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花二、三事 (Orchid
Trivia) 黃慶三 (09/20/2005, rev. 12/25/2019)
「台灣阿嬤」花朵構造圖
小黃花石斛卵形結節
(1839 Sarah Drake)
裸男蘭 (Wikipedia)
嘉德麗雅蘭 (Cattleya)
台灣金線蓮幼株 (福星花園)
台灣金線蓮之葉及花序 (福星花園)
【筆者註:版友、讀者多的是養蘭專家,所以不敢在養蘭方面班門弄斧,只是談談一些有關的歷史、小故事、和小常識,和大家分享。】
蘭花 (Orchid),蘭花科 (Orchid Family,Orchidaceae),有 700 屬 (Genera) ,約15,000 種 (Species),有的則說有 25,000 種,所以以種類的數目來講,蘭花可說是世界上最大或第二大科 的植物。做香料的香草或梵尼蘭 (Vanilla,學名 Vanilla planifolia Andrews) 是蘭花科的一種,也是惟一會生產食用品 (香料) 的一種蘭花。除了南極外,每一個國家都有野生的蘭花。澳洲甚至有三種長在地下的品種,只有在開花的時候,一小部份植株 (花莖) 才會長出地面。
和柏拉圖 (Plato) 及亞理斯多德 (Aristotle) 同時代的希臘哲學家,狄奧彿拉斯塔 (Theophrastus,可能生於公元前 371 至 287 年) 是第一個把蘭花稱作 “orchis”,也就是 “Orchid” 這字的由來。希臘文 “orchis” 的原意為睪丸,因為有許多種蘭花的葉柄,有腫脹凸起的卵形結節 (Tuber 或Pseudobulb)。
古希臘神話裡,歐企斯 (Orchids) 是由半人半羊的神人 (Demigod) 薩提爾 (Satyr) 和森林女神 (Nymph) 所生的兒子。薩提爾這種神人擁有人類的身体,同時亦有部份山羊的特徵,例如山羊的尾巴、耳朵、和頗雄偉的陽性器官,是一群追隨酒神戴歐尼修斯 (Dionysus) 的隨從,而以懶惰、貪婪、淫蕩、狂歡飲酒而聞名。歐企斯生得異常英俊、貌美,又是半神半人,因此他「征服」了無以數計的美麗女娘,使他自以為可以隨心所欲,無所忌憚。有一天,他侵犯了酒神戴歐尼修斯的一位女祭師,而逃不過命運三女神摩伊賴 (Moriae,
The Fates) 所註定的報復,整個軀體被一群野獸撕成碎片。
在他被撕成碎片的軀體中,長出一株奇特美麗的植物,蘭花。這花朵有歐企斯無比的美麗,其形狀也影射出他所思、所慾;而葉柄下端腫脹凸起的卵形結節,似也述說引致他最後命運結局的肇因。另個傳說則是酒神戴歐尼修斯把他被撕成碎片的軀體,分送至全世界各地,因此野生蘭花到處都有;歐企斯的一個器官則掉入海中,(激起的水波) 變成阿芙蘿黛蒂 (Aphrodite,相對於羅馬神話的維納思 Venus),為希臘神話中,專司愛情、美麗、與性愛的女神。
蘭花有三個萼瓣 (Sepal),由花萼所形成。這三個萼瓣 (片) 頗為多彩多姿,成為蘭花花朵 (瓣) 的一部份;三片大小幾乎相同,但頂上的一片稱為頂瓣 (Dorsal
sepal),左右兩下側的兩片則稱為側瓣或腹瓣 (Lateral 或 Ventral)。蘭花有三個真正的花瓣 (Petal),中間的一瓣,不管是大小、形狀、或色彩都和其他兩瓣 (即翼瓣) 不同,而特別稱為唇瓣 (Lip 或Labellum)。蘭花的雄蕊 (Stamen) 和雌蕊 (Pistil) 合併成一個單一的構造,稱做蕊柱 (Column)。
自古蘭花就頗受喜愛,而為愛、豪華、及美麗的象徵。希臘人把它代表年富力強及多產,有趣的是世界其他地方有些原住民,也和希臘人有類似的看法,可能是由於許多種蘭花的葉柄,有腫脹凸起卵形結節的緣故吧。從古希臘到十八世紀,蘭花是歐洲重要的藥草,且認為它的根有催情的作用,還能隨夫婦的希望,用來幫助生男或育女。做夢時如果夢見蘭花,就表示很期待和喜愛的對象,有個溫存、微妙的羅曼蒂克關係。過去以色列人食用蘭花葉柄的結節,來治療陽萎;土耳其人用其地下莖作催情劑;意大利人食用裸男蘭 (Naked-man
orchid,學名O. italica) 的花,以期達到壯大的目的。
十八世紀初期,歐洲只見到極少數、由遠洋帶回來的蘭花,而為植物學家、或富有人家的一種好奇、蒐集、觀察品。直到 1818 年,一位英國人 William Cattley 種的 Cattleya 蘭花開花後,使人們對蘭花的喜愛,完全改觀;蘭花的「命運」,也因而有極大的改變。這件事的奇巧之處,是因William
Cattley 有一次注意到他所托運來 (並非蘭花) 植物的包裝材料裡,有種不同、不曾見過的植物。他好奇的把這「包裝」材料種在盆裡。十一月時,有棵植物開了花。它新穎、奇特的美麗,後來以他名字命名為 Cattleya 的蘭花,震撼了整個歐洲 。於是蘭花的狂熱,促使熱帶森林裡,數以百萬計的蘭花植株被採集、挖走。1827 年,一位英國植物學家這麼記載著:「森林裡蘭花的蒐集者,不以蒐集到三、五百株為滿足,而必須把整個區域的蘭花,全部挖得乾乾淨淨,一株不剩。這已不是蒐集,而是無理性的盜劫。」
蘭花蒐集者常把帶不走或不願帶走的蘭花摧毀掉,或破壞蘭花生殖地,為的是不願其他人也找到同樣的品種,甚或發現新品種。而蒐集到的植株,曾有一次因運送的船隻沈沒,連帶 21,000 株的蘭花也陪葬;或因長途、長時間的運送,且不知如何照顧,常使成船的蘭花全部枯死、病死。縱使一部份存活,也因不知道如何種植、照顧,或不適應歐洲的氣候、環境,而使世界上許多地方的蘭花,成為「瀕危種」,甚或完全消失。類似的命運,也曾發生在台灣蘭嶼的白蝴蝶蘭。
蜚聲國際的「台灣阿嬤」(Phalaenopsis
amabilis var. fromosana) 蘭花 (「阿嬤」是 amabilis 前半段的音譯),是在 1897 年,由日人首次在蘭嶼採到的白色蝴蝶蘭。1947 年,在一項國際性花卉展覽中,這白色蝴蝶蘭一枝獨秀,勝過群芳,榮獲冠軍。而台灣省行政院於當年,把原名為「紅頭嶼」的蘭花原產地改稱為「蘭嶼」。1952和 1953 連續兩年,在美國加州所舉辨的國際花卉展覽中,來自台灣、被形容為「在一塊大蛇木板上,飛舞著三百多隻白色蝴蝶」的白蝴蝶蘭,又獲得了冠軍。1956 年,法國楠特城的第三屆國際花卉展 (Floralies Internationales
de Nantes),再得了金質獎。從此「台灣阿嬤」馳名國際,而蘭嶼特有的蘭花,也因而遭到窮搜淨採的惡運。1953年,台東縣政府雖曾下令禁採,但短短二、三年後,蘭嶼島上已不復見野生蝴蝶蘭,可說「蘭嶼」之名早已名不符其實。
十九世紀中葉,蘭花極為名貴,有些熱帶蘭花,每株曾賣到幾千美元,所以只有富有人家才有能力購買。但因培養技術的研究、發展,使得目前蘭花的價錢普遍化,每個人都有能力購買、種植。蘭花的種子極細小,像塵土。每個種果 (Seed Pod)
或蒴果、莢果 (Capsule),所含的種子,依種類的不同,有數百顆至超過三百萬顆者。植物通常可用種子繁殖,可是從前在各種試過的混合土壤 (及肥料) 灑下的蘭花種子,都無法萌芽。所以當時人們以為蘭花的種子根本不會發芽。後來有人注意到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如果種子掉在已經長有蘭花的花盆裡,那麼這粒種子就會發芽、成長。大家一直不了解它的原因,直到 1875 年有位名為法蘭克斯 (A.B. Franks) 的德國植物學家的觀察、研究,才找到答案。
原來蘭花的種子本身並沒儲存養分,以供給發芽之用。所以必需依靠一種菌根 (Mycorrhiza,指維管植物的根與真菌組成的共生關係體) 黴菌的「共生作用」(Symbiosis) 才行。蘭科菌根屬於內生菌根 (Endomycorrhizas),內生菌根的菌絲會穿透植物細胞的細胞壁,並陷入其細胞膜。這種黴菌進入蘭花種子後,就供給種子發芽所須的養分。當種子發芽、生根之後,這黴菌就「住」在蘭花的根裡。有趣的是蘭花會製造一種殺黴劑
(Fungicide),以限制黴菌「入侵」的深度。豆科植物及固氮的根瘤菌,以及住在非洲一種相思樹枝裡的螞蟻,會驅除植物的害虫以保護「屋主」的兩種例子,是植物裡最常見的共生作用。
另一個突破是在 1865 年,一位英國的蘭花培殖者多明尼 (John Dominy),在外科醫師哈利斯 (John Harris) 的協助下, 以 Calanthe masuca 及 Calanthe furcata 交配出第一顆混種蘭花。而後於 1922 年,美國的納得遜博士 (Dr. L. Knudson) 發展出一種以糖水做出的培養基 (Agar),而使蘭花種子能在實驗室裡發芽、成長。混種的技術加上培養基的發明,使得上百成千的蘭花混種,得以培育出來。
1963 年,一位法國教授默雷爾 (G. Morel),切取一小段植物生長點 (Growing tip) ,置於迴轉而裝有培養基試管裡發芽、成長。當這一小段生長點增長發芽後,把它取出,切成兩段、四段而持續培養、增長。如此成千的相同蘭花苗,就能培殖出來。這個方法稱為
「分裂組織培養法」或「生長點組織培養法」(Meristem
culture),培養出來的蘭花則稱為分裂組織營養繁殖群 (Mericlones)。因它需以刀子將相連的芽体一個一個切開來種植,所以也有人將其稱為「切片苗」。
依據攝取養分、水分、及光照的環境,蘭花可分成三個綱目 (Class):
(1). 腐物寄生群
(Saprophytic plants),因它沒葉綠素
(Chlorophyll),不能自製養分,所以得靠菌根黴菌,由腐敗植物中攝取養分。腐生蘭平常隱身於土壤中,只有在花季時花莖才會穿出地表。例如台灣有山林無葉蘭 (紫紋無葉蘭,Aphyllorchis
montana var. montana)、及圓瓣無葉蘭 (Aphyllorchis montana var. rotundatipetada)。前者植物體高約 30 至60公分,總狀花序頂生,花10 至20朵,黃白色,夾雜紫斑;1 後者植物體高約 25 至40公分,總狀花序頂生,通常花10 至20朵,唇瓣幾乎與花瓣同行,不裂,疏生,花亦黃白色,夾雜紫斑,2013 年才發現。2 美國 印帝安納州 (Indiana)有四種。3 這類的蘭花不多,同時花也不太引人,因此並不普遍。
(2). 生長在土裡或沼澤地的一群地生蘭 (Terrestrial orchids,Ground orchids),有些像球莖植物,即冬天時,株葉完全消失,春天再從地下的根部發芽、生長,例如拖鞋蘭 (Slipper orchids,Paphiodeliums 屬)。當然這群也有常青者。台灣有台灣金線蓮 (Anoectochilus
formosanus Hayata)及恆春金線蓮兩種。4 金線蓮葉脈黃白色,脈脈相連,故名金線蓮 (連)。金線蓮穗狀花序頂生,花3至5朵,萼片紅褐色,上萼兜帽狀;唇瓣白色,Y形,先端2裂,兩側具鬚狀物,造形相當可愛。金線蓮分佈於台灣海拔 500 1600公尺之森林或竹林中。 台灣又有拖鞋蘭及白及等地生蘭。另有半地生蘭,即生存在倒地、枯腐的樹幹上,例如台灣的滿綠隱柱蘭 (Cryptostylis arachnites),因柱頭藏於唇瓣基部,故稱隱柱蘭。5
(3). 最多、最普遍的是附生群 (Epiphytic
group) 蘭花,通常長在樹上或岩石上。它們不是寄生植物,只是依附在岩石或樹枝上。這種附生蘭花有極特殊的氣生根 (Aerial
roots),用來支撐、攀緣、及從空氣中攝取養分及水分。這些氣根包有一層銀灰色、死掉的木質表皮 (Velamen) ,用以吸收水分、養分。根部端點有至一吋半長的、翡翠綠色部份,它含有比葉子更多的葉綠素,而能夠以光合作用製造養分。當蘭花在休息 (Resting) 狀態時,這根部端點就用木質表皮來保護強光、或高溫的傷害。有些蘭花的氣根可達三呎長。所以根部的健康情況,也表示蘭花生長的好壞。因此它的根部必須小心照顧。為了儲存水分及養分,依品種的不同,附生群蘭花會用卵形的結節、棒形
(Club-shape)、或長而有節 (Cane) 的莖,及肥厚的葉子來達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