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垂釣
(Deep Sea Fishing) 黃慶三 (10/22/2023)
【註:這篇該不屬於《拈花惹草》部落格的文章,為了傳送方便,還是列入了。】
在教會一對兄姐夫婦的邀請下,從馬利蘭開六、七個鐘頭,來到北卡羅來納州的 Avon 這小鎮渡假,特別是「深海垂釣」之行 (Deep Sea
Fishing),爲平生僅有的一次經驗 (Once in the
life-time)。
次日 4:30am一大早就起床,因為 5:30am 就要開車出發,到 北卡羅來納州外灘群島 (Outer Banks) 的哈特拉斯島 (Hatteras Island),趕在 6:00am 時,撘乘這對朋友夫婦租用,約 55-英呎長的海釣魚船。每艘海釣魚船可搭六位海釣乘客,所以他們租了兩艘。據說每艘租金一天是 $2,000美金,而我們乘客每位得準備 $100美金的小費,付給在釣船上幫忙的幫手 (Mate, Helper)。
當我們抵達哈特拉斯島港灣時,仍是繁星點點,亮晶晶的金星 (Venus) 伴著明亮的上弦月,即所謂的「金星伴月」(或金星合月),似乎向著我們眨眼,笑著說:早! 我們11人分成5人及6人兩批,上兩條船坐定,大約 6:30am後, 海釣魚船以約 22海哩 (Knot--即約 25.3 mph) 的速度往東開。一個多鐘頭後,抵達離岸約26英哩、水深 300至350 英呎的墨西哥灣暖流 (Gulf
Stream) 區域。天也大亮了。
{金星伴月,是指金星 (即「太白金星」) 和月亮正好運行到同一經度上,大約是每30天左右,兩者之間的距離最近。因為金星是距離地球最近、最亮的一顆行星,因此金星伴月時,頗俱觀賞之效,或文人疏情之浪漫天象,但也產生一些傳聞軼事。古人認爲,太白屬金,金主兵革,金星合月的發生,多代表兵災,或人亡,也許正指目前以色列及哈瑪斯之間的戰争 (Israel-Hamas war)、許多人員傷亡吧? 但也有人說這是「嫦娥」與「維納斯」的會面:一個是東方傳說中的絕色仙女,一個是古羅馬神話中愛與美之神。這金星伴月該是温柔、美麗的聚會!?}
因爲風浪頗大,海釣魚船並非一「路」直線航行,船速也快,所以一直上下、左右顛簸,即使坐著,兩手必需緊緊抓住任何固定的地方才行 (兩手就像是得了雷諾氏症--Raynaud syndrome,即 “white-knuckle” hands),有幾次甚至把我們整個身軀,拋上好幾吋高 (即使兩手緊抓著固定在甲板上的金屬座椅把手),然後才「澎」的一聲,又掉回椅面。雖然不會疼痛,但這種不預期的顛簸,我們這些垂釣客,不期然的同時驚叫起來!
當船抵達預定地點時,船是減了速,但還是不停的、不規則的繞著圈圈 (想是用魚群偵測器,繞著魚群走吧)。這時船上的幫手就把六枝釣桿,用約8吋長左右的沙丁魚做餌,放了長長的魚線,拋進海裡,所謂的「放長線、吊大魚」就是這個意思吧。因爲船是不停的繞著圈圈,顛簸得更厲害了。
沒等很久,就有魚兒上鉤了。最有經驗的隊友,就開始把釣魚卷線器(Fishing reel)的旋轉曲柄用力收線。他有經驗,又年青,似乎不費什麽力氣,就把一條約兩呎長的馬加魚 (King maceral) 釣上來了。“King maceral” 爲大耳馬鮫、馬加 (學名Scomberomorus cavalla) ,分布於西大西洋區,從加拿大至巴西聖保羅海域,身體完全地覆蓋著鱗片。棲息在沿岸海域,會進行迴游,屬肉食性,可做為食用魚、遊釣魚。*
台灣人有句話說:「馬加假土魠」,這個「假」字指不肖魚商或餐館,以馬加魚冒充較好、較貴的土魠魚,賣給顧客的意思。土魠魚、𩵚魠魚,即康氏馬加鰆(學名Scomberomorus commerson)又稱康氏馬鮫,屬於近海暖水性中上層魚類。台灣馬加鰆,台語為白腹仔,台中與台南為捕𩵚魠魚基地之一,而冬天時,澎湖地區海域所產土魠魚亦富盛名。鰆魚肉美刺少,含高蛋白質、低脂肪、礦物質、鈣、磷、鐵等,是台灣地區喜食的魚類,尤其「土托魚羹」更是有名的小吃。* 過去在成大工學院、及成大研究所時,有時就到「沙加里巴」(過去的台南夜市) 吃個「土托魚羹」,打牙祭。
又沒過多久,另一支釣桿也有了反應。正好自己就站在旁邊,趕快把左手抓住魚桿釣魚卷線器上的部份,右手急忙以旋轉曲柄用力收線。因魚兒的拉力頗大,幾分鐘後,右手就覺得疲憊酸軟,幾乎停了下來。可是心裡知道停不得,否則魚兒就會逃之夭夭了。吸了口氣,然後又用力繼續用力收線,總算看到一條不小的魚,嘴上啣著魚鈎,浮上水面。興奮之下,右手似乎增添了力道,把那不小的魚了拉到船邊,那位幫手拿了頂端有個尖銳鈎鈎的長桿,把魚撈了上來。它約有4英呎長,那位幫手說,那是條約40磅的沙氏刺鮁 (Wahoo)! 哇,好高興,平生第一次釣到這麽大的魚!!
{沙氏刺鮁(Atlantic
wahoo,學名Acanthocybium
solandri),又名棘鰆、土托舅等,為鯖科 (Tuna Family,Scombridae),刺鮁屬 (Genus Acanthocybium) 下的唯一個種 (Species)。分布於全球三大洋的熱帶及亞熱帶海域。魚嘴大、強壯,呈三角形,具扁長形而細鋸齒狀齒。據幫手說,它的利齒有似剃刀般銳利,千萬別去碰觸它。吻大約與頭部一樣長,身體覆蓋著小鱗片,背部是彩虹般藍綠色,銀色側邊有24-30個深藍色藍色的縱帶。體長最大可達約8 英呎 (250公分),為大洋性魚類,在表層水域成小群活動,屬肉食性。可做為食用魚及遊釣魚。}*
船就這麽繞著圈圈繼續行駛,有一小陣子 (大概三、五分鐘吧?) ,自己開始有點暈頭轉向的感覺 (還好沒嘔吐)。有一、兩位隊友也開始暈船、嘔吐,說,連早上喝的咖啡都吐了出來;第三位則一直躺在船倉長長的座椅上,甚至睡著了。只有那最年青、最有經驗的隊友沒問題。可見這 ”Once in the
life-time” 的深海釣魚之遊,值得記述、回憶。
再沒多久,有位男仕釣了一條約 50磅的沙氏刺鮁。過後兩位女仕想拉上上鈎的魚,不是脫鈎了,就是魚線被咬斷了。不過最後總算釣上兩條鬼頭刀 (Mahi mahi),正好滿了 “One per person” 的限額 (Quota),圓滿結束。
{鯕鰍、鬼頭刀(Mahi mahi,學名Coryphaena hippurus),英語稱為「海豚魚」(Dolphinfish)。本魚體延長側扁,以前部為最高處,雄魚頭頂部隆起形成一頭飾;側線在胸鰭上方彎曲呈三角形,體有閃光呈鮮綠色,腹部淡黃色散布亮青色斑點,有些個體非常豔麗。雌魚全體呈藍青色。但魚死亡後黃色部份很快變為淺褐色。常棲息在海洋表層,從表層至水深10公尺。喜群集於蔭影流木、浮藻區。為食用魚,肉質白,味道淡,適合做成生魚片、醃漬、魚丸、或魚鬆等等,另外也是著名的遊釣魚種。}*
既然「圓滿結束」深海垂釣,魚船就以快速回港了。回到港灣後,幫手就把我們的戰果排在岸邊水泥地上合照,或個人拿起自己所釣的留影做紀念。每人都笑呵呵,深覺不虛此行,是爲人生中一大難得的經驗,也和另一比我們早點回來魚船隊友,指指點點,交換心得。過後這位幫手就把這些魚穫拿到近旁,論斤收費殺魚的地方,由兩位職業殺魚手,或刮或切,很快的切成魚排
(Fish steaks) 或削成去骨魚片(Filet),然後把這些魚均分成五份,由我們五位垂釣客各得一份。
魚處理好後,就戴了滿滿的魚穫回「家」了。因沿著長長的半島,快到家時,看到不少的風筝冲浪 (Kiteboarding、kitesurfing)
客。回來後,在四樓的陽台也拍了一些風筝冲浪照片。當晚的晚餐,就享受今天垂釣的生魚片,大快朵頤, 而過了這個難忘的一天。
【*註:Per Wikip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