)、天貝 (Tempeh)、發酵乳 (Fermented milk)、韓國泡菜 (Kimchi) 等等 。衹是古時候沒有確切了解益生菌的角色,或分析過它的成分或績效等。
3. 益生菌和肥胖症 (Obesity)
由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市 (St. Louis) 華盛頓大學 (Washington University) 醫學院戈登 (Jeffrey Gordon) 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並發表於 2006 年12 月自然 (Nature) 科學雜誌,將肥胖小鼠中獲得的細菌,注入苗條小鼠後,苗條小鼠的體重會上升。他們推測這些使宿主肥胖的微生物,會從食物中收集更多的能量,這些更多的能量被宿主吸收,並轉化為多餘的脂肪。2009 年 11 月 14 日的美國「經濟人」(The Economist) 雜誌,也報導了這項研究結果。51a 而後研究人員獲得12位肥胖志願者的糞便,利用遺傳學測序技術鑒別其中不同的微生物,並將它們與5位苗條志願者的腸道微生物進行比較。
人體的腸道中,分佈著數量龐大且複雜的微生物群落。臨床研究上,許多人體之感染性疾病,均與腸道細菌的轉移有相關。臺灣大學生命科學院動物學研究所取得正常人的糞便檢體,作為細菌組成之分析與分類。分析所得之259條序列或clones共可分成11個群,共占細菌界 (Domain Bacteria) 之四個門 (Phylum),主要為「壁厚菌門」(Firmicutes) 佔 49.8%、「擬桿菌門」(Bacteroidetes) 佔 40.9%、「變形菌門」(Proteobacteria) 佔 8.9%、及「疣微菌門」(Verrucomicrobia) 佔 0.4%。而我們通常所說人體腸道內的「好菌」是屬於「壁厚菌門」,「壞菌」 則屬於「擬桿菌門」。
依據上述臺灣大學這個分析數據,人體的腸道中,百分之九十以上可以歸於兩組,即壁厚菌門、及擬桿菌門。上述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志的肥、瘦志願者當中,肥胖志願者體內的壁厚菌門多了20%以上,而擬桿菌門少了將近90%;又肥胖志願者接受一年的低脂肪或低糖食物,體重平均下降25%,同時腸道內壁厚菌門的比例下降,擬桿菌門的比例上升。
華盛頓大學這些研究結果,似乎指出一個人的肥、瘦,也可能與腸道微生物的組成有關。研究人員又萃取出肥胖小鼠和苗條小鼠腸道內的微生物,並將這些微生物分別注射到先天無菌小鼠 (即生長於無菌室的小鼠) 的腸道中。兩個禮拜後,注射過肥胖小鼠微生物的小鼠,與注射過苗條小鼠微生物的小鼠相比,脂肪量上增加了兩倍。
而後華盛頓大學這組研究人員 (加上其他人員),又分析 154 位肥、瘦的女性同卵雙胞胎及異卵雙胞胎、及她們母親的糞便細菌組成,其結果也同樣發表於 2009 年1 月自然 (Nature) 科學雜誌。結果指出一個家庭成員會有類似的腸道微生物群系 (Microbiome),雖然每個人的腸道微生物群落都有變化,但在基因層上,都有可識別的、核心微生物群系 (Core microbiome) 的存在。所以「肥胖症」是和腸道中細菌界「門」(Phylum-level) 的群系變化有直接關係。
但這現象不是說「好菌」或益生菌會造成「肥胖症」,而是個人的攝食 (Diet) 習慣、種類,會造成腸道菌種的轉移。「好菌」可以極有效的吸收食物的熱量,多餘的熱量就儲存成脂肪,以備後需;而「壞菌」對於食物營養、熱量的吸收能力,較沒績效。自古以來,人類經常「靠天」、或狩獵採集的生活,豐收期或飢荒年,常是無法預測,除了適應外,別無選擇,如此人類才能生存下來。今日我們把這種適應方式稱為「節約基因」(Thrifty gene) 理論。這個理論就是讓身體在食物豐足的時期,以非常有效的方式儲存脂肪。也就是說人體可以將多餘的熱量轉換成三酸甘油酯 (Triglyceride) 儲存在脂肪組織內,以便在食物不足時可以使用。因此擁有節約基因的生物個體,可以在饑荒缺乏食物的情況下,存活下來。
美國科學人雜誌 (Scientific American Magazine) 在 2008年 6 月及7 月報導目前擔任英國倫敦帝國學院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生物分子醫學系系主任的尼柯森 (Jeremy Nicholson),也是全球「代謝組」(Metabolome,人類代謝化學產物的集合) 研究的一流專家,指出過去幾年發現肥胖與兩種優勢腸內菌種 (即壁厚菌門及擬桿菌門) 的數量有關,而且不正常的腸內細菌會造成非酒精性脂肪肝、腸炎以及某些癌症。
II. 益菌生 (Prebiotics)
益
生菌利用膳食纖維及寡糖來繁殖,而蛋白質和脂肪,則是壞菌喜愛的食物。當蛋白質和脂肪被小腸消化吸收後,會有極小部份未被消化吸收而殘留下來,於是便成為
壞菌的糧餉。就因蛋白質和脂肪是人體必須的營養素,所以不能不攝取食用,但必須適可而止,不要過量。因為過量的蛋白質和脂肪會造成壞菌的增生,同時使腸內
環境惡化,不利於益生菌的生存。因此日常飲食中,如果能經常攝取富含膳食纎維及果寡糖的食物 (即益菌生),比如全穀類、豆類、海藻類、蕈類、地下根(莖)類、新鮮蔬菜及時令水果等食物,而衹適量攝取蛋白質和脂肪,同時每週兩、三次食用優酪乳或富含益生菌的食物,以增補益生菌,則對身體的保養有更好的效果。
把益生菌和益菌生合在一齊的膳食補充品就叫「合益素」(Symbiotics)。合益素是一種「機能性食品」(Functional foods)。所謂「機能性食品」是指除了營養價值以外,凡是能對食用者的心理健康、生理健康、以及整體功能有所助益的食品。目前的合益素是把比菲德氏菌和果寡糖、乳酸菌和菊糖 (Inulin)、或比菲德氏菌加上乳酸菌及果寡糖或菊糖混合成膳食補充品。 比如英國Daflorn Ltd. 的 “Laktera Optima” 是以乳酸菌加上葡萄糖及胺基酸 (Amino acids) 的膠囊劑。
上面提過,胎兒出生前,腸道並沒有菌群。但在出生過程,母親的腸道群菌種類就會大部份傳給嬰兒;加上母乳的餵養,嬰兒可在一歲前,完成腸道菌群的培養。為了讓沒能吸食母奶嬰兒腸道菌群的培養成長,瑞士雀巢公司 (Nestle) 曾試驗「合益素」型的嬰兒奶粉,即在奶粉中加入比菲德氏菌 (B. longum BL999) 及半乳寡醣 (Galacto-oligosaccharides--GOS) 和果寡糖,而以 14 天至112天大的 138 個嬰兒作比較觀查。
雀巢公司試驗觀查結果發表於 ”Nutrition” 雜誌 (Volume 23, Issue 1, Pages 1-8, January 2007)。結果指出食用這種奶粉的嬰兒較少有便祕的現象,且較少有呼吸道感染的情况;體重的增加比沒食用這種奶粉者稍為高點。而以其排出大便本身的特徵來看,這種奶粉對嬰兒是安全、可用的食品。2007 年五月雀巢公司終於在 USFDA 的准許下,在美國出售加有B .lactis (商標名 Bifidus BL) 的 NESTLÉ® Good Start Natural Cultures™ Formula。雀巢公司這種奶粉在歐洲及亞洲約 30 個國家出售已有 15 年歷史了。
結論
許久以前,人
們即使不太了解益生菌的作用,但就會利用它來保存食品、增加食品風味、甚或用來增進健康、治療腸胃病。目前由於科學及臨床的研究,對腸生態有更多的認識,
而了解這些微生物不僅對身體消化機能有所幫助,且對個人的健康有極大的影響。為了供給這些益生菌有良好的生長環境,我們需要多多攝取益菌生的食物。因此益
生菌和益菌生的食品值得更進一步的推廣及研究,以確切了解它們對身體腸胃及新陳代謝機能的影響,及可能的副作用等。尤其著重於天然食品或食療的前提下,對
於益生菌和益菌生食品的認知和應用,該是維持身體健康極重要的一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