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瓜 、菜瓜 (Luffa) 黃慶三
(12/24/2014)
澎湖絲瓜
雄花
雌花
絲瓜、菜瓜 (Luffa、Sponge
Gourd,圓筒形絲瓜學名 Luffa cylindrical,稜角絲瓜、澎湖絲瓜學名L. acutangula),原產於印度,但也有認為原產於阿拉伯、埃及,因 L.
cylindrical 同義字L. aegyptica,意為埃及絲瓜 (Egyptian Luffa)。葫蘆科 (Cucumber Family,Cucurbitaceae),絲瓜屬 (Genus Luffa)。台灣先民因其適合入菜,滋味鮮美,故又稱「菜瓜」。台灣盛產期為每年五月至九月,產地集中於中南部,包括台中、嘉義、高雄、屏東附近。
絲瓜幼嫩時,肉質柔軟,風味甘美,供做蔬菜;但老熟後,纖維發達,不堪食用,曬乾去皮後,剩下網狀纖維,稱為「絲瓜絡」,為一種木質部纖維 (Xylem fiber),可做為「菜瓜布」(台語),為非常優良的洗滌用品。由於這種纖維發達的特性,中文稱為「絲瓜」。
台灣較常聽見的諺語:「人若衰,種匏仔生菜瓜」,「衰」,歹運也。種匏仔不可能生出菜瓜 (絲瓜),乃比喻人的運氣不佳,明明看準了,做下去還是不如所願,有「人算不如天算」的意思。另一句諺語:「西瓜藤搭置菜瓜棚裡」,菜瓜皮薄易腐爛,農家均以搭棚架栽培,而西瓜果實重,皮韌厚,所以都種植於地上。把西瓜種於菜瓜棚上,顯然不懂種植方法,這是用來諷喻愚昧之人,做事不得其法。還有「菜瓜攻狗去一節」,「攻」,打也。這句是說用菜瓜來打狗,徒然折斷了一截菜瓜。菜瓜肉質軟脆,狗兒兇悍,拿菜瓜來打狗,必然無用,而且又白白地損失了一截菜瓜,這是常識,很少人會這麼做,也是用來取笑愚昧之人。
台灣生產的絲瓜主要分為二大類:
第一種為長筒形的台灣絲瓜 (圓筒絲瓜),栽培歷史悠久,產量高,肉質柔軟,但煮後容易變黑。雌花的形成深受日照和溫度的影響,抗病毒力較弱,而且地方品種相當多。由於農民喜歡自行留種,尤其絲瓜很容易雜交混種 (假如自已要留種,則必需注意到
1,500 呎之內,沒有種植其他品種才行),常造成品種混亂和退化,易罹病毒等。
第二種為澎湖絲瓜,從澎湖引進台灣,有十稜。「十稜」的台語音為「雜唸」,有時揶揄他人囉唆,即稱為「澎湖菜瓜」。澎湖絲瓜產量較少,瓜身瘦長,且為了削去稜角,果肉剩的更少。但肉質細嫩青翠,較圓筒絲瓜為佳,煮了之後不會變黑;而且雌花的形成較不受日照及溫度的影響,抗病毒力也較強。台灣、印度、及奈及利亞的基因庫,存有澎湖絲瓜的種質資源 (Germplasm collections)。1
台灣農業試驗所為了改進絲瓜的品質,以圓筒絲瓜和澎湖絲瓜進行種間雜交,再以回交育種方法,將澎湖絲瓜之青翠、不黑品質,及抗病毒性轉移至圓筒絲瓜中,育成高品質之圓筒絲瓜 (例如2002 年的台農一號)。2 它的節成性強
(即有連續數節開雌花和結果),抗病毒病,產量穩定,且雌花的形成對日照較不敏感。
絲瓜喜愛陽光 ,pH 值 6.0 至 6.8,潮濕、但排水良好、富含有機質壤土或砂質壤土為佳。日照長及較高氣溫,會生長較多雌花。絲瓜成長最適宜溫度為攝氏 25 至 27 度 (華氏 77 至 80 度)。絲瓜種子發芽極慢,在最後霜期的六個禮拜前,可於室內播種。播種前,可把種子浸於溫水中 24 小時。因表面不易吸水,可用砂紙輕輕把種子表面刮痕,以利吸水。絲瓜不喜被移植,所用育苗缽該採用泥煤 (Peat) 材料做成 (即可連育苗缽一起定植,而不擾到根部)。發芽後,可留在室內四至六個禮拜,溫室保持華氏 65 至 70 度。定植時,外面氣溫需在華氏 60 度以上,而泥土溫度則為
65 度以上 (華府地區必須在母親節以後才定植)。
絲瓜苗在六吋高以前,因致力於根部的發展,成長速度頗慢;當它超過六吋以後,成長速度則加快許多。絲瓜的結果主要靠子蔓 (即第一次側蔓)
及孫蔓 (即側蔓的側蔓),但小苗成長的最先四個子蔓必需摘除,如此會有較高產量。主蔓不摘心,側蔓結1至2個瓜後,留3至4葉摘心。絲瓜必需搭棚,因碰著地面的絲瓜易腐爛。適合絲瓜生長的平均氣溫為華氏 64 至 76 度;而白天最高溫度為華氏 85 至 95 度。
圓筒絲瓜白天開黃色花;澎湖絲瓜則在傍晚、晚上開淡黃色或近白色花。兩者的雌花都衹開一天,花開當天就必須授粉,否則不會結果。絲瓜的雄花蕾、雄花、蔓心、嫩葉、及種子均可食用。例如雄花可沾點薄的粉漿,用沸油快炸一下,香脆可口;清炒也極具風味。它的蔓心、嫩葉也可清炒;絲瓜子烤過後,就像瓜子。絲瓜子有白色和黑色兩種,黑色者可驅蛔蟲。絲瓜子也可壓搾食用油。老熟的絲瓜有苦味,因為絲瓜產生了瀉藥 (Purgative) 的成分。這是有些葫蘆科植物 (例如匏仔或扁蒲)
的現象。
絲瓜除了食用及菜瓜布做為洗滌用外,尚可於老熟植株的頭部收取瓜藤中之汁液,稱為「絲瓜露」或「絲瓜水」,可以清潔皮膚,使皮膚細緻,也可作為頭髮保養液,是往昔婦女美容聖品。而絲瓜水具清涼降火的功效,常可做為中暑患者之急救藥水。絲瓜成熟的果實、果絡、葉、藤、根、及種子均可入藥。根據 WebMD網頁 (2014 年) 資訊,民間處方可用來預防感冒,減輕鼻竇炎,有人也用來處理關節炎、肌肉痛、調理不正常月經週期、增加母乳等等。但這類處方仍無臨床實驗證明。3
上菜市場挑選絲瓜,需選顏色鮮豔、外觀端正、果實堅硬 (若果實軟、沒彈性,表示絲瓜較老)、無蟲叮咬、留有花萼 (新鮮的絲瓜尾端有大朵花萼,存放時間越長,絲瓜越老,花萼就會枯萎、脫落) ,而且絲瓜越重越好。絲瓜不宜久藏,摘下後可先切去蒂頭,再用報紙包著冷藏 (華氏 50 度最好)。切去蒂頭可延緩老化,包報紙可避免水分流失,但最好在 2 至 3 天內煮食。絲瓜烹煮時間太長,顏色容易變黑,可在絲瓜切塊後、烹飪前,先用滾水汆燙三秒鐘後沖冷水,如此較能保持絲瓜青翠的顏色。
有種像高爾夫球大小的「迷你絲瓜」(Mini Luffa,Ball Luffa,Hedgehog Gourd,學名 L. operaulata),同為絲瓜屬;果實圓形或長橢圓形,約 5至8公分長,帶刺 (Spikes),絲瓜絡纖維很細緻。它的種名 operaulata源自operculum,意為小蓋子 (Little lid)。當果實、種子完全成熟時,絲瓜底部果皮會裂開一小洞,讓種子散落於地上。依據The
American Species of Luffa,4 熱帶美洲原生絲瓜有三種,即L. astorii、L. operculata、及L. quinquefida,但
USDA認為 L. quinquefida 為L. operculata的同義字。5由Flora of the Galápagos Islands的圖案及描述,6 L. astorii 的果實長橢圓形,約 5至8公分長,表皮也帶刺,有似迷你絲瓜。
觀賞用的蛇瓜、蛇絲瓜 (Snake Gourd,學名Trichosanthes anguina),形狀細長、捲曲如蛇,有似青竹絲 (蛇) 倒掛棚架上,果皮乳白淡綠、或有青色縱紋,嫩瓜也可供食用,成熟時桔紅色,果肉乾枯中空,不能食用。花白色,子為黑褐色,比絲瓜子略大;同為葫蘆科,但屬於蛇瓜屬 (Genus Trichosanthes),而非絲瓜屬。
歡迎閱覽指正!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