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8日 星期四

仙客來 (Cyclamen)--兼談「蛇油」

仙客來 (Cyclamen) --兼談「蛇油」                   黃慶三 (12/30/2014)


                                                                      紅色仙客來
                                                                        粉紅仙客來
客來盆花

                                  十九世紀蛇油商標


                                 

仙客來別名盆花女王兔子花兔耳花豬麵包品冠 (英文CyclamenAlpine violetBaby cyclamenFlorist’s cyclamenPersian  violetSowbread,學名 Cyclamen persicum),原產於地中海區域,從西班牙至伊朗,也從非洲東北角往南至索馬利亞 (Somalia) 一帶。它過去被歸屬於報春科或櫻草科 (Primula familyPrimulaceae),最近幾年才被歸屬於紫金牛科 (Myrsine familyMyrsinaceae)1仙客來 (Genus Cyclamen) 約有 20 (Species)。雖然它的英文名字有紫羅蘭 (比如Persian violet) 這個稱呼,但卻與紫羅蘭所屬的堇菜屬 (Genus Violet) 沒關係。屬名Cyclamen 是由希臘文 cyclos,意為圓狀物 (Circle) 而來的,可能即指扁圓形的球莖;6 也有說可能由於卷曲如環的結子花梗。5

「仙客來」這名字顯然是 “Cyclamen” 這英文名或學名的音譯,尤其它們在春節期間開的盆花,擺在客廳裏,美麗、多彩多姿,更取其吉祥的意思,猶如邀請仙人來作客,帶來福氣。冬至春季開花,花梗自葉脈處抽出,較葉柄更長,一梗一花。花蕾未綻開時向下,像是靦腆害羞的少女;花辦開啟後旋即向上翻捲,煞是奇妙。所以它的「花語」為內向、靦腆害羞、天真無邪、純潔活潑。因五枚反捲向上的花瓣,狀似兔耳,而有「兔耳花」或「兔子花」之稱。又因有許多人認為它是最優良的盆花植材,所以有「盆花女王」之美譽。至於「豬麵包」(Sowbread) 這名字,則起因於仙客來野生的地方,野豬喜愛食用它的根莖而來的。5  

在十九世紀中、下期,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時代,仙客來曾是聖誕節期間的代表性植物;6目前它也逐漸的再受到青睞、喜愛。美國這兒聖誕節期間,園藝店裏除了聖誕紅,仙客來也是極受歡迎的盆花。台灣於1920年間引入,僅在大學或試驗機構試種。1954年,士林園藝試驗分所曾栽培開花,但因塊莖在夏季高溫多濕下,易腐爛而認為無經濟價值。到了1971年,才在埔里經濟栽培成功,其盆花銷售全省各地。2 但最近幾年,由於其他盆花種類的競爭,利潤銳減,而逐漸沒落。它是多年生、草本、夏眠性的觀賞用植物,有扁球形的地下莖 (Tuber)。地下莖不會分球,祇是不斷地成長、肥大,有時可大到直徑超過20公分。2 葉片從球根上直接生長出來,有長柄,葉片呈心形或橢圓形,全緣或波狀微鋸齒緣。

 

仙客來的花期很長,可以從早冬開到春天。花色有白、桃紅、洋紅、紫紅、和深紅等。有些品種的花,也有香味。花有單辦、複辦,有些甚至有細緻波緣的花辦。這獨特別緻的花型,遠遠望去,有如一群花蝶,棲息在心形或橢圓形的葉尖談心。把植株放在陰涼處可延長花朵開放時間乾燥的空氣和高溫會使開花期縮短。土壤要保持潮濕,不能過乾;而澆水時澆在球莖的旁邊,而別直接澆在球莖上,以避免造成球莖的腐爛,也注意別弄濕葉子。6

 

花農、花店常見的仙客來是 ”Florist’s cyclamen” 這品種 (C. persicum),生長適溫白天是華氏60 70 度,晚間是華氏 44 60 度。如果溫度超過70 度就會引起休眠 (Dormant)。當然也有耐寒的品種,比如耐寒仙客來 (Hardy CyclamenC. hederifolium),這品種可在雪的覆蓋保護下,忍受華氏零下22 度至華氏 5 (攝氏 -15 -30 )。所以它可種植於紐約州的花園,冬天不必移入室內或溫室

 

仙客來的蒴果 12 公分直徑,六、七月間成熟,成熟時5瓣裂開,種子約 0.2公分直徑,有黏性。自然界裏,螞蟻為了食用這帶黏性的種子外皮,而幫仙客來傳播種子。1  它的人工繁殖,可在種子一成熟後,先泡在溫水中 24 小時,就可播下,保持華氏約 60 度,三至六個禮拜就會發芽。等幼苗長至相當高度後,移植到個別的小花盆裏。在寒冷地帶,該讓它在溫室裏渡過第一個冬天,第二年春、夏時,才移植室外。

五、六月時,通常仙客來便開始休眠,這時就要停止澆水,讓土壤變乾,且將乾掉的葉莖除去,再將整盆移至冷涼的地方,例如地下室。九月後,把它的球莖挖出來,重新換盆栽種。 它的塊莖含有毒植物鹼 (Cyclamin ArthanatinC20H34O10),類似於皂素 (Saponin) 的毒性,5味苦,對人及魚有毒性,但對豬則無害,8  且豬也喜食它的球莖 (所以才叫「豬麵包」)。人誤球莖的生品或煮熟物會有頭暈、嘔吐、腹瀉等症狀。急救方法為催吐。新鮮的塊莖曾經用來做為「同類療法」或「順勢療法(Homeopathy) 外敷瀉藥,但因它的毒性,有相當的危險。1,4,5

所謂「同類療法」或「順勢療法(台灣也有稱為「生物能訊息療法」),是根據疾病的症狀及病因,給予能夠引發「相同症狀」的微量藥物或訊息,在人體內刺激抗體的產生,以對抗疾病。 它是 1796 年德國醫生哈尼曼 (Samuel Hahnemann) 所創立。這原本是一種流傳民間的傳統醫學,以增強人體本身的免疫力來對抗疾病。當時這位德國醫生,以及現代推廣這種療法的「追隨者」(Followers),就舉例說,如果無病的人吃了奎寧 (Quinine),會發作類似瘧疾的症狀;瘧疾病人吃了奎寧,可以藉同類的反應,刺激抗體的產生,而對抗瘧疾。7

可是用這奎寧的例子來說明,卻是難免使「外行人」覺得這種解釋在原理上似是而非,令人滿頭霧水? 舉個反過來的例子,假如一種已知可以治療某種疾病的藥物,無病的人吃了並沒發作類似這種疾病的症狀,那麼依照「同類療法」的理論,這種藥物對這疾病就無效了? 最簡單的例子是沒頭痛的人吃了頭痛藥,並不見得會產生頭痛,不是嗎?用來做「同類療法」的製劑,即是做為這種藥劑的原物,經過多次的稀釋,成為「分子數極小、能量極大」的產物,有人稱之為「能量水」。7 依據這種療法的解釋,這種特製能量水的能量進入體內後,水分子所載的波,會與不平衡的器官或系統共振以清毒或治療疾病。7 但令「外行人」不了解的是怎能「分子數極小、能量卻極大」? 以正常物理、化學的原則來說,這又如何解釋呢? 美國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 National Center for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CAM) 也做各種「另類療法」(Alternative medicine,當然也包括「同類療法」) 療效的研究,就因同類療法的療效,沒能經過現代嚴謹科學的統計與分析來證明,所以一直未能納入正統醫學。19

英文有個「蛇油」(Snake Oil) 這名詞,因十八世紀初期,騙徒常賣無效的「蛇油」或假藥,或過份誇大某種藥物的藥效來騙錢,而使「蛇油」成為「欺詐」或假藥的代名詞 (Archetype of hoax)1860 年代,在美國東西橫貫鐵路鋪設工程期間,原本由中國的「苦力」帶來的「蛇油」,是有效的關節炎 (Rheumatoid arthritis)黏液囊炎 ((Bursitis)、或類似的關節一帶的發炎而引起的疼痛的治療藥品。當這些中國的「苦力」把「蛇油」拿給一些原由歐洲來移民 (也來鋪設鐵路) 的美國人使用時,它的確有效。美國在這個拓荒時代,一方面容易受傷,且醫療設施及醫藥極其缺乏,常民在這方面的知識也低,於是許多藥商競相製造「蛇油」,特別是拿到「專利」的藥商 (依記載,早在1712 英國就發給Richard Stoughton's “Elixir” 第二個藥品專利權,但第一個專利是什麼藥品,筆者並不清楚)10,11還推出許多沒標示成分、但不一定有效的藥品;更有許多江湖郎中,出售作假、欺騙的萬靈丹 (Cure-alls) 等等,又想盡各種方法推銷,花樣、騙術不一而足。於是這些「萬靈丹」就被叫做「蛇油」,而推銷它們的人則被叫做「蛇油推銷員」(Snake Oil Salesman)。這和早期台灣擺地攤,出售各種騙人萬靈藥」的「王祿仙」或「赤腳仔仙」這名詞有異曲同工之妙,兩者都代表出售騙人藥品、劣品的「江湖郎中」。

其實「蛇油」對關節炎之類的症狀是多多少少有效的,因它含有可消炎、且極易滲透過皮膚的 ”Eicosapentaenic Acid” (簡稱為EPA)。人體可用EPA來製造減輕關節處發炎的 “Prostaglandins E3” (PGE3)11,12 但這成分的多寡和蛇的種類或油的來源有關。比如原先由中國的「苦力」帶來的「蛇油」是從中國水蛇 (Chinese Water SnakeEnhydris chinensis) 蛇油製成的。這種蛇油含有約 20% EPA;鮭魚 (Salmon) 次之,為 18%;響尾蛇又次之,只有 8.5% 11,美國其他的蛇類想是含得更少。而在十九世紀美國拓荒時代也許不懂、或沒能做這種藥效分析及實驗,更加深當時 (美國製)「蛇油」的「藥效」是個謊言或謠傳 (Hoax) 的原因,更別提存心騙人的假藥。於是 ”Snake Oil” 成為撞騙、欺詐的代名詞。

美國有個三十年來,一直以科學方法來調查特別的或驚人效果「聲言」(Extraordinary claims) 的商、藥品或治療方法,或以假科學 (Pseudoscience) 來說明、解釋這些「聲言」的雜誌,叫做 “Skeptical Inquiry Magazine” 9 在一篇調查過去美國「蛇油」、膺品之類藥品歷史報導的結論中,憂心的提出多種可能成為「近代蛇油」的醫療方法或產品。10 其中一個是香精油芳香療法 (Aromatherapy),利用嗅覺暫時性的放鬆或調節情緒。 另一個則是上述的、最近又「復活」的「同類療法」,正如這幾年來,台灣的「王祿仙」又重出江湖了!13,14 

所謂台灣的王祿仙,是一些人在廟前或私宅舉辦科技發表會,藉以出售無療效的健康食品、偽藥,或所謂的美國仙丹(這些藥食品常含有許多類固醇),讓病人服用、塗敷之後,能達到的舒緩的效果,因而常延誤就醫時間甚至因為服用太多偽藥類固醇而傷害體內器官。 目前台灣也有人在推廣同類療法,或稱為生物能訊息療法,號稱用能量水水分子所載的波,會與不平衡的器官或系統共振以清毒或治療疾病;7更有和「同類療法同屬能量療法的花精療法(Flower Essence Therapy)聲稱由口服少許花精20  藉由花精所含宇宙訊息能量的共振與共鳴來治病24  但製造台灣花精只用花波(“Flower Information”)23 來製造,而不必傷害到花朵的說法17,20 未免太玄了,和原先在1930年發明花精療法的英國醫師巴赫 (Edward Bach) 直接用花瓣來製作的方法不同 23

2014年12月31日 星期三

絲瓜 、菜瓜 (Luffa)

絲瓜 、菜瓜 (Luffa)                         黃慶三 (12/24/2014)


                                                                       圓筒形絲瓜
                                                                       澎湖絲瓜
                                                                             雄花
                                                                             雌花
迷你絲瓜 (Wikipedia)

蛇瓜 (梁千惠攝)

瓜架上的蛇弧 (Jui-Lan Su 攝)  
                                

絲瓜、菜瓜 (LuffaSponge Gourd,圓筒形絲瓜學名 Luffa cylindrical,稜角絲瓜、澎湖絲瓜學名L. acutangula),原產於印度,但也有認為原產於阿拉伯、埃及,因 L. cylindrical 同義字L. aegyptica,意為埃及絲瓜 (Egyptian Luffa)。葫蘆科 (Cucumber FamilyCucurbitaceae),絲瓜屬 (Genus Luffa)。台灣先民因其適合入菜,滋味鮮美,故又稱「菜瓜」。台灣盛產期為每年五月至九月,產地集中於中南部,包括台中、嘉義、高雄、屏東附近。

絲瓜幼嫩時,肉質柔軟,風味甘美,供做蔬菜;但老熟後,纖維發達,不堪食用,曬乾去皮後,剩下網狀纖維,稱為「絲瓜絡」,為一種木質部纖維 (Xylem fiber),可做為「菜瓜布」(台語),為非常優良的洗滌用品。由於這種纖維發達的特性,中文稱為「絲瓜」。

台灣較常聽見的諺語:「人若衰,種匏仔生菜瓜」,「衰」,歹運也。種匏仔不可能生出菜瓜 (絲瓜),乃比喻人的運氣不佳,明明看準了,做下去還是不如所願,有「人算不如天算」的意思。另一句諺語:「西瓜藤搭置菜瓜棚裡」,菜瓜皮薄易腐爛,農家均以搭棚架栽培,而西瓜果實重,皮韌厚,所以都種植於地上。把西瓜種於菜瓜棚上,顯然不懂種植方法,這是用來諷喻愚昧之人,做事不得其法。還有「菜瓜攻狗去一節」,「攻」,打也。這句是說用菜瓜來打狗,徒然折斷了一截菜瓜。菜瓜肉質軟脆,狗兒兇悍,拿菜瓜來打狗,必然無用,而且又白白地損失了一截菜瓜,這是常識,很少人會這麼做,也是用來取笑愚昧之人。

台灣生產的絲瓜主要分為二大類:

第一種為長筒形的台灣絲瓜 (圓筒絲瓜),栽培歷史悠久,產量高,肉質柔軟,但煮後容易變黑。雌花的形成深受日照和溫度的影響,抗病毒力較弱,而且地方品種相當多。由於農民喜歡自行留種,尤其絲瓜很容易雜交混種 (假如自已要留種,則必需注意到 1,500 呎之內,沒有種植其他品種才行),常造成品種混亂和退化,易罹病毒等。

第二種為澎湖絲瓜,從澎湖引進台灣,有十稜。「十稜」的台語音為「雜唸」,有時揶揄他人囉唆,即稱為「澎湖菜瓜」。澎湖絲瓜產量較少,瓜身瘦長,且為了削去稜角,果肉剩的更少。但肉質細嫩青翠,較圓筒絲瓜為佳,煮了之後不會變黑;而且雌花的形成較不受日照及溫度的影響,抗病毒力也較強。台灣、印度、及奈及利亞的基因庫,存有澎湖絲瓜的種質資源 (Germplasm collections)1

台灣農業試驗所為了改進絲瓜的品質,以圓筒絲瓜和澎湖絲瓜進行種間雜交,再以回交育種方法,將澎湖絲瓜之青翠、不黑品質,及抗病毒性轉移至圓筒絲瓜中,育成高品質之圓筒絲瓜 (例如2002 年的台農一號)2 它的節成性強 (即有連續數節開雌花和結果),抗病毒病,產量穩定,且雌花的形成對日照較不敏感。

絲瓜喜愛陽光 pH 6.0 6.8,潮濕、但排水良好、富含有機質壤土或砂質壤土為佳。日照長及較高氣溫,會生長較多雌花。絲瓜成長最適宜溫度為攝氏 25 27 (華氏 77 80 )。絲瓜種子發芽極慢,在最後霜期的六個禮拜前,可於室內播種。播種前,可把種子浸於溫水中 24 小時。因表面不易吸水,可用砂紙輕輕把種子表面刮痕,以利吸水。絲瓜不喜被移植,所用育苗缽該採用泥煤 (Peat) 材料做成 (即可連育苗缽一起定植,而不擾到根部)。發芽後,可留在室內四至六個禮拜,溫室保持華氏 65 70 度。定植時,外面氣溫需在華氏 60 度以上,而泥土溫度則為 65 度以上 (華府地區必須在母親節以後才定植)

絲瓜苗在六吋高以前,因致力於根部的發展,成長速度頗慢;當它超過六吋以後,成長速度則加快許多。絲瓜的結果主要靠子蔓 (即第一次側蔓) 及孫蔓 (即側蔓的側蔓),但小苗成長的最先四個子蔓必需摘除,如此會有較高產量。主蔓不摘心,側蔓結12個瓜後,留34葉摘心。絲瓜必需搭棚,因碰著地面的絲瓜易腐爛。適合絲瓜生長的平均氣溫為華氏 64 76 度;而白天最高溫度為華氏 85 95 度。

圓筒絲瓜白天開黃色花;澎湖絲瓜則在傍晚、晚上開淡黃色或近白色花。兩者的雌花都衹開一天,花開當天就必須授粉,否則不會結果。絲瓜的雄花蕾、雄花、蔓心、嫩葉、及種子均可食用。例如雄花可沾點薄的粉漿,用沸油快炸一下,香脆可口;清炒也極具風味。它的蔓心、嫩葉也可清炒;絲瓜子烤過後,就像瓜子。絲瓜子有白色和黑色兩種,黑色者可驅蛔蟲。絲瓜子也可壓搾食用油。老熟的絲瓜有苦味,因為絲瓜產生了瀉藥 (Purgative) 的成分。這是有些葫蘆科植物 (例如匏仔或扁蒲) 的現象。

絲瓜除了食用及菜瓜布做為洗滌用外,尚可於老熟植株的頭部收取瓜藤中之汁液,稱為「絲瓜露」或「絲瓜水」,可以清潔皮膚,使皮膚細緻,也可作為頭髮保養液,是往昔婦女美容聖品。而絲瓜水具清涼降火的功效,常可做為中暑患者之急救藥水。絲瓜成熟的果實、果絡、葉、藤、根、及種子均可入藥。根據 WebMD網頁 (2014 ) 資訊,民間處方可用來預防感冒,減輕鼻竇炎,有人也用來處理關節炎、肌肉痛、調理不正常月經週期、增加母乳等等。但這類處方仍無臨床實驗證明。3

上菜市場挑選絲瓜,需選顏色鮮豔、外觀端正、果實堅硬 (若果實軟、沒彈性,表示絲瓜較老)、無蟲叮咬、留有花萼 (新鮮的絲瓜尾端有大朵花萼,存放時間越長,絲瓜越老,花萼就會枯萎、脫落) ,而且絲瓜越重越好。絲瓜不宜久藏,摘下後可先切去蒂頭,再用報紙包冷藏 (華氏 50 度最好)。切去蒂頭可延緩老化,包報紙可避免水分流失,但最好在 2 3 天內煮食。絲瓜烹煮時間太長,顏色容易變黑,可在絲瓜切塊後、烹飪前,先用滾水汆燙三秒鐘後沖冷水,如此較能保持絲瓜青翠的顏色。

有種像高爾夫球大小的「迷你絲瓜」(Mini LuffaBall LuffaHedgehog Gourd,學名 L. operaulata),同為絲瓜屬;果實圓形或長橢圓形,約 58公分長,帶刺 (Spikes),絲瓜絡纖維很細緻。它的種名 operaulata源自operculum,意為小蓋子 (Little lid)。當果實、種子完全成熟時,絲瓜底部果皮會裂開一小洞,讓種子散落於地上。依據The American Species of Luffa4 熱帶美洲原生絲瓜有三種,即L. astoriiL. operculata、及L. quinquefida,但 USDA認為 L. quinquefida L. operculata的同義字。5Flora of the Galápagos Islands的圖案及描述,6 L. astorii 的果實長橢圓形,約 58公分長,表皮也帶刺,有似迷你絲瓜。


觀賞用的蛇瓜、蛇絲瓜 (Snake Gourd,學名Trichosanthes anguina),形狀細長、捲曲如蛇,有似青竹絲 () 倒掛棚架上,果皮乳白淡綠、或有青色縱紋,嫩瓜也可供食用,成熟時桔紅色,果肉乾枯中空,不能食用。花白色,子為黑褐色,比絲瓜子略大;同為葫蘆科,但屬於蛇瓜屬 (Genus Trichosanthes),而非絲瓜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