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4日 星期四

臭椿 (Tree-of-Heaven)



臭椿 (Tree-of-Heaven)                                        黃慶三 (11/20/2013)


[前言:筆者曾介紹「香椿」、及「鹿角漆樹」,而「臭椿」也是外表類似的另一種,
為文介紹,以饗同好。請見拙作--

                                                                              臭椿雌株
                                                                       臭椿果實近照
                                                                                                                       臭椿葉子正、背面

                                                                                 
                                                             「樗蠶」成蟲 (Tiffany Lin 攝於 Kenilworth Aquatic Gardens)

                                                                    香椿葉子正、背面
 鹿角漆樹葉子正、背面



臭椿、天堂樹 (Tree-of-heaven,綽號 Tree-from-hell,學名Ailanthus altissima),苦木科(Simaroubaceae)臭椿屬 (Genus Ailanthus)臭椿中文原稱「樗」(音書),即自謙為無用之材的「樗材」,原產於台灣及中國,生長在氣候溫和的地帶雌雄異株,有奇數或偶數羽狀複葉。這種樹木生長迅速,可在25年內長高至15 (50英尺)。「臭椿」這中文園藝名,是因這樹雄花及枝葉的臭味而得名 

屬名Ailanthus源自馬來群島安汶島 (Ambon Island) ailanto,意為「天國之樹」或「觸及天空的樹」,因此它的英文俗名為「天堂樹」(Tree-of-heaven)[註:安汶語是印尼東部傳教士,以羅馬字母音譯的馬來語] 。此樹在18世紀40年代從中國傳至歐洲, 1784年傳至美國。最初是作為一種美麗的花園樣本而受到歡迎。Detroit Metrotimes曾稱它為「貧民窟棕櫚樹」(Ghetto palm),因為它可在城市髒亂、破舊的貧民窟、垃圾堆,或廢棄、荒蕪土地的一角,茁壯的生長;而它的葉型,乍看之下,有如渡假海灘婆娑的棕櫚樹。1

然而在園藝家熟悉了其生長「根吸枝」(Root sucker) 習性,種子到處可以萌芽生長,且砍伐後,這種樹還會茁壯地再次發芽;此外,它又會產生植物毒素抑制性物質 (Allelopathic chemical),以影響、排斥其他植物生長、生存與繁殖,而成為入侵性極高、而難根除、令人頭痛的樹種,因而有「地獄樹」(Tree-from-hell) 的綽號;加上整棵樹稍俱難聞的氣味之後,特別是雄花為了吸引傳粉的昆蟲,而發出較濃的臭味,是故不像以往廣受歡迎

儘管如此,它仍在19世紀廣泛用作行道樹。除歐洲和美國之外,這種植物已傳播到很多其他的地區。1800年代,一種原生於中國的野蠶「樗蠶」(Ailanthus silkmothCynthia moth,學名Samia Cynthia),它以臭椿葉為食料,(不同於馴化的「桑蠶」Bombyx mori ,此拉丁文意為 Silkworm of the mulberry tree),傳入美國東部,也廣植臭椿樹,希望能造就成蠶絲業,2但沒成功。目前「樗蠶」只零星生存於康乃狄克州至喬治亞州海岸、西至北肯達基州地帶。

1943 年,Betty Smith 的最暢銷之書《布鲁克林有棵樹》(“A Tree Grows in Brooklyn”),即以適應性強、對土壤要求不嚴、抗風、耐煙塵、耐污染的臭椿為主題或象徵,來類比逆境中成長、茁壯的能力,也闡述閱讀如何讓人生變得鮮活,知識能夠改變命運,家庭的力量,可以支撐 (貧窮) 孩子實現夢想,等等。3

「紐約的布魯克林有一種樹,有人稱它為天堂樹,它是唯一一種能在水泥叢林成長的大樹,不論種子落在何處,都會長出一棵樹來,無論是在圍滿木籬的空地上,或是棄置的垃圾堆裡,它都能向著天空,努力生長。」

這本書首次在美國出版後,便成了美國的超級暢銷書,影響無數的讀者。由於這最暢銷書,臭椿樹似也因而直接、間接的融入美國文化、生活的一部份。可說是全球最有影響力、知名節目女主持人歐普拉 (Oprah Winfrey) 說,這是影響她一生最深的十本書之中的一本。3  
 
臭椿有三個變種:(1). 原生於中國的原變種 (A. altissima var. altissima); (2) 原生於台灣北部高地的台灣臭椿 (A. altissima var. tanakai),它有稍帶黃色的樹皮、奇數羽狀複葉,因建築與工業建設使棲息地喪失,而成瀕危物種;(3). 大果臭椿 (A. altissima var. sutchuenensis) ,它的區別為擁有紅色的小枝。

傳說可治療從精神疾病禿頂的各種病症,臭椿也在無數中文醫學文獻中被列出。其根、葉及樹皮至今仍在中藥中,主要作為收斂劑之用。4 它的樹皮常做中藥用,稱為「椿皮」,可清熱燥濕,止瀉、止血等;用於赤白帶下,濕熱瀉痢,久瀉久痢,便血,和崩漏。5

一般用種子繁殖,對土壤要求不嚴,pH的適宜範圍為5.58.2,但可忍受低 pH (低至 4.1,例如礦坑排出水的附近),因此常用來綠化、回收礦區;也常做荒山造林、庭園、和工礦區綠化樹種。但在重粘土和積水區生長不良。木材可供建築、製人造板等。根皮、莖和種子供藥用。葉可飼養樗蠶。

2013年11月7日 星期四

香椿 (Chinese Toon)

                                                                         香椿嫩芽


香椿葉子正、背面 (通常沒止葉)
「鹿角漆樹」葉子正、背面 (有止葉)
(*請見本文說明)

「臭椿」葉子正、背面 (有或沒止葉)
(*請見本文說明)


香椿 (Chinese Toon)                                                          黃慶三 (10/31/2013)



香椿 (Chinese ToonChinese Mahogany,學名 Toona sinensis),楝科 (Mahogany FamilyMeliaceae),香椿屬 (Genus Toona),原生於亞洲東部及東南部,為多年生落葉喬木,其鮮嫩莖葉可供食用,所以有「樹上青菜」或「森林青菜」(Tree Vegetable) 之稱。香椿具有特殊香味,新鮮的香椿嫩葉含有 84%水份,9.8%1 (或說 6% 2) 蛋白質,加之富含維他命AB1B2、及C,鈣、磷、蛋白質等,且因它含有高抗氧成份 (Antioxidant),台灣有些人就把它當做菜蔬吃用,據說可以抗癌。3

香椿葉含黃酮類化合物,其樹皮及根皮、樹幹流出的液汁、果實、花等也可入藥。清熱解毒、殺蟲、健胃等。4中藥名:樹皮及根皮--椿白皮;液汁--椿尖油;葉--椿葉;果實--香椿子;花--香椿花。台灣高雄醫學院2010 年的實驗證明,香椿葉裡的一個成份,可防止肺癌及控制肺癌細胞的增生。5

這種落葉喬木可長至 25 公尺 (82.5 英呎) 高,樹幹直徑 70公分 (28 英吋)。羽狀複葉,50 70 公分長,30 40 公分寬。每張複葉有10 40 小葉,通常沒有「止葉」(Terminal leaflet),即呈偶數羽狀複葉 (Paripinnate);但偶而有「止葉」,即有奇數羽狀複葉 (Imparipinnate)

有趣的是,寒舍的一株沒「止葉」的香椿,在距樹幹四、五呎遠處的根部,萌發出兩棵根部接踵在一起、各約兩、三呎高的小樹 (即「根出條」--Root suckers)。一棵小樹所有的複葉都沒「止葉」,另棵 (也是所有的複葉) 則有「止葉」。而在不同角度、稍遠點、也是從根部萌發、但沒長在一起的兩棵小樹,其複葉,有的長有「止葉」、有的沒「止葉」,即兩種不同型的複葉,長在同一棵小樹上。因寒舍祇有一株母樹,仍未開花結果;鄰居一株香椿,也是沒止葉,且相隔50~60 呎遠,也未開花結果,因此寒舍這些小樹,必從這母樹的根部萌發者。不知這種母株會長出葉型不同的「根出條」,是很平常、或是不常見的現象?
香椿的每張小葉 9 15 公分長、2.5 4 公分寬。葉子全緣或稍帶鋸齒。植株成熟後,春夏天會開芳香、下垂的圓錐花序,3050公分長;花小,4 5厘米 (mm) 直徑;花有五瓣,兩性,乳白色或淡粉紅色。由昆蟲傳粉,果實為蒴果,2 3.5 公分長,內有數粒帶翅的種子。2

台灣的香椿生長在中低海拔山區、或庭院栽培。常見的香椿食譜有香椿炒蛋、香椿炒肉片、香椿蛋餅、香椿魚、香椿沾料、香椿拌豆腐、香椿水餃 (素食) 等等。筆者後院及隔壁鄰居各種一棵,春季就採摘嫩葉、洗淨、切碎,和以橄欖油,置於冰箱,可以保存一些時間。惟香椿的亞硝酸鹽 (Nitrites, NO2-) 含量較高,可達157160 mg/kg。不過嫩葉汆湯約30秒後,亞硝酸鹽可減至約為7 mg/kg 6,因此已相當安全。不過儲存時間較長時,亞硝酸鹽含量會再上升,因此不宜存放過久。老葉的亞硝酸鹽含量較高,最好別食用。7

香椿有兩個品種:一為紫香椿 (Purple Chinese Toon),幼芽紫色或絳紅色,富光澤,香味濃,纖維少,油脂含量較高,品質較佳;另一種為綠香椿 (Green Chinese Toon),幼芽綠色,香味較淡,油脂較少,品質稍差,但較耐寒。香椿生長的平均年適溫為攝氏 810 (華氏4650)6

香椿常被喻為長壽的象徵,所以「椿萱並茂」這句成語,就是指父母同享高壽的意思。「椿」即香椿,代表父親,所以香椿有時被稱做「父親樹」;「萱」指金針花,代表母親,所以金針花有時被稱做「母親花」。(請見拙作《金針花》,http://blog.xuite.net/cshuang2/twblog/144507408, or http://www.blogger.com/blogger.g?blogID=454728011467657702#editor/target=post;postID=7426816641731619185;onPublishedMenu=allposts;onClosedMenu=allposts;postNum=0;src=postname)

香椿喜愛陽光、沙質、肥沃的壤土,pH 5.5 8.0,但也可生長在貧瘠的土壤裡。可用插枝法、根出條分殖、 或以種子繁殖 (萌芽適溫為攝氏25度或華氏77)1。春天時候,華府這兒東方食品雜貨店,有時可見到種苗出售。成長的樹可忍受華氏零下十度的低溫。為了應付年節的需求,溫室的種植逐漸普遍;加上包裝、運輸的改進,市場供應的季節也漸增長。香椿種子培育的「豆芽菜」,也可當做菜蔬。

香椿屬有六個品種 (Species),木材都極堅硬、美觀,類似桃花心木 (Mahogany,學名 Swietenia mahagon,同是楝科)。目前桃花心木在原產地限制採伐,所以用來替代的香椿屬樹種,包括香椿 (即中國桃花心木) 在內,都是頗有價值的材木。其他五種香椿屬的木材為澳洲紅杉 (Australian Redcedar,學名 T. australis),菲律賓桃花心木 (Philippine Mahogany,學名 T. calantas),印度桃花心木 (Indian Mahogany,學名 T. ciliata),越南桃花心木 (Vietnam Mahogany,學名 T. febrifuga),及印尼桃花心木 (Indonesian Mahogany,學名 T. sureni)。香椿木可製作傢具,也可作造船、建築材料。香椿也是庭院和街道旁的觀賞樹木。

有種「鹿角漆樹」或稱「火炬樹」(Staghorn,學名 Rhus typhina),原生於北美洲,分布於加拿大東南部、至美國的東北及中西部,可常見於林緣、路邊,也有互生、狹長、奇數羽狀複葉 (有「止葉」),頗似香椿,特別是春天時枝頂的嫩芽,很難和香椿分辨。惟「鹿角漆樹」長成的複葉,在春夏時,葉子正面為深綠色,背面呈灰白 (秋天則呈豔麗的橘紅色--香椿的秋葉祗稍帶黃色而已)。因此筆者特地把兩者春夏的葉子正面、背面照片附上,以供參考。

筆者為文介紹《鹿角漆樹、火炬樹》,

http://blog.xuite.net/cshuang2/twblog/140173347)「鹿角漆樹」嫩葉揉之略有「臭青」味 (台語),嚐之稍有苦澀味。因無毒,如錯用、或錯栽為「香椿」,不會造成問題,但可沒香椿的芳香。

另有一種樹,稱為「臭椿」(英文俗名Tree-of-heaven,綽號Tree-from-hell,中文稱為「樗」(音書),例如自己謙稱無用之材為「樗材」,學名Ailanthus altissima),在美國東北部林緣、路邊也常見、但較高大、其羽狀複葉 (尤其嫩葉),也頗似香椿。它的樹皮常做藥用,稱為「椿皮」,可清熱燥濕,止瀉、止血等。其雄花為了吸引傳粉的昆蟲,會釋放出臭味 (其實全株均略有臭味),故稱「臭椿」,也請見附上的葉子正面、背面照片 (請見拙作 《臭椿》






2013年10月21日 星期一

金針花 (Orange Daylily)



金針花 (Orange Daylily)                    黃慶三 (08/17/09)
https://cshuang2.blogspot.com/2013/10/blog-post_21.html
https://blog.xuite.net/cshuang2/twblog/144507408

                                            雨中台東太麻里金針山 (08/02/2009)
                                            金針花近照  


              

金針花、萱草、忘憂草、母親花 (Orange daylilytawny daylily,學名 Hemerocallis fulva),原屬於百合科 (Liliaceae),現已歸於萱草科 (Hemerocallidaceae),萱草屬 (Genus Hemerocallis)。屬名 Hemerocallis 是由希臘文 hemera,意為「一天」(Day),及 kallos,意為「美麗」(Beauty),所組成,即「美豔一天」,指它的花只開一天的意思,所以金針花又叫「一日美人」。種名 fulva 意為深黄、紅黃、金黃、或黃褐色 (Tawny) 的花色。英文的另一個俗名 “Ditch lily” 則特指 H. fulva ‘Europa’ 這變種,因它野生的地點大都是長在水溝旁。

《本草綱目》卷十六萱草篇引用《釋名》稱它為「忘憂」、《說文》稱它為「療愁」。古時候的男人,為了開創事業或出征打戰,常常遠離家鄉,不能按時回家問候母親。因萱草又叫忘憂草,孩子在離家出遠門前,便在母親居室 (北堂) 附近種上幾叢,讓母親忘卻憂煩,象徵性的給母親一種安慰,所以萱草又叫「母親花」(註:西洋的母親花是康乃馨,泰國則是茉莉花)。《本草綱目》提及周處的《風土記》云懷孕的婦女,佩帶金針花就會生男孩,所以又叫「宜男草」。

金針花原生於亞洲,從高加索東部、經希馬拉雅山至中國、日本、韓國、及東南蘇聯一帶。早先由亞洲傳入歐洲,後於十七世紀傳入北美洲。目前加拿大及美國最普遍的野生品種,為金針花 (H. fulva) H. fulva ‘longituba’ 這兩種。金針的根、莖、葉及花蕾都有可取可用之處。金針花有豐富營養成分,富含維生素ABCβ-胡蘿蔔素,鈣,鐵,磷,硒等礦物質,在亞洲不但是高檔的調理食品,也是傳統的中藥材之一。金針花有降火、潤肺效果,根莖則有利尿、消腫之效,也可用於忘憂之輔助藥;而金針含豐富的纖維素,能促進腸胃蠕動,減少便秘。

金針菜含水分 23.3﹪、蛋白質 8.5﹪、脂質2.5﹪、醣類59.5﹪、纖維4.9﹪、灰分4.5﹪;每 100 公克含熱量 254卡、鈣 340毫克、磷 208毫克、鐵 14毫克、維生素 A7000I.U.B10.16毫克、B20.71毫克、菸鹼酸0.8毫克。鐵質含量是菠菜 (2.7 mg/100g iron) 5,且含多量的鈣和維生素 C。所以金針花對於鐵質的補充、血液的補益效果極大;因含有鈣、磷,金針菜能營養神經虛弱,使人忘憂安眠 (因此叫「忘憂草」,其來有自也)

在歐美各國,金針主要是作為庭園觀賞植物用。金針愛好者甚至在各國成立金針協會,例如The American Hemerocallis Society,以利同好交換新品種、與栽培經驗訊息。專業或業餘金針育種家,也努力培育出許多品種。據資料記載,目前民間育成的金針品種已超過24,000種之多。因金針花的品種、花色非常多,素有「窮人蘭花」之美稱,有些品種適合作為盆花欣賞,值得加以進一步開發利用,讓台灣國內園藝界、花農、及愛好園藝的人士多一種選擇的機會。

它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由多肉的根莖長出,約 40 150 公分高。葉子 50 90 公分長,1 3 公分寬;花 5 12 公分直徑,橘紅色,花瓣中心有較蒼白的線條。初夏至遲秋會開 10 20 朵花,常是一朵一朵逐漸開放,而每朵只開一天。果實是三瓣裂 (Three-valved) 的蒴果 (Capsule)2 2.5 公分長,1.2 1.5 公分寬。成熟時蒴果會裂開,散播出種子。

亞洲傳統上金針採收其花蕾,加工製造金針乾作蔬菜食用。它的主要栽培品種有:麝香萱草 (Dwarf yellow daylily學名H. minor Mill)、黃花或萱草 (Common yellow daylily學名H. flava L.)、長黃花 (Long yellow daylily學名H. citrina L.)、金針菜 (Common orange daylily學名H. fulva L.) 等,其中廣泛為台灣農民所栽培的是金針菜 (H. fulva L.) 這一種。

加工用的金針菜品種,適合於溫帶地區種植,喜好較冷涼的氣候。其開花受溫度、日照的影響很大,因此在台灣只能種植在北部海拔400公尺的山坡地,或中南部、東部等海拔8001,000公尺的山坡地,才能正常開花,獲得穩定的產量。台灣省栽培面積最多時,台東約1,000公頃,花蓮約 300 公頃,目前大約有600公頃,主要的產地在花蓮縣玉里鎮的赤科山、富里鄉的六十石山、以及台東縣的太麻里鄉的金針山等。

金針花栽培過去只利用其鮮蕾供蔬菜食用或加工製乾用,產期集中在每年8月上旬至9月下旬,每十公畝鮮蕾產量約1,000公斤。生鮮金針中含有秋水仙鹼 (Colchicine),如果一次食用多量,會使人產生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不適之徵狀。所以鮮蕾食用前,先用水浸泡一小時以上,再用沸水燙熟煮透,破壞金針的毒性,並且注意一天不要食用超過二兩 (100公克) 比較好。乾金針因曾經過蒸煮、浸泡、日曬、加工,秋水仙鹼會被溶出、破壞,故而無毒。
根據簡錦玲著《台灣好蔬菜》,金針根部有毒,並具有蓄積作用,對腎、肝細胞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應避免食用 (作藥用則另當別論)。惟英國一個Plants for A Future資料庫 (Database) 則認為生的及烹煮過後的根莖可食用;美國俄亥俄大學 (Ohio State University) 則指出全株,包括生鮮或煮熟根部,均可食用,但因株葉稍含毒性,應該避免食用多量

因鮮蕾採收後不易貯存,所以大部份經殺菁、烘乾或日曬,調製為乾金針,其含水量為 10% 以下,製乾率約為 10%。一般鮮蕾都用人工採收,需天天採收,否則花開蕾綻後,會降低商品價值,且機械無法替代人工採收。在工資昂貴,而加工乾製品受外來進口製品低價競爭影響下,台灣乾金針價格無法提昇,甚至不敷成本。過去傳統乾金針加工流程為增加產品香味,將金針花稍微曬乾 (日曬1 2小時),然後以少許食鹽搓揉,再裝於缸內壓緊,使其產生乳酸發酵 (2 3),再取出曬乾,但因其乾製品呈暗黑色,故又稱「黑金針」。

1983 年起,加工過程中農民習慣以浸泡1.2 1.4亞硫酸氫鈉 (NaHSO3) 14 15小時來取代蒸汽殺菁,經日曬或烘乾機乾燥後,於密閉燻硫室中燃燒硫磺燻蒸 (所需硫磺是乾花重的 0.2%) 來防腐、防蛀、及漂色,而使金針乾製品之色澤改善,呈較均勻之金黃色。燻硫後之金針菜需經 5% 甘油 (Glycerol) 5% 醋酸的混合液浸漬 4 5 小時除硫後,取出晾乾或曬乾。

但如除硫處置不當,過量的亞硫酸鹽會危及健康,比如引發哮喘、呼吸困難,嚴重者甚至可能導致死亡,引起消費者疑慮,而甘油對人類也是有毒及致癌物質;加上採收、乾燥製作人工成本極高,所以金針花乾燥製品,即傳統金針產業,逐漸式微。就因可能含硫,選購乾製金針菜時,應儘量挑選「賣相」較差、暗褐色的金針;愈鮮黃的,二氧化硫的殘留可能愈多。此外,煮食前應該先將金針浸泡在水中,根據研究指出,金針乾製品浸泡於25冷水中60分鐘,或45溫水中 20分鐘,二氧化硫 (SO2) 的去除率可達70%

因目前金針花乾燥製品產業逐漸式微,台灣金針農被迫逐漸轉型。一部份採收新鮮花蕾上市作蔬菜用;或不等它抽花蕾,而將嫩金針植株青刈,用以採收「碧玉筍」當蔬菜出售,而青刈後的植株,即以遮光軟化處理,生產「白玉筍」,或「萱黃」(生產「韮黄」一般的栽培處理手續) 高價擋蔬菜出售;或者任其開花,以吸引遊客觀賞,作為休閒農業用途,使得近幾年來,台東縣太麻里金針山,及花蓮六十石山,變成花東地區重要的觀光勝地。

原種金針花喜好較冷涼的氣候,其開花受溫度、日照的影響很大,因此台灣只能種植在北部海拔400公尺的山坡地,或中南部、東部等海拔8001,000公尺的山坡地,才能正常開花。台灣農委會台東區農業改良場自多年前,即著手進行金針品種改良,其間共選育出千鶴、紅鈴、粉黛、黃玉、紫后等五個觀賞品種,及「金針菜台東六號」蔬菜用品種,其共同特性為平地可穩定抽苔開花,而且花期為每年的四到六月,適逢母親節前夕盛開,如能配合推展休閒農業,則極具意義。「金針菜台東六號」花色橙黃,適合採食,為平地蔬菜栽培主要推廣品種,由於加工成品良好、產量極豐、花期避開颱風豪雨季節,可以減少栽培風險;又因平地栽培省工,可降低生產成本,同時兼具產期調節功效,因此自推廣後,普受農民喜愛。

如果金針用作植株青刈及軟化處理,有些新栽培種,例如台中區農業改良場的品種HAK-18、及上述的「金針菜台東六號」,均適於平地或中低海拔地區栽培。因休眠期不明顯,嫩芽可供週年青刈或軟化栽培用,而每年可青刈及軟化各二次,即一年可採收四次,且其嫩芽及葉片寬大,品質佳,產量高;又其青刈或軟化產品如放置於低溫5環境下,可貯存2週之久,不影響其品質。
  1. 碧玉筍:金針栽培行株距45公分x 30公分,金針經過發育生長,可於第三年春季自株基平地面處青刈,剝去較老葉鞘、切去葉梢,生產「碧玉筍」。以5年生植株為例,每十公畝每次嫩鞘產量1,064公斤,每年3月及8月各採收一次碧玉筍。
  2. 軟化栽培:金針青刈後,立即於畦上施用市售商品有機質肥料,每十公畝400公斤,或自製堆積腐熟堆肥1,200公斤,施於株與株間,然後於畦上 60公分高覆蓋遮光布,作斷光處理。斷光軟化處理週期,春作14天、秋作18天可採收。一年分春作及秋作兩收,五年生植株軟化栽培產量,每十公畝每作生產嫩芽 (白玉筍」或「萱黄」) 354公斤
金針繁殖上很少使用種子;而混種 (Hybrid) 金針花通常不會結子,或者所結種子不會或不易萌芽。而有些變種,例如北美洲極普遍栽培的變種,就是叫 “Ditch lily” H. fulva ‘Europa’,為自花不孕 (Self-sterile) 的品種,不會產生種子,但靠根莖的片段繁殖;萱草 (H. fulva ‘Kwanso’) 的重瓣是由雄蕊轉變而成,這變種也不會結子,但靠匍匐莖 (Stolon) 和分株法來繁殖。

因此,金針通常採用分株法來繁殖,即將叢生狀的植株挖起,去掉三分之二葉片,用小刀分割成數塊,每一塊帶有數個小植株,即可分別定植。但金針植株一年一株只能產生數個新芽體,用傳統分株法繁殖,其速度過於緩慢,對新品種之推展甚為不利。為促進金針繁殖速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曾研發成功數種組織培養法,對於金針種苗量產甚有助益,其中以花部組織培養法,特別是雄蕊花絲的組織培養法成功率最高。

它對土壤的適應性頗廣,自砂質至粘質壤土均可,pH 6 7性喜潮濕,全陽或稍有遮陰。家庭花園金針花最好在春天或秋天種植。當然其他時候也可種植,但避免乾旱季節。種植前,土壤必需加入足够有機質,而植株的間距約 18 24 吋。種植深度為冠狀部 (Crown,即葉片接近根部、呈白色的部份) 正好低於土面。種好後,需連續保持潮濕六至八個禮拜。種植後可加護根 (Mulch)。避免使用高氮肥料,因高氮會使莖葉生長過於茂盛,影響花芽形成,可選用5-10-15 6-12-12的肥料。雖然金針花極耐旱,但足够水份有助於植株及花芽的生長。