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 (Common Camellia) 黃慶三 (11/24/2013)
https://cshuang2.blogspot.com/2013/11/blog-post_26.html
粉紅色茶花
粉紅色茶花
西貢金茶花
(攝於2011年)
茶花 黃慶三 (11/24/2013)
觀賞用粉紅色茶花
西貢金茶花
(攝於2011年) 台灣茶山 (飲用茶)
茶花、山茶花 (Common camellia,學名 Camellia japonica),山茶科 (Tea Family,Theaceae),山茶屬 (Camellia),為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這屬約有100至 250品種,其數目沒定論。屬名 ”Camellia”
的由來,是瑞典植物學家林奈
(Linnaeus),為了記念耶穌會傳教士、植物學家、也是17 世紀極重要藥學家的Georg
Josef Kamel (Kamel的拉丁文名為Camellius),而把他原本取名為 “Thea” 的茶屬,改稱為 ”Camellia”。1
山茶花原生於日本,隋朝時引進中國,後由中國傳至歐洲。2 別名為曼陀羅樹、海石榴、耐冬花、山椿等。茶花是一種報春花,所以日本人稱它為「椿」,意喻茶花是一種帶來春天的樹木;也有人說這字是借用「香椿樹」(Chinese toon,學名Toona
sinensis) 的椿字而來的 (請見拙作《香椿》,http://cshuang2.blogspot.com/2013/11/blog-post.html)。至於秋天已見花蕾,花期12至4月、原產於琉球的茶花,茶梅 (Sasanqua
camellia,學名C. sasanqua) 日語 ”sasanqua”,據說是由漢語「滿檀茶花」的發音衍生出來的,以其可以增添茶香而命名;3 或說茶梅花似山茶花,花期如同梅之早,且有梅香之故。
茶花是阿拉巴馬州的州花,也是加州首府薩克拉曼多 (Sacramento) 的市花。觀賞用的茶花會開大而美麗、玫瑰般的花朵,直徑從兩吋半到五吋。顏色從白色、象牙白,至粉紅、豔紅等等。花型依美國茶花協會 (American Camellia Society) 4 則分為六級 (Class):單瓣 (Single)、半重瓣 (Semi-Double)、秋牡丹 (Anemone)、牡丹 (Peony)、玫瑰形重瓣 (Rose
Form Double)、和重瓣 (Formal Double) 等。
觀賞用茶花有數千的栽培種,主要由四個品種
(Species) 培植而來:「茶花」、「山茶花」(C.
japonica);「茶梅」(C.
sasanqua);「滇山茶」(C.
reticulate);及「怒江山茶」(C.
saluenensis)。比如怒江山茶極容易和山茶花混種,而產生一批稱為 C. x williamsii 的混種栽培種 (最初由英國的
John Williams 於1923年混種培植,故稱 C. x williamsii)。這批栽培種極其重要,因為最美麗的茶花常是屬於這一群。5 另一普遍的混種為山茶花和茶梅的混種,名為「寒椿」或「冬茶梅」( C. x hiemalis)。有些茶花更會隨時「變種」(“Sport”,即 Mutate),而產生新的花色。生產飲用茶葉的茶 (C.
sinensis) 及搾苦茶油的茶 (也叫油茶,C. oleifera),則非觀賞用,而另有其經濟價值。
茶花通常不耐寒, 1978 年後一個特別寒冷的冬天,華府國家植物園 (National
Arboretum in Washington, D.C.) 裡的茶花園,除了耐寒的苦茶 (油茶) 外,全都凍死。所以當時在美國農業部 (USDA) 服務的阿克曼博士 (Dr. William Ackerman),就用苦茶和茶梅、及冬茶梅交配出耐寒的品種。5
歐洲原不產茶花,公元 1677 年,有位醫生帶回英國,英人為之瘋狂,譽為世紀奇花,成為社交界仕女閨媛的最愛。6 由法國文豪小仲馬 (Alexandre Dumas fils) 的原著「茶花女」(La Dame aux Camelias) 所改編的、浮爾第 (Verdi) 歌劇「茶花女 」(La Traviata) 裡的薇奧麗特
(Violetta),是大家熟悉的人物。事實上,原來的故事是根據小仲馬自己的真實經歷,加以戲劇化所寫成。茶花女也真有其人,她十四歲來到巴黎做交際花,而成為許多重要人物的情人;廿三歲因結核病去世,她的墳墓就在巴黎的一個公墓裡。她生前偏愛茶花,每逢外出,隨身必帶茶花。其顏色時紅、時白,傳說是暗示客人,紅色表示這天不能接待客人;白色則意味歡迎來訪。
實際上她和小仲馬的相愛不到一年就分手了,小仲馬不久後就和一位貴族小姐結婚。茶花女去世前,又有了新情人,據說即是名噪一時、浪漫、韻事不斷的作曲家、鋼琴家李斯特 (Franz von Liszt)。她特有的氣質、與眾不同超脫的冷豔、而又讓人覺得溫順的天性,還有待人親切慷慨的品質,難怪李斯特曾這麼的寫道:「和她在一起,令人處在詩歌和音樂的氣芬中。」看來她最後的戀情,可能也是最激情的一次。7
有人說白茶花代表「永恆的優雅」,紅茶花則代表「深藏的美麗」,但兩者的香氣同樣細緻動人,因它們的香味較淡,一定要細心才能嗅出來。茶花的香味來自雄蕊、及雌蕊底部的子房。茶花的顏色,過去從白色、粉紅、至深紅,還有夾雜白色、紅色的各種花色均有,卻未見過黃色者。
依據 University of Maine 2008 年文獻,8 黃色茶花於 1948 年第一次在中國廣西省發現;但根據簡錦玲的記述,4 它在 1960年才被發現。由於University of Maine文獻主要作者的服務機構,中國「廣西林業科學研究院」(Guangxi Institute of Forestry, Nanning, Guangxi, China) 所報導,1948年想是較正確的年份。這只有約二吋直徑的黃茶花,稱為「金花茶」6 (Yellow Camellia,學名原稱 C.
chrysantha ,但現在則稱為 C.
nitidissima)9。以後的 30年,只發現兩個新品種;但1979 至 2001年間,卻發現了 40 個新品種。8 這些黃色茶花,只原生於中國南部及越南北部狹小的地區而已。但這些新發現許多品種的命名,一直未定,例如 2003 年前後在越南發現的一種黃茶花,當時只暫訂為 C. tamdaoensis。金花茶不易種植,需要有濃蔭,又因根部易腐爛,因此不普遍。除了觀賞用,它主要用來培植不同花色的混種或栽培種。
有種原生於香港的「紅皮糙果茶」10 (Crapnell’s camellia,學名 C. crapnelliana),又叫「克氏茶」,樹幹佈滿鐵鏽似的粉末,輕輕一碰隨即掉落,露出青綠的樹皮,而根皮則是橙紅色。它為常綠喬木,白色的花朵有碗口大小,會結堅硬紅褐色塑果,皮厚達兩公分,為特殊的一種茶花。
茶花喜愛潮濕、溫暖、鬆軟、富有機質、pH 5.0 至 6.5的土壤4 (鹼性土壤不適合它的生長)、有點遮蔭、或瀘過的光照環境。但華府這裡出售的茶花栽培種,通常相當耐寒,有些品種可忍受華氏零度的低溫。茶花需要較高溫度、及長日來生長花蕾;但需低溫、及短日花蕾才會開放。茶花花蕾不開甚或落蕾的原因,大概有三種:(1). 溫度:溫度過低,或花蕾成長的期間氣溫太高,都可能造成花蕾不開或落蕾。花蕾期適宜溫度為華氏 50 至 60 度。(2). 澆水:太濕或太乾,尤其乾濕的變化太大,也會造成落蕾。通常三至五天澆水一次。(3). 蟲害:茶花蕾期的主要蟲害為蚜蟲 (Camellia
bud mite),可在花蕾長出後,即噴灑去除蚜蟲的農藥。11
有種可以促成茶花早開的植物賀爾蒙「激倍靈酸」GA-3 (Gibberellic Acid-3),其方法 (稱為 ”Gibbing”) 4
是把花蕾基部的葉芽摘掉,而在葉芽處滴上一滴激倍靈酸GA-3。 GA 的發現,是起因於日本植物病理學家,在 1890 年代研究一種稻禾黴菌病 “Bakanae”
(Foolish Seedling),使禾苗極度抽高、蒼黃、及根部萎縮,造成禾苗死亡、或不結穀粒,而嚴重影響台灣及日本的稻米種植和生產。12 研究的結果,發現這種稻禾黴菌病,是由一種黴菌 (Gibberella
fujikuroi) 所產生、會控制植物生長的賀爾蒙,「激倍靈酸」所引致。因這發現,而找到這種疾病的預防方法:即把做種用的穀粒,先以殺黴菌的農藥處理後,才播種。
其實高等植物本身,就會製造這些能控制本身成長的賀爾蒙。這類賀爾蒙,前後共分離出 126 種,而GA-3 是農業上使用最多的一種,可由Gibberella fujikuroi 這種黴菌培殖生產。只要使用得當、得時,GA-3可以促進植物提早開花、新芽成長、及增加著果率等等。農業上,適當時機噴灑GA-3,可使花朵開得更多、更大,或增加蕃茄、櫻桃產量,及增加無子葡萄著果率;也用來控制橘子、檸檬、藍莓 (Blueberry)、朝鮮薊 (Artichoke) 的結果等。13,14,15 所以讀者有時覺得自己種的花不如市面上賣的好;或是今年開的花不如去年剛買來時開的多,也許激倍靈酸 GA-3的使用與否 (即花卉培植者常使用它,使花卉開得多、或大;但個人則沒使用它),是原因之一吧。
茶花可用種子、插枝法、根部分株法、或空中壓條法繁殖。插枝法通常於七月檢取春天的新枝,三至五吋長,只留頂端的新芽及二至三片葉子,沾上生根賀爾蒙 (例(No date)mellia) 如 Rootone) 後,插入由一半蛭石 (Vermiculite) 或泥煤苔 (Peat moss),及一半砂子混成,四至六吋深的土裡,而後放在蔭涼處,保持潮濕,二至三個月後就會長根。4
做為飲用茶的茶樹有兩個變種:即普通茶 (Tea camellia 或 Chinese tea,學名 C.
sinensis var. sinensis),及普洱茶 (Assam tea,學名 C. sinensis var.
assamica)。錫蘭茶 (Ceylon tea) 則是用普洱茶葉所製成。普通茶原產於中國,葉子較小,約一吋半至六吋長,灌木,可高達十呎;而普洱茶原產於印度東北角的阿三省 (Assam Province,所以叫 Assam tea。「印度阿三」原指阿三省來的印度人,但常用來泛指印度人),葉子較大,可大至八吋至十吋長以上,單幹,樹形較高大,可長至二十呎至六十五呎高;但茶園裡的茶樹,都把它剪成腰部的高度,以便採摘茶葉。
飲料用茶的起源有兩個傳說。16 一是神農氏於某夏天,坐在一棵樹下等他的僕人燒開水,好在晚餐時喝。當時有些樹葉就掉到煮開的沸水裡,而使它變成褐黃色。神農氏喝了之後覺得味道不錯,同時更有精神,於是「喝茶」就這麼開始了。另一傳說是印度的釋迦牟尼,在做七年不睡覺的冥想時,當他覺得昏昏欲睡時,就採摘茶樹的葉子來驅除倦意,所以佛祖是第一位喝茶者。茶葉可製成紅茶、綠茶、烏龍茶,而普洱茶是屬於紅茶。茶葉製造的過程,紅茶是全發酵、綠茶不發酵、而烏龍茶祇發酵一半。茶葉在十七世紀上半葉,從東方傳至歐洲東部及蘇俄,而於下半葉時,始傳至荷蘭、法國、德國、英國、及美國。
茶的種子,包括當飲料用茶的茶樹、觀賞用的山茶花、特別是苦茶 (即油茶,C.
oleifera),可以搾油 (茶花油),有很好的保濕能力。它可以防止水份流失,故常用在護髮或護膚產品上。茶花油也有高度的抗氧化特性,經純化處理後,適合煮食之用。筆者曾在介紹苦楝 (China-Berry, 學名Melia
azedarach) 時提過 (請見華盛頓新聞報二OO五年八月廿五日,P. C2),茶的果實搾油後的苦茶仔粕 (Tea seed
cake) 所做成的「茶麩」(台語發音為 “Te-Kho”),也是我們熟悉的一種肥皂代用品。至今台灣中部仍沿用「茶麩」來稱呼肥皂,而北部及南部則稱為「雪文」(台語),它是法語肥皂 “Savon” 的音譯。
苦茶仔粕含有 11 至 15% 的茶皂素 (Tea saponin),是一種極佳的天然環保清潔劑、殺菌劑、殺虫劑,更是養蝦池極佳的清潔劑,也用來驅除、消滅水稻田裡的福壽螺。用苦茶仔粕來做養蝦池清潔劑的作用,除了清潔養蝦池外,它也可去除不要的魚類,且可助益蝦子的脫殼而加速成長。目前台灣有些人也開始了解苦茶仔粕的益處,而使老式的肥皂「茶麩」(但目前大都磨成粉狀) 在一些家庭裡又受到熱烈的歡迎。特別是有「富貴手」(Hand eczema,Housewife eczema) 的主婦、小姐們,更加喜用此無刺激性的「茶麩」。據說「茶麩」可避免或減輕,因使用化學清潔劑、或普通肥皂所引起的這種刺激性、接觸性皮膚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