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7日 星期四

神秘果 (Miracle Fruit)

神秘果 (Miracle Fruit)                黃慶三 (10/30/05)a



神祕果


神祕果 (Fairchild Garden, FL)



多年前筆者住在德國時,組裡手下一位同事曾說,他在土耳其吃過「很甜」的檸檬。他言之鑿鑿,且說檸檬是他自已從朋友果園的檸檬樹上摘下來,切開就吃的。當時自己半信半疑,此後從沒聽說過有「很甜」的檸檬品種。直到不久前回台,在一個觀光農場中,場主先讓每位參觀的人吃一粒可愛的小紅果,而後又端出一盤切好的檸檬片,要大家嚐嚐看。這檸檬竟然是甜的!

這時忽然想起多年前,德國那位同事所說的「甜檸檬」;也想起舍弟曾在數年前模糊的提過,有種能把酸變甜的小紅果。接著場主也說明,大家先吃下的小紅果,就是「神秘果」(Miracle FruitMiracle Berry,學名Synsepalum dulcificum) ,能把酸變甜。場主於是開始推銷的神秘果苗。而剛剛吃的神秘果,每粒要新台弊 20 元,也就是我們的「門票」-- 許多年前,每粒得付新台弊 100 元呢。


個把禮拜回美後,開始查看資料,果然有篇 1992 年肯蘭 (Donna Cannon) 的文章:《古老的甜檸檬把戲;即任何一天都可以是四月愚人節》(“The Old Sweet Lime Trick, or April Fool’s Day Can Be Any Day”),述說曾果園的主人,如何讓他的客人們,先不經意的吃了園裡生產的神秘果,而後又請客人嚐試剛從樹上摘下來的「甜」檸檬。於是每位客人競相查詢那棵「甜」檸檬的品種,那兒買來的,如何照顧等等。主人也不說明其中的奧妙,只是自己樂在其中。想來那位德國同事,也許是這麼的吃過「甜」檸檬。

目前超市可見到 「甜檸檬」(Sweet lemon),它們是酸度較低的檸檬混種或栽培種,例如Citrus medica var. dulcisCitrus x lime (Palestinian sweet lime)Citrus limetta  (或稱C. lemon ‘Limetta’)而非「很甜」的檸檬C. limetta 這品種原產於東南或南亞洲,但地中海地區也常見種植。它的酸味較低,原產地主要用來鮮搾檸檬汁,而於路邊攤販出售。因富含維他命 C (50mg/100g),民間用它治療感冒。這品種常作觀賞用,或作嫁接的帖木。請見拙作《檸檬 (Lemon)》,http://cshuang2.blogspot.com/2015/01/lemon.html

神祕果為山欖科 (Sapotaceae)神祕果屬 (Genus Synsepalum)原產於西非 (West Africa)。在原產地可長至 18 呎高,但在其他地方,尤其種在花盆裡,通常只長至約五呎高而已。屬名Synsepalum 意為長在一起的花萼;種名dulcificum 則意為甜蜜或愉快。它會開白色小花,結約一公分直徑、二公分長的紅色果實,其中有單一的種子。神祕果有兩種,一種為會改變味覺的S. dulcificum ( Miracle Fruit);另一種則是不會改變味覺的大神祕果 (Giant Miracle Fruit,學名 S. subcordatum)

沒人知道誰是第一個發現神祕果奇妙的人。這樹原產於西非,那兒的原住民原先所吃的幾樣食物,都不可口。如湯和粥是酸的;玉米餅也是酸酸的;用椰果釀造的酒和啤酒更是奇酸無比。想像當他們發現先吃了神祕果後,便能享受甜蜜的餐,而不再為酸味而苦的歡欣!這件事最先於 1725 年由法國探險家 Des Marchais作出報導,不過當時並沒人特別研究或描述這種果樹。直到十九世紀才、訂出它的學名。

這紅色果實的奇特之處,是它含有神祕果素 (Miraculin),一種變味蛋白酶 (Glycoprotein)。雖然這變味蛋白酶不能真正改變食物的味道,但它卻可改變人的味覺。它可暫時和嘴裡的味蕾 (Taste Buds) 結合約一至兩個小時,而改變味蕾的反應,使酸的食物,吃起來是甜的。所以人們才它「神祕果」。雖然人們知道這種特作用己超過兩個世紀,但是它的神祕果素直到 1968 才由一位日本科學家Prof. Kenzo Kurihara分離出來。但它確實的變味機制 (Mechanism) 仍未完全了解。神祕果的主要成份加熱破壞了,所以無法做成罐頭果醬或蛋糕。目前研究的項目之一,是如何利用它作成人工甘味劑 (Artificial sweetener)

人類的舌頭可嚐出化學成分:酸 (Acids),甜 (Sweets) (Salts),植物 (Alkaloids,即),及「旨味」(Umami日語,即Amino acid glutamate 的特,也就是俗語所說的「好吃 e味」,酸、甜、、及第五)。這第五「旨味」是東京帝大教授Kikunae Ikeda 1908 發現但它的味道感受體 (Taste receptor) 直到 2000年才由一組 University of Miami 的科學家鑑定出來 (“Umami taste receptor identified,” Nature NeuroscienceFebruary 2000)

食用神祕果時,神祕果素就分佈於舌頭的表面,而它的分子就黏附在甜味的味蕾上 (Fungiform papillae)。當酸性的食物進口後,神祕果素的分子就刺激甜味味蕾,而使腦部錯以為所吃的食物是甜的。神祕果通常不會改變其他食物的味道,但常使蔬菜變得較可口,啤酒也變甜。如果一次吃一個以上的神祕果,並不會增加它的效用。神祕果素的這種變味作用,直到唾液把它水解後才消失。神祕果素只對有機酸,如檸檬酸 (Citric acid),才真正有效。所以神祕果不能把電池裡的硫酸「變」成可口的飲料。

神祕果原產於熱帶,所以無法承受寒冷的氣候。但它可種於盆內,天冷時移入室內。它可用種子或扦插法繁殖。種子必需愈快種愈好,兩個禮拜後可能就失去萌芽的能力。種子可用濕紙巾著,放在塑膠袋裡。當溫度為華氏82 度至86 度時,需要 27 天才會發芽。用種子繁殖的神祕果,需四至五年才會開花結果。喜歡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 (pH 4.5 5.8),及高濕度的環境。施肥時,可用水溶性,20-20-20 的酸性肥料 ( Miracid)


除了神祕果外,也有兩種植物會改變味覺。一為大家熟悉的朝鮮薊 (Artichoke,學名 Cynara scolymus L.),它含有的洋薊酸、薊多酚 (Cynarin) 可以改變味覺。所以剛吃完朝鮮薊時,每樣東西,甚至白水,吃或喝起來會有據說洋薊酸可保護肝臟及治療肝病。二為印度藤 (Indian vine,學名 Gymnea sylvestre),它的作用和神祕果或朝鮮薊相反,即會抑制甜味。因此有人說印度藤可控制血糖;但這說法,似乎沒什麼可靠的根據。

柿子 (Persimmon)

      柿子(Persimmon)


柿子 (Persimmon)                           黄慶三 (10/03/2007)

寒舍後院的甜柿
日本澀柿 (Public Domain)

寒舍後院的美洲柿


柿子 (Persimmon, 學名Diospyros spp.),為柿科 (Ebony family,Ebenaceae)、柿屬 (Genus Diospyros) 之落葉性果樹,全世界柿屬植物約有190種,但果實可以食用的主要有四種,即東方柿 (Kaki persimmon,學名 Diospyros kaki L.)、美洲柿 (American persimmon、Common persimmon,學名 D. virginana L.)、豆柿 (Date-plum,學名D. lotus L.)、及油柿、山紅柿 (Morris persimmon,學名D. morrisiana)。

當作經濟果樹栽種最多的是東方柿,但美國也廣泛種植、且常食用原生於北美的美洲柿。美洲柿果實約2.0 至 2.5 公分直徑,除了鮮食,也用來做餅乾、蛋糕、布丁、沙拉等等。而華府郊區小路邊、林緣常有許多野生美洲柿,秋季時通常果實壘壘,為鳥類喜好的食物。英文 “Persimmon” 這字是從一個美國東部印第安語演變而來;它的原意是 “A dry fruit”,因為過去他們食用乾了的美洲柿子。美洲柿也常用為東方柿嫁接的砧木。

豆柿原產於亞洲西南部及歐洲東南部,和美洲柿極類似。豆柿只有櫻桃大小,味可口,甜中帶澀。在古希臘時,它被稱做『神仙的果實』(“The fruit of the Gods”),而柿子的屬名就是由 Dios pyros (Dios為宙斯,pyros為穀類,意為 “The wheat of Zeus”,『宙斯的糧食』) 演變而來的。豆柿常做東方柿 (日本甜柿) 嫁接的砧木,因它不會產生不親和現象。

油柿原生於台灣北部、中部 1,500公尺以下低海拔山稜,樹皮、葉、果供藥用,治炎症、水火燙傷、痢疾等。成熟的油柿約 1.5 至2.2 公分直徑,金黃色,可食用,但在油柿還青的時候,把油柿搗糊榨出的柿子汁,可做成柿子油 (水),主要作為紙傘的黏著劑,為美濃紙傘重要的原料。柿子油也可油漆家俱。

民間有種說法:『一旦柿子紅了,醫師們的臉就綠了』,這和美國這兒所說的 “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 有異曲同工之妙。其說法不外乎是讚譽柿子富含營養,是對身體十分有益的水果。柿子味甘性寒,有清熱去煩、生津止渴、潤肺化痰、健脾胃、治痢止血等功效。柿子含豐富的維他命C,為橘子的34倍;也富含維他命 A,可保護皮膚及眼睛;又由於它含有高溶解性的單寧酸 (Tannin,也叫鞣酸),為抗氧化 (Anti-oxidant) 成分,可幫助減低心臟病的發生。只是柿子屬性寒,屬陰寒虛體型者、和產婦不宜食用太多。

台灣又有句俗語:『紅柿那出頭,羅漢腳就目屎流』(台語)。這是過去揶揄或可憐收入微薄、衣不蔽體、屋不遮漏、生活清苦的窮『羅漢腳』(單身漢),在柿子成熟變紅、秋風競起,尤其是寒雨綿綿的時日,又濕又冷,且找不到零工可做,沒有收入,免不了常因凍、餓而『目屎直流』的窘境。

柿子的品種很多,依其果實在樹上成熟時能否自然『脫澀』(請見下面說明),可分為完全澀柿、不完全澀柿、不完全甜柿、完全甜柿等四大群。而『澀柿』(Astringent) 與『甜柿』(Non-astringent) 之分,在於果實成熟時,所含溶解性的單寧酸量而定。過去台灣本地品種的柿樹,皆屬澀柿。這種澀柿通常質脆,台語俗稱『水柿』或『浸柿』;經石灰水脫澀後的果肉質脆,故又稱『脆柿』。但台灣『紅柿』則為質軟的澀柿。1970年代,有一赴日本無醫村行醫的醫生,返國時順便攜回『富有甜柿』(Fuyu Persimmon,學名D. kaki ‘Fuyu’) 的枝條,輾轉流傳到台中縣和平鄉摩天嶺試植成功後,才掀起了甜柿 的熱潮。
上述的『完全甜柿』,又叫『完全甘柿』 (Pollination constant and non-astringent--PCNA),果實在樹上成熟時,可溶性單寧酸的含量已降至0.5%以下,因此不需經過脫澀即可食用,爽脆香甜,『富有甜柿』為其代表 (佔 90%),『次郎』(D. kaki ‘Jiro’) 次之,台灣產地集中在台中縣的東勢鎮及和平鄉。 而『完全澀柿』是柿子果實成熟時在樹上不能自行脫澀,在採下後須經人工脫澀處理才可食用。如硬 (脆) 食用的牛心柿,台灣主要產地為嘉義縣及苗栗縣;四周柿 (一種軟柿)、石柿 (專做柿餅,主要產地在苗栗及新竹) 等也是完全澀柿。橡實 (Acorn) 形的日本澀柿 (Japanese Hachiya persimmon,學名D. kaki ‘Hachiya’) 也屬完全澀柿。至於 “Gosho” 甜柿則為富有甜柿和日本澀柿的混種,果實大,且比富有甜柿還甜。
柿子的單寧成分在溶解形態時,會使人感覺到澀味;當呈凝固形態時,就不會有澀味出現。而『人工脫澀』處理過程,正是要使單寧成分由溶解形態轉成凝固形態。處理的方式是將柿子置於石灰水中 (水和石灰為 101),常溫下,約57天可脫澀;或是以10﹪的酒精噴灑柿果後密閉,經45天後即可脫澀;若以45 50 ℃溫水浸泡,大約 15 小時即可脫澀,但脫澀後之柿果風味較淡且不耐貯存。
至於『紅柿』則需將特殊的脫澀劑,比如電石 (碳酸鈣) 或苛性鈉,滴在果蒂,在常溫下,約34天便可軟化而脫澀。又乙烯 (C2H4) 會引起果實的成熟,柿子本身祇會釋放較低的乙烯,但對乙烯的敏感度則高,所以家裡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把它們和幾粒蘋果 (蘋果會釋放極高成份的乙烯) 裝在封閉的紙袋、塑膠袋子裡,沒幾天柿子就會成熟、變軟而可食用了。
單寧也是葡萄酒中所含的二種酚化合物 (Polyphenols) 之一,尤其紅葡萄酒含量較多,有益於心臟、血管疾病的預防。葡萄酒中的單寧一般是由葡萄籽、皮、及梗浸泡發酵而來,或是萃取橡木桶的單寧而來。(註:紅葡萄酒是連葡萄皮、籽、梗一起發酵而成;白葡萄酒則是由瀘過的葡萄汁發酵而來,和葡萄本身的『顏色』無關)。單寧的多少可以決定酒的品味,單寧豐富的紅酒醇厚,可以存放經年,並且逐漸醞釀出香醇細緻的陳年風味。
柿子的公花、母花分生。通常公花比母花較早出現。公花較小,且常一堆堆出現在枝上。母花的花萼 (Calyx) 較 大,且不須受粉即可結果。沒授粉的果實內無種子,但易落果,為『自然疏果』現象。在美國通常不做人工授粉;但在日本,多為人工授粉。授粉的果實較大、且不 易落果。如把兩棵柿子種在一起,則可增加授粉機會。比如寒舍後院的甜柿,自從種在旁邊的野柿子開始開花後,每年所結的果實就較多、較大。如需人工疏果時, 每 30 張葉子留一粒果實。

柿子除了鮮食,也做成柿乾 (或叫柿餅)。 選購柿乾要選金黃色的成品,如呈咖啡色,就表示處理得不夠細心專業,而皮薄無澀味的才是上等柿乾。柿乾上泛出來的白粉並不是黴,而是柿子內部葡萄糖所凝結 成的晶體,叫做『柿霜』。柿霜含有藥效,拿來燉雞可以治氣喘、咳嗽。而『白柿』即指『柿霜餅』。柿子還可以釀成柿酒、柿醋,加工成柿脯、柿粉、柿霜、柿 茶、凍柿子等等。

因柿子含有較多的 單寧及果膠,在空腹下吃進大量柿子時,可能會在胃酸的作用下形成大小不等的『柿石』硬塊。如果這些硬塊不能通過『幽門』到達小腸,就會滯留在胃中形成胃柿 石,而引起胃痛、惡心、嘔吐等。又單寧易與鐵質結合,所以缺鐵性貧血患者,應少吃柿子為妙。以往的民間食物禁忌是吃柿子不能配酒,但實際上柿子是可以解酒 的,因為柿子裡的單寧和酒中的乙醇混合,可轉換成不會醉人的乙醛 (Ethanal)。乙醛食入毒性相當低,大量食入才會引起嚴重毒性。在高濃度下,會抑制中樞神經而導致昏迷暈眩、不醒人事,或因呼吸麻痺而死亡。

“Sharon Fruit” 為商標名,為中等大小、產於以色列Sharon Valley 的脆柿,它是東方柿的一種 (D. kaki ‘Triumph’),常以化學方法脫澀。又有種果肉呈黑褐色的黑柿 (Black persimmon、Black sapote, 學名D. digyna),原產於墨西哥及中美洲。果實樣子類似蕃茄,5 至 10 公分直徑,成熟時,綠色果皮變成黑褐色,果肉及風味則略似巧克力布丁。
柿子喜歡排水中等至良好的土壤,砂土則不適宜。pH 從 6.0 至 6.5。每年可施肥三次,每株每年使用約 7.5 至 10 磅的 10-10-10 肥料,於春天、夏天、秋天時,分別以 50%,25%,25% 的比例施用。長成的樹可耐乾旱、但新栽幼苗則必需保持潮濕。目前台灣柿子種植的面積約2,300公頃,農戶數約3,000戶,年產量約25,000公噸。

莧菜 (Edible Amaranth)

莧菜 (Edible Amaranth)


                          紅莧
                               紅莧
    老鎗殼 (Love-Lies-Bleeding)
             (攝於秘魯)

      三色莧、雁來紅 (Joseph’s Coat)
                   (Wikipedia)






莧菜 (Edible Amaranth)                         黄慶三 (08/05/07)


莧菜、荇菜、莕菜、幸菜 (Amaranthamarant,學名 Amaranthus spp.) 是很常見的蔬菜,為莧科 (Amaranthaceae)、莧屬 (Genus Amaranthus),原產於熱帶美洲及印度。依據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1莧屬約有 70 (Species);而依據Iowa State University2它有50種。又依據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1作為蔬菜栽培的主要品種有四種:A. cruentusA. blitumA. dubius A. tricolor。而一些品種,如 A. caudentisA. cruentis A. hypochondriacus,在墨西哥、尼泊爾和印度等地,用於生產穀物和零食。1 它有各種顏色的葉子,例如 A. tricolor深綠色、紅色、猩紅色、栗色、紫色、黃色和奶油色;A. blitum葉子呈綠色或或多或少呈紫色;A. dubius可以是綠色或淡紫色。

 

雖然有許多品種被認為是「野草」(Weeds),例如莧菜的另一個英文名字為「豬草」(Pigweed),即我們所說的「藜」菜,但莧菜大都是蠻有價值的蔬菜、及穀類 (Cereal,指「穀粒莧」“Grain amaranth”)、及觀賞用植物。即使在荒地、路旁常可見到的台灣原生種野莧菜、豬莧、鳥莧 (PigweedSlender amaranthGreen amaranth,學名 A. viridis)3,4 其嫩莖、嫩葉、及穗皆可食用,是良好的救荒植物之一;且全株都可做藥用,清熱解毒,治痔瘡腫痛、經痛、痢疾、蛇蟲螫傷等。4 台灣另個原生種刺莧、野刺莧 (Prickly amaranthThorny amaranthThorny pigweed,學名A. spinosus) 更能耐貪瘠的土地,也可食用及入藥,藥效類似。5

 

莧菜的英文 “Amaranth” 或屬名 Amaranthus 是源自希臘文 amarantos(不凋落的)和anthos(花)的合成詞意為「永不凋謝」(的花)6,7 西元前約 600 年的希臘寓言作家伊索 (Aesop) 所著的《伊索寓言》(Aesop’s Fables),就以玫瑰和莧菜來比較短暫 (Fleeting--指玫瑰) 及永存 (Everlasting--指莧菜) 的美麗。以後一些詩人,就常用莧菜來描述或比喩「不朽」 (Immortality)。古希臘人認為莧菜有特別的治療效果,同時也是不朽的像徵,因此常用來裝飾神像和墓園。中藥也用它來治感染、發疹、利尿、及偏頭痛等。

 

美國的荷比印第安人 (Hopi Indians) 用莧菜的紅花 (Hopi Red Dye Amaranth) 來做深紅的染料。目前北美洲 “Red No. 2” 紅色合成色素的顏色,即和天然的莧菜紅色素「甜菜紅」(Betalins,也是紅甜菜根的色素,常做為工業用的天然色素,故名) 極為類似。雞冠花 (Celosia sp.--請見拙作:《雞冠花 (Cockscomb)》,黃慶三 (02/02/2022) https://cshuang2.blogspot.com/2022/02/cockscomb.html) 也是屬於莧科,但為青葙屬 (Genus Celosia)它的野雞冠或青葙 (Plumed cockscomb,學名C. argentea) 的葉子和種子也可食用。

 

作葉菜食用的莧菜,紅莧、三色莧、雁來紅 (Joseph's coat,學名A. tricolor) 是我們最熟悉的品種,它原產於印度。不祇亞洲人食用它,加勒比海人、及東非洲人也用做菜蔬。由於它營養豐富、病蟲害少、容易種植生長、適口性佳,美國將其列為 23 種重要新興蔬菜之一。7 由於莧菜之鐵質含量為菠菜的一倍,尤其紅莧菜含鐵量更多,7有些醫生就建議貧血病人多食莧菜。它也含高量蛋白質,佔乾重的17.4 38.3%,其成分品質與雞蛋類似,並含有其他穀類所欠缺的離氨酸 (Lysine)、及色氨酸。

 

離氨酸為許多常見蛋白質水解後釋出的一種氨基酸。離氨酸屬於必需氨基酸可以保持體內氮的平衡。啤酒酵母、豆類、乳製品、魚及肉都有包含離氨酸。我們人體無法自行製造必需的氨基酸,須自飲食或者營養補充品中獲取。離氨酸能協助身體吸收及保留鈣質色氨酸 (Tryptophan) 也是人體必需的氨基酸之一;色氨酸會轉換成與調節睡眠有關的神經傳遞物質-血清素 (Serotonin) 使飯後產生飽足感及誘發睡眠。色氨酸含量比例高的食物包括小米、芡實、喬麥仁、葵瓜子、南瓜子、腰果、開心果、火雞肉。

 

100 莧菜鮮重中,維他命 A 高達 9200 國際單位 (International UnitIU),維他命 C 也高達 99 毫克。7 它也含極多鈣質、B2B6 等。所以在眾多蔬菜中,它的營養成份可謂名列前茅。夏季如果因為勞累過度、食慾不振、或體力不繼時,可以多吃莧菜,以便解熱退燥、補充營養、恢復體力。8

 

雖然莧菜的營養價值極高,但它含有相當濃度的草酸 (Oxalic acid)。因品種而不同,草酸含量占莧菜乾重之 0.2 11.4%7 草酸會抑制鈣和鋅 (Zinc) 的吸收,同時因含有草酸,有腎臟病、痛風 (Gout)、風濕性關節炎 (Rheumatoid arthritis)、或某種長期陰門疼痛 (Vulvodynia) 患者,必需避免或少吃莧菜。蓋草酸會和鈣 (Ca2+)、鐵 (Fe2+)、和鎂 (Mg2+) 結合成草酸塩 (Oxalates) 結晶,這種結晶有極尖銳的邊緣,而刺激腸及腎臟 ( 80% 的腎臟結石成份為草酸鈣)。如果把莧菜蒸或煮 (不是快炒) 十分鐘,可大量減少草酸含量而不影響其營養價值。

 

但也有人在食用含高成分草酸的食物時,同時也吞食鈣片,如此可把食物中的草酸在腸胃裡沈澱成不溶性的草酸鈣,而不會使草酸吸收到血液裡,而和鈣、鐵結合,發生問題。當然,我們身體也會從一些成份自行合成草酸 (Biosynthesize),例如由抗壞血酸 (Ascorbic acid,即維他命 C) 來合成,而不一定由含有草酸的食物攝取而來。所以長期大量服用維他命 C (“Megadosers”),必需注意它的「副作用」。又煮過的莧菜重新加熱時 (Reheating),會把葉子裡的硝酸塩 (Nitrate) 轉變成亞硝酸塩 (Nitrite),對小孩子 (特別是嬰兒) 的健康有害。重新加熱的菠菜,也有同樣的反應。

 

莧菜有白莧 (綠莧) 及紅莧兩大類型,味道相差無幾,只是紅莧在加熱煮熟後,會溶解出紅色素,菜汁因此變成紅色。用大蒜爆炒,或以小魚乾混合快炒,都是營養、可口佳餚。它們為風媒花。台灣農民多自行留種,種子極為細小,約 1 毫米 (mm) 直徑。自家菜園則可收取種子,明年再播種;或任其成熟掉落,明年春天就會自行發芽成長。在葉菜類中,莧菜生長速度在温熱地帶,如台灣中南部等,播種至採收才 18 23 (依播種的早晚,華府則需 6 8 個禮拜),僅次於空心菜 (温熱地帶播種至採收約 14 )。由於莧菜對養分及水分之吸收快,故生長期必需充分灌水及施肥,以免植株纎維老化而降低品質。生育適温為攝民 25 35 (華氏 77 95 ),土壤酸鹼值 pH=5.5 7.0 之間。鹼性土或含鹽今高的土壤不適合生長。

 

1.        白莧因葉色深淺不同,較淺的有白莧、淺白莧、特白莧等;較深的則有青莧、軟枝莧、印尼白莧等。依成熟期又可分為早生、中生、中晚生類型。印尼白莧為極早生代表品種,播種後約 18 天可採收,甜度、蛋白質含量高於一般品種,產量也高 50% 以上。中生品種約 23 天。而軟枝莧為中晚生品種,當植株較大時,仍較白莧柔嫩,所以可以較晚採收,為屏東地區的固定品種。

2.        紅莧屬早生品種,雖有葉片全紅者,但較少栽培。一般所稱紅莧為葉色紅綠相間者。紅莧病害較白莧少,生長勢強,產量較高。當白莧類型不易栽植的低温時期,紅莧生育較快,况且温度較低時,蟲害也 () 少,在不願使用農藥的情况下,種植紅莧較適宜。

 

莧屬植物的穀物種植已有 8,000 年歷史。莧菜植物被歸類為假穀物 (Pseudo-cereal),因其可食用的澱粉種子而種植,但它們與真正的穀物(Cereal,例如小麥和水稻)不屬於同一植物科。仍用作穀物的莧菜種類有尾莧、老槍Amaranthus caudatus L.)、繁穗莧、老鴉Amaranthus cruentus L.籽粒莧、千穗莧Amaranthus hyperchondriacus L.)。

 

「穀粒莧」 (Grain amaranth) 在八千年前就已開始人工栽培了。9,10它曾經是南美印加族 (Incas) 及阿兹特克人 (Aztecs) 重要的穀類糧食;阿兹特克以及住在墨西哥的美洲原住民 (Amerindian) 也用它來準備敬神用的飲料和食物。目前南美洲人把它爆成米花 (Popcorn),而後加上蜂蜜或糖蜜,做成甜點,稱爲alegria,西班牙文意為「快樂」(Happiness) 的意思。祇因它是重要的「本土文化」(Indigenous culture),容易準備,富營養,且極可口,所以「穀粒莧」在 1970 年代開始在墨西哥復甦,特別是繁穗莧 (A. cruentus) 及籽粒莧或千穗莧 ( Prince’s feather,學名A. hypochondriacus) 這兩種穀粒莧。當然用做「穀粒莧」的不祇這兩個品種,比如紅莧菜、老鎗殼、尾穗莧 (Love-Lies-BleedingA. caudatus) 也可做穀粒莧,特別是種植於秘魯與玻利維亞 一帶。美國也於 1970 年代開始種植「穀粒莧」,數千英畝農地所產的穀粒莧,大都供應給健康食品店。「穀粒莧」的粗蛋白含量為乾物質的12.5%17.6%。這高於除大豆之外的大多數常見穀物。籽粒莧菜的總脂質含量為乾物質的5.4%17.0%,不飽和度較高(約75%),含有近50%的亞麻油酸。10

 

就和蕎麥 (Buckwheat,學名 Fagopyrum esculentum) 和藜麥、灰米、或印地安麥 (Quinoa,學名Chenopodium quinoa) 8 一般,穀粒莧除了富含極其完整的植物蛋白質,它們也是膳食纖維 (Dietary fiber),及膳食礦物質 (Dietary minerals),例如鐵質 (Fe)、鎂 (Mg)、磷 (P)、銅 (Cu)、及錳 (Mn) 等的好來源。穀粒莧的種子和種子油,對由於高血壓而引起的過度緊張 (Hypertension),及冠狀動脈疾病 (Cadiovascular disease,就是心臟的冠狀動脈硬化而造成的疾病) 有益。經常食用穀粒莧的種子和種子油,也可降低血壓和膽固醇,並改進體內抗氧化狀態 (Antioxidant status) 和免疫指標 (Immune parameters)

 

至於觀賞用的莧科植物,較常見的是原產於印度的紅莧菜、老鎗殼、尾穗莧 (Love-Lies-Bleeding,學名A. caudatus),有紫色、垂柳般的花串,富有詩意。另外提過的一種穀粒莧,籽粒莧或千穗莧,有深紅美麗的花串。而三色莧、雁來紅 (Joseph’s coatSummer-poinsettia,學名 A. tricolor) 更有極醒目的黃、紅、綠交織的葉簇,別緻可觀。同科不同屬的雞冠花,更是大家週知的觀賞花卉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