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6日 星期五

伊藤牡丹--牡丹、芍藥的混種 (Itoh Peony)



牡丹--牡丹、芍藥混種 (Itoh Peony)                           黃慶三 (05/30/2014)


https://cshuang2.blogspot.com/2014/06/v-behaviorurldefaultvmlo.html


                                                                                                           寒舍  Itoh Peony ‘Bartzella’ 花


                                                      寒舍 Itoh Peony ‘Cora Louise’ 植

                                          
                                                                                                          寒舍 Itoh Peony ‘Cora Louise’ 


                                          
                                                                Itoh Peony的根莖
                                                                         
                                                                                                                                 日本黃色牡丹

白色芍藥



牡丹、芍藥 (Peony) 為芍藥科 (Peony FamilyPaeoniaceae),芍藥屬 (Paeonia) ,是芍藥科惟一的屬。它們原產於亞洲、南歐洲、及北美洲的西部。芍藥屬分成草本 (Herbaceous species) 植物,中文稱為「芍藥」,及木本 (Woody shrubs or Trees) 植物,中文稱為「牡丹」,兩種。牡丹和芍藥雖是同屬,卻屬於不同組 (Section),即前者為牡丹組 (Section Moutan),後者為芍藥組 (Section Paeon)[註:科 (Family) 為屬 (Genus)、屬下為組 (Section)、組下為種 (Species) ]

芍藥與牡丹的花頗相似,常會產生混淆,特別是英文一字 “Peony”,除非這字前加個說明,例如 “Herbaceous peony” (芍藥) “Tree peony” (牡丹),就不能確定是指芍藥或牡丹。惟芍藥葉子呈尖橢圓形,牡丹葉子呈掌狀;又芍藥可長至 0.5 1.5 公尺高,牡丹可長至 1.5 3 公尺高,為可辨識的不同之點。筆者的部落格 《牡丹、芍藥》一文 (http://cshuang2.blogspot.com/2013/10/blog-post_102.html http://blog.xuite.net/cshuang2/twblog/snapshot-view/140173439) 有較詳細的敘述。

同屬不同種的植物要混種時,即「種間混種」(Interspecific hybridization),通常並非十分困難,惟牡丹和芍藥雖是同屬,卻屬於不同組,過去幾百年來,這兩種植物人工混種的努力,都徒勞無功。紐約州一位美國最有成就的芍藥屬混種專家,Professor A.P. Saunders (1869-1953),在一試再試、不知多少回合也沒成功後,曾述說這混種的企圖是個「不可能的夢想」(“The impossible dream”)1 通常相信牡丹和芍藥混種會產生不育的三倍體 (Sterile tripolids—兩組的染色體由牡丹來,一組由芍藥來),所以這種「組間混種」(Intersectional hybridization) 成功的可能性頗低,甚或不可能。

但日本的一位園藝家,伊藤東一博士 (Dr. Tochi Itoh),據說在失敗過約 20,000 次後 (?),於1948 年,終於成功的以低矮的日本黃色牡丹混種 P. x lemoinei Alice Harden’為父本和白色芍藥 P. lactiflora ‘Kakoden’為母木,「創造」出第一個組間混種來。1,2,3 這第一個組間混種所生種子萌生的36 種苗,在 16 年後,有6棵綻放了亮麗、黃色、直徑大於 7 (20公分) 的複瓣花朵!可惜伊滕博士已於1956年去世,沒能見著他所努力的成果。可安慰的是,(以後) 這混種就以他的姓氏命名:「牡丹」(Itoh Peony)

 1960年代後期,美國紐約州長島的 Louis Sminow「發現」這混種後,在伊藤遺孀同意下,進口4 種至美國,分別命名為Yellow CrownYellow DreamYellow Emperor、及 Yellow Heaven申請專利,開始商業種植出售,當時於園藝界引起不少「騷動」。它們 1974 年正式登記,樋口幽玄 (Yugen Higuchi) 繼續在日本後續伊藤先生的工作,而美國牡丹協會 (American Peony Association) 也宣佈這新品種為「伊藤混種」(Itoh Hybrids),即所謂 ”Intersectional (Itoh Peony) Hybrid”1,2,3

 因為組間混種頗為困難,而伊藤混種的花不衹大而美觀,頗具觀賞價值,且擁有木本及草本雙親的優點 (請見下述),其價格當然偏高。例如 1990年代栽培出的新品種、黃色的 ”Bartzella” ,具有比最初伊藤混種更亮麗的花色,其分株曾有售至美金 1,000元的記錄3 (附註:Bartzella曾於2006年得到 Gold Medal Award2007 年被選為 Flower of the Year) 4 但因組織培養 (Tissue culture) 的應用,目前伊藤混種有多種顏色及栽培種,價錢也降至大眾化的程度。

伊藤混種株高約三呎至四呎,葉子類似牡丹,莖卻似芍藥,但比芍藥更硬挺,當繁花滿株時 (成熟植株可能同時綻放 50 ),也不一定需要支撐;花型類似牡丹,但有芍藥般較多種的花色 (芍藥原生種沒黃色者);它比牡丹更耐寒,而和芍藥相垺 (USDA Zone 4-9)。許多混種 (麻省Donald Smith 的經驗約82%)5 常會開出13個側蕾 (Sidebuds)。這些側蕾在主蕾凋謝後才綻開,且常和主蕾一般大小,又可能有更繁多的花瓣。就因側蕾的存在,整個花期會比雙親更長。有些混種的花色,會在14日之間產生變化,因此這些特別的混種,會同時開出不同花色或花型的花朵。這些花都可做優良的切花用。所以伊藤混種同時擁有雙親或更多的長處。

冬天時,混種在地面上的莖、葉會枯萎,春天才又萌芽生長,和芍藥一般。這些莖葉可於秋梢尚未完全枯萎前,於地面上一至兩吋處剪斷。但注意別把新芽 (Eyes) 弄斷或剪除。剪除尚未完全枯萎的莖葉,不祇增進園地的瞻觀,且可避免或減低明年生病的可能性。
雖說葉子近似牡丹,伊藤混種的習性及照顧方法,則較接近芍藥,但是種植時,要比芍藥稍深些。種植前,先挖約兩呎深、兩呎直徑,土中混以堆肥等有機質,種植深度約二至三吋深 (芍藥塊莖頂面則約一、兩吋深)。它喜全陽、潮濕、但排水良好的壤土。土壤的pH 值約在 6.5 7.0 之間,通常可施用低氮肥料,例如 5-10-10 10-10-10 的肥料。種植3 5年後,如果生長良好,即可分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